76號。

李士群和唐華聯手導演了一場戲給穀雨看。

穀雨能看得出來嗎?

已知其中內情的穀雨,自是能夠看得出來的。

隻是他不想戳穿二人而已。

那演技太過於拙劣,一點也不走心。

你好歹投入一點行嗎?

演技浮誇、動作生硬、配合糟糕……

抬眼一瞧,就能找到一大堆的毛病,你說這樣的戲還能看得下去嗎?

說實話,穀雨真是看不下去了啊。

可看不下去,又不能立馬拆穿兩人的這點小心思,還不得不暫時忍受著,你說這難受不?

這何止是難受啊,簡直就是一種煎熬。

說個心裏話的,穀雨真想從這三樓將兩人丟下去。

然而,他又能將兩人給丟下去嗎?

頂多就隻能在心裏腹誹一下而已。

剛才,穀雨問李士群怎麽看待租界北發生的事情。

租界北發生的事情,從昨晚深夜到現在,就沒有最新的消息傳來,別說李士群不知道,就連唐華這個一處的副處長也不知道。

昨天晚些的時候,唐華也僅僅隻是聽的就再沒有消息。

今天一早上班,他正在詢問最新的情況,還沒等到

事情就是這樣,最新情況李士群和唐華都不清楚。

“穀主任,當下的情況你是知道的。”

“拋開昨晚之事不談,就說新政府現在對我76號的要求,想必你也是清楚的。”

“前日周主任還特地有交代,日方已經在太平洋美國發動了太平洋戰爭,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機遇和挑戰。”

“因此,我們工作的首要要務,就是抓住時機給予重慶政府致命一擊。”

李士群概括性的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剛剛,李士群在話中提到了太平洋戰爭,其實這也是最近不久的事情。

為何日軍會突然對美發動戰爭,說來原因也是很繁雜。

當年,日本首相廣田弘毅組建內閣之後,立即就提出日本的“國策基準”就決定“在外交和國防兩方麵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同時還要向南方海洋方麵擴張發展”,即把“南進”和“北進”兩方麵作為國策方針。

因此,為了實現“國策基準”,日本內閣做出先侵略中國的決定,準備實施中間突破。

全麵侵華戰爭前,日本也曾放出豪言“三個月內滅亡中國”。

然而,我中華民族同仇敵愾,徹底粉碎了日軍的妄想,將小鬼拖進了戰爭的泥潭。

日本為了尋找新的突破口,製定了南進和北進戰略。

可北進用兵被蘇聯胖揍,直接斷掉了北進的想法。

而當時國際局勢,已經發生了急劇變化。

1940年夏,德國閃擊西歐成功,荷法相繼敗降,英國也危在旦夕。

幾乎於此同時,日本曾有發表聲明,宣稱日本與東南亞諸國及南洋地區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日本政府對這一地區的任何變化“不能置之不理”。

緊接著不久時間,有發表了所謂“建設大東亞新秩序”的演說。

不日,第二屆近衛內閣拋出了《基本國策綱要》,製定了《適應世界形勢演變的時局處理綱要》,宣稱日本政府的根本方針是“認為“在歐洲戰爭中,舊勢力正屈服於新興國威力之下,僅剩英國一國在苟延殘喘中,世界局勢轉變頗激,日本當前之急務,必須促進其實現者,為脫離曆來受英美拘束之情勢,而以日滿華為基幹,以印度以東及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北的南洋區域為一圈,確立自給自足之態勢,連成此一目的之機會,除今日以外,絕難俟諸來日,良機不再”。

日基本國策綱要一出,外務大臣鬆岡洋右就職後的第一次演講,就不知廉恥的提出來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

很明顯,小日本此舉意圖,一是在經濟上,為日本的製造業提供巨大和可靠的市場以及穩定的原材料來源;二是在軍事上,提出要把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變成日本的殖民地,進而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係。

至此,日本的“南進”政策最終確立。

同年末,日方再台灣省成立軍事研究部,負責“南方各地軍事情報及兵要地理之調查”。

隨後,立即又命令華南方麵軍對其所屬部隊實施熱帶及登陸作戰訓練。

今年三月始,日本大本營又進行依次假想占領馬來西亞之後繼續攻占新加坡的陸海空實際兵力聯合演習,對航空軍部進行海上晝夜遠距離飛行,及其與海軍通訊聯絡訓練。

不久,日軍空降部隊建立。

要知道日本是個資源極端貧乏國家,其主要戰略資源大部分要依靠進口。

穀雨曾經從梅機關中獲取過一份絕密情報,其中有提到日本政府每年需要用石油已近500完噸,而其自給能力尚不足十分之一。

而東南亞地區資源豐富,尤其“荷屬東印度是東亞的石油寶庫,年生產量約800萬噸,計為日本的20倍。

如此看來,東南亞地理位置就變得尤為重要。

如果能夠占領東南亞,基本就可以切斷美英等國對我援助的兩條重要路上交通線:滇越鐵路和滇緬公路。

占領東南亞,向西可以進入印度洋威脅印度,並與德軍在中東會師,向南則可以攻占澳大利亞,稱霸西太平洋。

所以說,今年年初之時,日本人就做著稱霸世界,瓜分世界的美夢。

為何自從上一次進攻長沙之後,戰爭停歇了數月之久,這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說到這場影響東西方的戰爭,日本為何又要跟戰爭一開始就保持中立,大發戰爭財的美國直接對敵了?

究其原因,兩國矛盾已久。

如果非要追溯的話,恐怕要說到較為久遠的十九世紀末了。

那時雙方的關係是相對平緩的,並沒有特別直接的利益衝突。

但,美國和西方的戰爭中勝利過後,就與中日甲午戰爭中勝利者開始了在中國和太平洋地區爭奪霸權的角逐。

因此,日俄戰爭以日本占領中國東北結束,直接讓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勢力大增。

此舉直接導致日美關係急轉直下,雙方都開始把對方當作假想敵。

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日美兩國在中國問題上的矛盾一度變得尖銳。

為此,日本和美國簽訂了關於中國問題的藍辛石井協定。

協定中,美國承認日本在中國,特別是在南滿的“特殊權利”,但同時提醒日本不得獨霸中國,必須保證中國的門戶開放和對各國工商業的機會均等。

隨後,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了由美、英、日、法、意、葡、比、荷、中九國參加的九國海軍裁軍會議和關於遠東問題的華盛頓會議。

簽訂的《九國公約》宣布在中國實行“門戶開放”、各國“機會均等”的原則,日本交出所獲得的原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

很明顯,這次會議以美國勝利而告終,這使得日美兩國矛盾公開化,也直接加劇了兩國爭奪遠東太平洋地區的矛盾。

因此,當年日本在修改帝國國防方針時,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把美國列為了第一個假想敵國。

中國東北九一八事件的發生;日本宣布廢除海軍軍備條約;退出倫敦裁軍會議……

日本脫離華盛頓、倫敦條約,嚴重地衝擊了凡爾賽—華盛頓體係,這意味著日本與美歐列強之間的矛盾開始激化。

更為導致使得美國的戰略地位與戰略環境嚴重惡化的是《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簽字。

三國同盟條約,正是所為的法西斯條約。

於是,美國不得已加緊了在亞太地區互有聯係的行動。

加緊援助中國抗戰。

加緊對日經濟製裁。

開始與日本談判。

這樣的軟硬兩手構成了當時美國遠東戰略的實際內容。

可能如此並不能導致日美雙方直接在太平洋上兵鋒相見。

但,德國在西歐戰場上一路高歌猛進,致使西方國家不得不將主要精力放在歐洲戰場上。

正因為如此無暇東顧,使得東南亞上空呈現“真空”狀態,給日本帝國主義有了趁火打劫的機會。

前麵也曾提到,美英美英與日本在遠東的矛盾由來已久,特別是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嚴重損害了美英在華的經濟利益。

然而由於歐洲局勢日趨緊張、英國綜合國力的下降以及美國國內強大的孤立主義勢力,他們盡量避免在遠東與日本發生衝突,妄圖“以犧牲中國利益為代價,換取日本的讓步,實現雙方有條件的妥協,從而保全西方國家在華的基本利益”。

正正也是因為著手考慮利益的因素,讓英美對日采取了妥協退讓的綏靖政策。

不想的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英國在處理對日關係問題上力圖把美國推到第一線應付危局。

為表示誠意,英國還同日本簽訂了“承認日本在華特殊地位與日軍在占領區維護法律與秩序的責任”的協定。

你說美國能幹嗎?

或許讓他們也沒有想到的,正是他們美英推行的綏靖政策助長了日本的野心,加速了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步伐。

歐洲戰爭爆發以後,日本趁法國敗降,英國困守英倫三島之際,先後強迫他們關閉了滇越鐵路和滇緬公路。

並且強行進駐印度支那北部,邁出了用武力奪取歐美在東南亞殖民地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