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指標體係而言,傳統衡量和評價一國經濟發展或是貿易業績的方法通常單純地運用單個國內GDP或人均GDP、單個進出口總額或淨進出口總量等指標,這種分析方法簡單易行,大大節省了學者數據查找、整理和分析的精力。但此方法無法全麵客觀地評價中國對外貿易的業績,更不可能綜合地衡量一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效益,尤其是近幾十年來中國一直以粗放型、高汙染、高能耗的製造業和加工貿易為主,雖然在國內生產總值和進出口總量方麵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發展,但是在對外貿易商品結構、進出口地區結構、對外貿易全球競爭力以及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出口方麵仍然存在很大問題。因此本報告將分別從出口和進口兩方麵引入貿易規模、貿易結構和貿易競爭三大指標完備科學地構建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指標體係。

3.1.1 經濟效益指標體係

圖3-1 經濟效益指標構成

如圖3-1所示,經濟效益指標E作為衡量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標體係的三大一級指標之一,分別由貿易規模指數E1、貿易結構指數E2和貿易競爭指數E33個二級指標通過分別賦以權重加權計算得出。根據學者以往的研究經驗,本文選定貿易規模指數權重為30%、貿易結構指數權重為30%、貿易競爭指數權重為40%。

從對外貿易出口角度來看,貿易規模指數由三級指標出口總額E11、出口的世界市場份額E12和外貿出口依存度E13來衡量;從對外貿易進口方麵來看,貿易規模指數同時又選取進口總額E14、進口的世界市場份額E15和外貿進口依存度E16作為三級指標來衡量,即貿易規模指數由出口總額、出口的世界市場份額、外貿出口依存度、進口總額、進口的世界市場份額和外貿進口依存度6個三級指標構成,分別賦以1/6的權重加權平均得到最終的貿易規模指數。按照此方法,貿易結構指數由衡量出口結構的工業製成品出口比重E21、出口商品集中度E22、出口市場分布度E23和衡量進口結構的初級產品進口比重E244個三級指標構成,分別賦以1/4的權重加權平均得到最終的貿易結構指數。貿易競爭指數則由衡量出口貿易競爭力的顯性比較優勢(RCA)指數E31、出口商品競爭力指數E32、出口技術效益指數E33和衡量進口競爭力的進口技術效益指數E344個三級指標構成,分別賦以1/4的權重進行平均加權得到最終的貿易競爭指數。

綜上所述,通過分別賦以三級指標相等的權重計算出貿易規模指數、貿易結構指數和貿易競爭指數,再按照30%、30%和40%的權重加權得到最終的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經濟效益指數。

3.1.2 經濟效益各指標說明

本報告將從貿易規模、貿易結構和貿易競爭三個方麵來評價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效益指標,構成經濟效益體係的各指標說明如下。

1.貿易規模指數

貿易規模指數反映了一國在一定時期內貿易數額的大小及其變化,包括出口貿易規模指數和進口貿易規模指數。出口貿易規模指數用於衡量出口規模的大小,出口規模越大,說明出口總量越高,出口績效越好,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指數越高。由出口總額、出口的世界市場份額、外貿出口依存度三個指標構成。進口貿易規模指數則用來衡量進口規模的大小。一般而言,進口總量越大,說明進口的規模越大,對該國國民經濟的拉動力度越大,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也越高。由進口總額、進口的世界市場總額、外貿進口依存度三個指標構成。

出口總額:用於衡量出口的相對規模,用當期價格表示的年出口總額表示。出口總額越大,說明出口規模指數越高,出口績效越好,對外貿易的經濟績效越好。

出口的世界市場份額:用於衡量一國出口額占世界市場出口總額的大小,用出口總額除以當期全世界出口總額來表示。出口的世界市場份額越大,出口的規模指數越高,出口的競爭力越強。

外貿出口依存度:用於衡量一國出口對GDP的貢獻度,用出口總額除以當期的GDP來表示。外貿出口依存度越大,說明一國的出口貿易對該國經濟發展的貢獻越大;出口規模越大,對國內經濟的影響也越大。

進口總額:用於衡量一國進口的相對規模,用當期價格表示的年進口總額表示。總的來說,進口總額越大,說明進口規模指數越高,進口績效越好,一國對外貿易的經濟績效也越高。

進口的世界市場份額:用於衡量一國進口額占世界市場進口總額的大小,用進口總額除以當期全世界進口總額來表示。進口的世界市場份額越大,進口的規模指數越高。

外貿進口依存度:用於衡量一國進口貿易對該國國內GDP的貢獻度,用進口總額除以當期的GDP來表示。外貿進口依存度越大,說明一國的進口貿易對該國經濟發展的貢獻越大;進口規模越大,對該國國內經濟的影響也越大。

2.貿易結構指數

貿易結構指數衡量了一國對外貿易中進出口商品的構成以及地區分布,如工業製成品、初級產品所占進出口額的比例,某種商品的出口集中度、進出口商品的地區集中度等,包括出口結構指數和進口結構指數。出口結構指數用於衡量出口商品的結構狀況和地區分布狀況,由工業製成品出口比重、出口商品集中度和出口市場分布度組成。出口結構指數越高,說明該國商品出口的結構越合理,在世界市場的貿易競爭力也越高。進口結構指數則用來評價進口商品的結構狀況和地區分布狀況,本報告用初級產品進口比重來衡量。

工業製成品出口比重:用於衡量工業製成品在一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以工業製成品出口總額占該國當期出口貿易總額的比例來表示。一般而言,工業製成品出口比重越大,說明該國的出口商品結構越合理,對本國的貿易結構改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起到的導向作用也越大。

出口商品集中度:用以描述出口商品的種類和集中度。一般用庫茲涅斯指數定義(韓軼,1995),即各種商品出口量占該國當期出口總額比重的平方和。本報告各種商品按照國際貿易分類標準(SITC)分成了10大類,分別是:食品和活畜;飲料和煙草;粗材料,不能食用,但燃料;礦物燃料,潤滑劑和相關材料;動物和植物油,油脂和蠟;化學品及有關產品;主要以材料分類的製成品;機械和運輸設備;雜項製品;未分類的其他商品。一般而言,出口商品集中度越高,說明該國出口越集中於某幾種商品,對少數商品的依賴程度越高,具有較高的出口風險。

出口市場分布度:用於衡量一國出口商品地區分布的離散程度,反映了一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平衡性和風險性。作為貿易大國,中國的商品出口到世界範圍內的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及統計的精確性,本報告隻選取了1993—2009年間中國的前10大主要貿易夥伴國或地區作為研究樣本,分別是美國、日本、中國香港地區、韓國、德國、荷蘭、英國、俄羅斯、新加坡和印度,這10個國家或地區從中國進口貿易總量超過中國出口貿易總額的80%。出口市場分布度一般用集中度(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的倒數表示,即一國對外貿易的各個貿易夥伴出口市場份額的平方和。出口市場的分布度越高,說明該國對外貿易市場分布多元化程度越高,進出口市場分布越均勻,不依賴於某幾個市場,貿易風險越小。

初級產品進口比重:用於衡量一國初級產品在該國貿易中的地位,一般用初級產品進口總額占該國當期進口商品貿易總額的比例來表示。初級產品進口比重越高,說明一國在對外貿易發展中利用本國的原材料、本國資源及能源越少,商品貿易的結構、本國產業結構越合理,該國的對外貿易經濟效益也越高。

3.貿易競爭指數

貿易競爭指數反映了一國對外貿易商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高低,是衡量一國貿易發展和績效的質性指標,更全麵科學地評價了一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程度和經濟效益。貿易競爭指數越高,說明該國對外貿易的競爭力越大,參與世界貿易市場時所占優勢及話語權越大,可持續性也越強。一般由顯性比較優勢(RCA)指數、出口商品競爭力指數、出口技術效益指數和進口技術效益指數構成。

顯性比較優勢指數:用於衡量一個國家某一產業貿易的比較優勢。它通過該產業在該國出口貿易中所占的份額與世界貿易中該產業所占世界貿易總額的份額之比來表示。由於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剔除了國家總量波動和世界總量波動的影響,因而可以較好地反映一個國家某一產業的出口與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較來看的相對優勢。一般而言,如果一國RCA指數大於2.5,則表明該國該產業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RCA介於2.5~1.25,表明該國該產業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RCA介於1.25~0.8,則認為該國該產業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RCA低於0.8,則表明該國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較弱。

出口商品競爭力指數:用於衡量一國各類商品在國內市場上競爭力的變化,一般用相對出口績效來表示,即各類商品或服務的淨出口額與當期該商品或服務的進出口總額比的總和,其中各類商品同樣按照SITC標準分為10大類。出口商品競爭力指數越高,說明該商品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越大,同時也說明該商品在國際市場的相對競爭力越強。

出口技術效益指數:用於反映一國出口商品中高新技術產品附加值的含量,一般用一定時期內高新技術商品出口貿易額在該國貿易出口總額所占的比例來表示。高新技術商品具有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利潤率高等特點,出口比重越高,說明一國出口商品越具有競爭優勢,在世界貿易市場上的競爭力越強,一國的對外貿易越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進口技術效益指數:用於反映一國進口商品中高新技術產品附加值的含量,一般用一定時期內高新技術商品進口貿易額占該國進口總額的比重來表示。高新技術商品的進口能夠推動新技術的引入和促進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進口技術效益指數越高,說明進口商品中技術含量越高,進口替代的需求越大,該國未來經濟和貿易發展的能力越強。

3.1.3 數據來源

本報告在較全麵係統地構建經濟效益指標的基礎上,通過收集整理中國1993—2011年間全國性的相關數據,分別計算得到出口總額、出口的世界市場份額、外貿出口依存度、進口總額、進口的世界市場份額、外貿進口依存度、工業製成品出口比重、出口商品集中度、出口市場分布度、初級產品進口比重、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出口商品競爭力指數、出口技術效益指數和進口技術效益指數14個三級指標值,再通過賦以相應的權重加權平均算出貿易規模指數、貿易結構指數和貿易競爭指數3個二級指標值,最後按照30%、30%和40%的權重加權得到1993—2011年間全國性最終的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經濟效益指數,並對經濟效益指標、相應的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分別進行深入全麵的動態分析。

各三級指標具體的數據來源情況如下所示。

進、出口總額:本報告采用中國1993—2011年間各年的年進、出口總額表示。相應的數據全部來源於中國統計局網站上各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並以億美元作為統計單位。

進、出口的世界市場份額:用中國進、出口總額分別除以世界進、出口總額來表示。其中中國進、出口總額數據來源於中國各年統計年鑒,世界進、出口總額的數據全部來源於世界貿易組織數據庫(WTO Database)。中國進、出口總額及世界進、出口總額均采用億美元為統計單位。

外貿進、出口依存度:用中國進、出口總額分別除以中國當期總GDP表示。中國進、出口總額及中國總GDP數據均來源於中國各年統計年鑒,並以億美元為統計單位。

工業製成品出口比重:用工業製成品出口量除以中國出口總額表示。工業製成品出口量及中國出口總額數據均來自中國各年統計年鑒,並以億美元為統計單位。

出口商品集中度:用各種商品出口量占中國當期出口總額比重的平方和來表示。其中按照SITC標準分類的10類商品出口量及中國出口總額數據均來源於中國各年統計年鑒,並以億美元為統計單位。

出口市場分布度:用中國對前10大貿易國或地區的出口量占中國出口總額比重的平方和來表示。其中1993—2011年間中國對前10大貿易國或地區的出口量數據全部來自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ited Nations COMTRADE database)的統計年鑒表(List of Yearbooks),並采用百萬美元(value in million US dollars)為統計單位;中國出口總額數據來源於中國各年統計年鑒,計量單位統一換算為百萬美元。

初級產品進口比重:用初級產品進口量除以中國進口總額來表示。初級產品進口量及中國進口總額數據均來自中國各年統計年鑒,並以億美元為統計單位。

顯性比較優勢指數:用中國各類商品在中國出口貿易中所占的份額與世界貿易中各類商品所占世界貿易總額的份額之比來表示。其中中國各類商品的出口量及中國出口總額數據來源於中國各年統計年鑒,各類商品的世界出口總額數據來源於美國普查局數據庫(U.S.Census Bureau Database),世界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數據全部來源於世界貿易組織數據庫(WTO Database)。

出口商品競爭力指數:用各類商品的淨出口額占該商品的進出口總額比重之和來表示。相應的數據均來源於中國各年統計年鑒,並以億美元為統計單位。

出口技術效益指數:用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量占出口總額的比例來表示。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量數據來源於中國科學技術部的統計數據庫,並以億美元為統計單位。

進口技術效益指數:用中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量占進口總額的比例來表示。其中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量數據來源於中國科學技術部的統計數據庫,並以億美元為統計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