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數據處理
根據上文所構建的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經濟效益指標體係和計算合成方法,本報告在收集和整理各個三級指標所涉及的1993—2011年間中國原始數據的基礎上,計算出每個三級指標的原始指數,最後按照閾值法的基本原理分別對所有三級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從而使衡量經濟效益指標的三級指數均在0~1的數值範圍內,以便對相應的二級指標和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指標進行時間序列上的動態比較。
利用標準化處理得到衡量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指標的各三級指標值後,進而通過算術平均可以得到相應的貿易規模指標值、貿易結構指標值和貿易競爭指標值,最後按照上文介紹的分別賦以貿易規模指標、貿易結構指標和貿易競爭指標30%、30%和40%的權重,求和計算出1993—2011年間各年度的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指標數(見表3-1)。
表3-1 1993—2011年間中國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指標及其二級指標值
續表
3.2.2 統計結果分析
1.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經濟效益指標的總體情況
由中國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指標及其二級指標值(見表3-1)可知,不論是從二級指標貿易規模、貿易結構、貿易競爭力還是綜合的一級指標對外貿易經濟效益角度來看,1993—2011年間中國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貿易的深化總體情況越來越好,呈現出持續穩定的增長態勢。中國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指標從1993年的0.0996增長到2008年的0.7161。雖然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濟和世界貿易出現嚴重衰退現象,2009年中國貿易規模和貿易競爭力呈現出微弱的下滑趨勢,中國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指數減少到2009年的0.7030;但之後又迅速恢複,2011年已達到本報告考察年份期間內的最大值0.8214。
圖3-2 1993—2011年間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經濟效益指標圖
從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經濟效益指標圖(見圖3-2)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經濟效益在本報告研究年份期間持續提高。1993—1995年間上升幅度較大,從1993年的0.0996上升到1995年的0.2732,三年間經濟效益指數提高了兩倍左右;在隨後的1995—1999年四年間,中國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指數一直維持在0.3左右,並出現微弱的下降趨勢,可能的部分原因是1997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影響了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和貿易發展;1999年之後又有顯著的提高,直到2002年出現短暫的平穩態勢;2002年以後,尤其是在2003—2005年間,中國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指數呈大幅提高的趨勢,期間的增長率達到考察年份的最大值,可能的原因是2001年12月中國順利加入WTO以後,各國優惠的關稅政策及貿易自由化政策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貿易的發展,尤其是貿易規模得到了顯著提高;2005—2008年間,中國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指數增長率逐漸減小,提高幅度逐漸趨於平穩,但一直呈現持續增長態勢,並於2008年首次超過了0.7;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指數開始出現小幅下滑趨勢,降低到0.7030;2010年之後隨著中國國內經濟結構和外貿戰略的調整,中國對外貿易重新回暖,經濟效益指數在2009年短暫減少後又迅速提高,到2011年已高達0.8214。
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經濟效益雖然整體發展形勢大好,但是從衡量經濟效益的二級指標貿易規模、貿易結構和貿易競爭力來看,還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和分析。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經濟效益中貿易規模指數、貿易結構指數和貿易競爭指數的整體趨勢如圖3-3所示。
圖3-3 1993—2011年間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經濟效益各指標圖
由圖3-3可知,中國貿易規模指數在1993—2011年間得到持續大幅快速增長,推動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具體來看,1993—1994年間中國貿易規模得到短暫而小幅的提升,出現了20世紀末中國對外貿易的小高峰;1994—1999年間中國對外貿易規模一直處於低穀狀態,在1996年達到貿易規模指數的最小值,此後一直維持係數低於0.1的發展態勢;1998年全球金融危機過後,中國對外貿易規模逐漸恢複增長,並在2002—2005年間以極高的增長率獲得顯著提高,2008年雖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出現小幅下降,但2011年迅速恢複,2010—2011年間以更快的速度提高。
雖然中國對外貿易規模確實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但是僅僅從對外貿易量來考察中國對外貿易經濟效益、衡量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程度是遠遠不夠的,而且是不全麵、不科學的。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中國盲目地追求經濟和貿易量的增長和提高,以粗放型、高汙染、高能耗的製造業為主,而忽略了貿易結構、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問題。優化和完善貿易結構(包括貿易商品結構和貿易地區結構)是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決定因素,也是進一步解決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結構調整的落腳點。隻有在貿易結構優化合理的基礎之上,中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性才能得到增強。由圖3-3可以看出,1993—2011年間,中國對外貿易結構指數呈現有持續提升的趨勢,但總體變化相對較小,說明中國對外貿易結構有所改善,出口貿易結構、進口貿易結構、貿易商品結構和貿易地區結構更加合理和多元。具體來看,1993—2001年間,中國對外貿易結構係數得到平穩微小的增長;2002年以後隨著中國加入WTO以及貿易結構多元化、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的出台,貿易結構係數相比前幾年得到更大的提高,這與中國對外貿易規模在此期間迅猛擴大的趨勢相對應。但相比而言,中國對外貿易結構還需要進一步和更大幅度地調整與完善。
在衡量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指標時,除了運用貿易量性(貿易規模)指標和貿易質性(貿易結構)指標外,貿易競爭力也是決定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強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隨著中國貿易大國地位的確立和鞏固,中國商品在全球貿易和世界市場中的競爭力如何,比較優勢是否明顯,中國產業和企業在參與國際市場時是否有話語權,中國進出口貿易商品中技術含量、附加值、利潤率如何,中國企業在生產製造出口貿易商品時是否重視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等,都將決定中國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遠度和深度。貿易競爭力的增強將是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長期動力。從圖3-3來看,中國貿易競爭指數由於基數小,1993—2011年間的總體增長較大。具體來看,1993年中國對外貿易基本不存在競爭力,但是在1993—1995年間貿易競爭係數得到顯著提高,此後持續穩定且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這充分驗證了近幾十年來中國對外貿易對世界經濟和全球市場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政府大力鼓勵和支持發展高新技術產品的事實與成效。
2.中國對外貿易規模指數的各分項指標變化情況
(1)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世界市場份額及外貿依存度的比較
貿易規模是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經濟效益指標中一個重要的二級指標,也是中國貿易結構升級和貿易競爭力提高的基礎。本報告利用出口總額、出口的世界市場份額和外貿出口依存度作為三級指標構成出口貿易規模指標體係,同時用進口總額、進口的市場份額和外貿進口依存度構成進口貿易規模指標體係。出口貿易規模指數趨勢圖和進口規模指標趨勢圖,分別如圖3-4、圖3-5所示。
從圖3-4、圖3-5可以看出,1993—2011年間中國進、出口貿易規模指數總體變化趨勢相差不大,除進、出口的世界市場份額指數一直呈現增長趨勢以外,進、出口總額指數和外貿進、出口依存度指數都出現相應的拐點,出現不同的變化趨勢,尤其是外貿進、出口依存度在考察年份期間出現波浪式發展態勢。
圖3-4 1993—2011年間中國出口貿易規模指標圖
圖3-5 1993—2011年間中國進口貿易規模指標圖
具體來看,進、出口總額在1993—2011年間得到大幅快速增長,隻有在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中國進、出口總額才出現短暫的下滑。在此期間,不僅中國進、出口總量得到增長,進、出口占世界市場的份額也逐漸提高。從出口的世界市場份額來看,1993—1996年間出口的世界市場份額指數基本保持穩定不變的狀態,直到1997年以後,這一指數才逐漸呈現緩慢增長的趨勢;2002年之後得到快速提高,即使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出口的世界市場份額也沒有降低,隻是增加幅度出現微小的降低趨勢,並於2009年又恢複往年的增長率。可能的原因是雖然中國的出口貿易總量減少,但於此同時世界出口貿易總額的降低幅度更大,使最後的比值反而更大。從進口的世界市場份額來看,1993—1997年間中國進口的世界市場份額呈現微弱的下降態勢;但是從1997年以來,中國政府開始大力支持和鼓勵進出口貿易,中國市場開始大規模對外開放,外商投資、商品進口貿易等得到迅猛發展,因此期間中國進口的世界市場份額逐年大幅快速提高。
值得關注的是外貿進、出口依存度。外貿依存度衡量的是進出口貿易對中國國內經濟的影響程度,從整體變化趨勢來看,外貿出口依存度指數和外貿進口依存度指數都出現波浪式的走向。1993—1995年間,外貿出口依存度和外貿進口依存度都有顯著的提高,從同期中國出口貿易量和進口貿易量的變化幅度來看,中國國內當時的總GDP基本保持穩定不變,甚至出現增長率下降的趨勢。外貿出口依存度和外貿進口依存度的提高說明了中國經濟對貿易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同時表明當時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及國內經濟發展的蕭條形勢。1995—1998年間,外貿進、出口依存度同時出現大幅下降趨勢,同樣與同期基本保持穩定不變的進、出口總量相比,中國當時的國內經濟已經逐漸恢複增長。而1999—2005年間,外貿進、出口依存度再次出現大幅上升的趨勢,可能的原因是雖然國內經濟一直保持較快發展和增長,但期間的進、出口貿易發展更快、增長幅度更大。2005年以後外貿依存度呈現下降趨勢,說明中國的經濟發展受對外貿易的影響逐年降低,國內經濟發展出現更多的新動力,如金融、國內消費等。2008年,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再次出現拐點,但迅速在2009年又恢複長期降低的趨勢,說明中國國內經濟對貿易的依賴越來越合理。
(2)中國進、出口貿易規模的比較
本報告在構建貿易規模指標時,考慮了出口貿易規模和進口貿易規模兩個角度;此外,不僅同時利用相應的貿易總量、世界市場份額和外貿依存度來衡量,還賦以進、出口方麵的指標相同的權重。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出口貿易還是進口貿易都對中國貿易規模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決定意義。
一直以來,中國對外貿易占有順差的比較優勢,即中國的淨出口額為正值。如圖3-6至圖3-8所示,分別為中國進出口總額、進出口外貿依存度和進出口占世界市場份額的比較。從進出口總額來看,1993—2011年間,中國進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出口增速高於進口增速,對外貿易除1993年外均表現為貿易盈餘,且差額不斷擴大。1993年中國出口總額為917.4億美元,進口總額為1039.6億美元,表現為貿易赤字,赤字額為122.2億美元。而到2008年,出口總額為14306.9億美元,進口總額為11325.6億美元,表現為貿易盈餘,盈餘額為2981.3億美元,達到了貿易差額的最大值。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對外貿易出口受到了較大的衝擊,貿易差額有所減小,為1956.9億美元;2010年、2011年雖然進、出口持續增長,但貿易差額卻逐漸減少,分別為1815.1億美元、1551.4億美元。
圖3-6 1993—2011年間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額比較變化圖
圖3-7 1993—2011年間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外貿依存度比較變化圖
圖3-8 1993—2011年間中國進、出口的世界市場份額比較變化圖
從進出口外貿依存度來看,1993—2009年間中國外貿進出口依存度不斷提高,除1993年外,外貿出口依存度均大於外貿進口依存度。1993年中國外貿依存度為0.32,外貿出口依存度為0.15,外貿進口依存度為0.17。2007年外貿依存度為0.62,外貿出口依存度為0.35,外貿進口依存度為0.27。此後受金融危機影響,外貿受到了不利衝擊,2008年外貿依存度為0.57,2009年稍稍下降到0.44後,2010年和2011年又上升到0.5以上。
從進出口額占世界份額來看,1993—2011年間中國進出口總額占世界份額不斷上升,出口額和進口額占直接份額也在不斷上升。1993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占世界份額的5%,至2011年此份額增加至19.9%,增加了3倍左右;1993年中國出口額占世界進口總額的2.4%,2011年為10.4%;1993年中國進口額占世界出口總額的2.7%,2009年為9.5%。
(3)中國對外貿易結構指數的變化情況
除對外貿易規模以外,貿易結構也是影響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未來國內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重要因素。本報告利用工業製成品出口比重、出口商品集中度、出口市場分布度及初級產品進口比重四個指標構建中國對外貿易結構指標體係,通過數據整理和分析,得到構成中國對外貿易結構指標體係的各指數走勢,如圖3-9所示。
圖3-9 1993—2011年間中國對外貿易結構指標趨勢圖
由中國對外貿易結構指標趨勢圖可知,1993—2011年間中國對外貿易結構指數整體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但總體變化相對較小,呈現出平穩上升的趨勢,說明中國對外貿易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貿易商品結構和貿易地區結構趨於更加合理和多元化。
圖3-10 1993—2011年間中國對外貿易結構各指標圖
由圖3-10可以看出,工業製成品出口比重、出口商品集中度和初級產品進口比重指數在考察年份期間保持著逐漸增長的總體走勢,而出口市場分布度指數卻從1993年開始逐年降低。具體來看,1993—2011年間,中國工業製成品出口比重指數一直保持著逐年快速顯著的增長趨勢,這與中國近二十年來以工業製成品為主的產業結構有密切關聯;直到2006年左右,這一指數的增長率才逐漸趨於平穩,工業製成品出口比重指數基本保持穩定,這充分體現了中國近幾年來強調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顯著成效。從出口商品集中度指數來看,1993—1995年間,中國出口商品集中度出現較小幅度的下降趨勢,並於1995年達到最低點,說明期間出口貿易中商品的種類相對更多元、更廣泛;而1995—1998年間這一指數快速增長,從圖3-10我們可以粗略地看出,1998年的指數是1993年的4倍左右,可能的原因是雖然中國出口的商品種類隨著貿易的發展增加了,但隨著中國出口貿易總額的增長,更多的增長量集中於某一種或幾種商品上,從而使出口商品集中度越來越高;1999—2001年間出現短暫的平穩之後,出口商品集中度呈現出更大幅度的快速增長,可能的原因是中國在此期間的出口總額大幅提升,而相應的增長量卻集中在工業製成品等某幾種商品上。從總體發展趨勢和可持續發展方麵考慮,中國對外出口商品集中度越來越高的走勢說明中國出口貿易越來越依賴於某幾種商品,這意味著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還不夠多元和完善,具有較大的出口風險。一旦國外對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設置更多的關稅限製或非關稅壁壘,中國的出口貿易很可能受到重創。
從出口市場分布度來看,中國的貿易地區結構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從圖3-10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對外出口貿易的市場分布度越來越小,這說明中國的出口貿易市場分布不均勻,依賴於某幾個市場,同樣也具有較大的出口貿易風險。具體來看,1993—2008年間中國的出口市場分布度指數逐年降低,雖然每年的下降幅度不大,但一直保持著減小的趨勢;直到2008年才出現拐點,由過去15年之久的下降趨勢變為上升的趨勢。出現這一轉變的原因可能是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一直是中國出口貿易大國的發達國家如歐盟、美國、日本等國內經濟和對外貿易受到重創,出現明顯衰退,使中國出口貿易不得不轉向更多發展中國家,從而出現中國出口市場分布度提高的趨勢。從中國對外貿易長遠發展來看,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轉機,也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給中國及更多發展中國家的經驗教訓。如果貿易地區集中於某幾個國家,一旦出現全球金融危機或貿易夥伴國國內經濟衰退等問題,中國的出口貿易也將受到嚴重影響。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全球經濟的複蘇,2010年和2011年中國出口市場分布度再次出現了下降趨勢,說明中國出口市場又出現過於集中的趨勢,這是中國未來外貿戰略和對外貿易多元化戰略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進口貿易結構方麵,本報告隻選用了初級產品進口比重來衡量,這也是構成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的重要因素。從中國對外貿易結構各指標圖來看,中國初級產品進口比重指數總體保持上升的趨勢,但是在1993—2002年間這一比重呈現波浪式變化,出現多次快速增長和降低的轉折點,可能的原因是中國當時的對外貿易還不夠發達,不論是貿易總額還是貿易結構,尤其是進口貿易受到的重視更少;與此同時,中國在沒有出台鼓勵對外貿易政策時期,一直都奉行“自給自足”的經濟發展模式,對初級產品的進口更是不夠穩定,從而導致這一期間出現多樣化的變化態勢。但2002年之後,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的經濟和貿易快速發展和增長,中國初級產品進口比重一直保持著大幅快速的增長,直到2008年。中國主要的進口貿易夥伴國大多是發達國家,受金融危機影響這些國家的貿易出現萎縮,中國的進口貿易及初級產品的進口也相應減少,從而使中國初級產品進口比重出現短暫減小,2009年之後又恢複原有的增長態勢。
總體而言,中國對外貿易結構在本報告考察期間逐年改善,但改善的幅度還不夠大,尤其是從出口商品集中度和出口市場分布度來看,還存在明顯問題。這需要中國在發展國內經濟和對外貿易時繼續關注和鼓勵貿易結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完善,經濟發展方式的調整,從而使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緊隨貿易規模的快速增長逐漸合理和多元化,使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走得更遠。
(4)中國對外貿易競爭指數的變化情況
對外貿易競爭力也是衡量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經濟效益指標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對相關數據的整理分析,得到中國對外貿易競爭指標趨勢圖(見圖3-11)和中國對外貿易競爭各指標圖(見圖3-12)。
圖3-11 1993—2011年間中國對外貿易競爭指標趨勢圖
圖3-12 1993—2011年間中國對外貿易競爭各指標圖
從圖3-11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對外貿易競爭力在1993—2011年間得到顯著提高。具體來看,1993年,由於中國對外貿易基本不發達甚至不存在,從而使中國基本不具有對外貿易競爭力;一方麵受1993年中國對外貿易競爭力基數較小的影響,另一方麵在1993—1995年間中國對外貿易開始出現和發展,綜合因素使此期間中國對外貿易競爭指數得到顯著提高,兩年內增長了4倍左右;1995—1999年間中國對外貿易競爭指數變化不太穩定,基本徘徊在0.4左右。但在2000年之後,貿易競爭力指數增長加快並逐漸趨於平穩,這說明1993—2011年間中國對外貿易競爭力有很大的提高。
從對外貿易競爭指標的構成來看,顯性比較優勢(RCA)指數、出口商品競爭力指數、出口技術效益指數和進口技術效益指數分別呈現出不同且相對較複雜的變化趨勢。具體來看,1993—1995年間中國貿易商品的顯性比較優勢得到迅猛提高,並於1995年達到考察期間的最大值;而後一直呈現降低的變化趨勢,尤其是在1995—2001年間中國商品的顯性比較優勢顯著降低,2002年以後才逐漸趨於平穩,基本保持在0.5左右。雖然出口商品競爭力指數一直保持著向上增長的態勢,但小時間範圍的變化幅度以及變化趨勢卻顯得非常複雜且多變,主要的原因可能與出口商品競爭力的計算方法和決定因素有關。雖然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一直保持快速提高的趨勢,但是淨出口量、不同商品的進出口額變化以及相應的比值、總和不會出現單一的提高或降低。此外,中國出口商品競爭力不僅受國內經濟貿易發展的影響,還與全球經濟和國際貿易密切相關。從圖3-11我們可以看出,1998年和2002年中國出口商品競爭力在幾年的平穩不變之後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1998年是20世紀末全球金融危機過後的經濟恢複期,2002年正是中國加入WTO之後的第一年。因此,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尤其是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經濟和貿易的影響,這也是中國需要提高貿易競爭力、加強參與國際市場話語權的意義所在。
1993—2011年間,用於代表中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變化和發展的出口技術效益指數和進口技術效益指數一直保持著持續上漲的趨勢,並在考察期間得到顯著提高。1993—2005年間中國出口技術效益指數大幅提高,之後逐漸趨於平穩,這說明中國出口貿易商品總的技術含量不斷上升,高附加值、高利潤率的出口商品比重越來越大。而進口技術效益指數在1993—1997年間變化不太穩定,甚至出現微弱的下滑趨勢,但從1998年開始,中國進口技術效益指數逐漸攀升,得到大幅上漲,直到2006年才逐漸趨於穩定。這說明中國在進口貿易方麵越來越重視新技術的引進、技術創新能力的建設和企業管理方法的改進,進口技術效益指數越高,意味著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和出口貿易能力越強,這將對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