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 各省(區、市)生態效益指標的測算結果
為了進一步考察中國各省(區、市)的貿易生態效益情況,我們利用上述方法計算了2002年、2009年和2010年31個省(區、市)的生態效益指標並進行了比較分析。中國31個省(區、市)生態效益指數的測算結果見表4-3。
表4-3 2002年、2009年、2010年中國各地區貿易生態效益指數及排名
續表
2010年31個省(區、市)生態效益指數排名為:1.西藏;2.海南;3.青海;4.甘肅;5.北京;6.江西;7.吉林;8.黑龍江;9.內蒙古;10.山西;11.貴州;12.廣西;13.重慶;14.安徽;15.寧夏;16.江蘇;17.湖南;18.河南;19.新疆;20.陝西;21.浙江;22.遼寧;23.上海;24.雲南;25.河北;26.天津;27.廣東;28.山東;29.湖北;30.四川;31.福建。
全國貿易生態效益指數的平均值為0.539,全國31個省(區、市)中有10個省(區、市)的貿易生態效益指數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為了考察2002年、2009年和2010年中國各地區生態效益指數及排名,我們在表4-3的基礎上繪製了圖4-5。
圖4-5 2002年、2009年和2010年中國各地區貿易生態效益指數及排名
總體來看,2002—2009年間貿易生態效益指數發生了顯著變化,而2009年和2010年則差別不大,多數省(區、市)貿易的生態效益呈現小幅改善。因為2002—2009年間是中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的階段,2009年和2010年則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對外貿易的恢複階段,兩年差別不大。下麵我們主要以2010年中國貿易生態效益為例並對比2002年和2009年數據,分析中國各地區貿易生態效益水平的特征及變化趨勢。
首先,貿易生態效益水平區域差異明顯,總體呈現出西部地區較好、中部地區居中、東部地區較差的特點,與中國貿易“東強西弱”的局麵剛好相反。在貿易生態效益指數前10名省(區、市)中,有4個省(區、市)屬於西部地區,分別是西藏、青海、甘肅和內蒙古,其中西藏、青海和甘肅中國貿易生態效益指數的排名分別為第1、第3和第4位;4個省份屬於中部地區,分別是江西、吉林、黑龍江和山西;東部地區隻有海南和北京進入貿易生態效益指數的前10名,分別為第2和第5位,東部地區有6個省(區、市)位於第22~29位,且東部地區僅有海南和北京的貿易生態效益指數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從貿易生態效益指標構成來看(見圖4-6),就貿易環境效益指數而言,西部地區明顯高於東部和中部地區,而中部和東部地區差別不大,具體數值上則東部地區略高於中部地區;就貿易資源效益指數而言,中部地區的指標數值最高,東部其次,西部最低。但是從各二級指標的差距來看,貿易環境效益指數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同西部地區差距最大,貿易資源效益指數差距相對較小。由於貿易環境效益指數的權重占貿易生態效益指數的60%,因此其得分對貿易生態效益指數的最終得分和排名影響較大。例如,東部地區的大部分省(區、市)生態效益指數位於第22~29位,主要原因就在於貿易環境效益指標得分較低影響了最終的排名。
圖4-6 2010年東、中、西部地區貿易生態效益指數情況
注:圖中數據為東、中、西部地區中各省(區、市)指標值的算術平均值,下同。
其次,貿易生態效益水平與出口貿易規模呈現出負相關的關係,即出口貿易規模大的地區貿易生態效益水平較低。2010年中國出口貿易額前10名的省(區、市)分別為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山東、福建、北京、遼寧、天津和河北,而與之相應的生態效益指數排名除北京外均處於第16~28位,低於全國貿易生態效益指數的平均值(見表4-4)。總體上看,對外貿易規模越大,生態效益水平也就越低。這是因為我們的貿易生態效益指標包括了貿易環境效益和資源效益兩個維度,而有利於貿易生態效益改善的綠色貿易出口[1]等相關維度則因數據的缺乏未包括在內,因此這裏的貿易生態效益水平和貿易規模密切相關。對外貿易規模越大,出口所要耗費資源和產生的“三廢”也就越多,對環境帶來的危害也就越大,其貿易生態效益水平也就越低。
表4-4 2010年中國出口總額前10名及其生態指數排名
最後,經濟發展水平對貿易的生態效益水平有很大影響。從生態效益指數排名來看,生態效益水平與各省(區、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基本上呈現出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貿易的生態效益水平越低的特點。東部地區省份經濟發展水平高,而其貿易生態效益水平則相對較低。從貿易生態效益指標構成來看,二級指標包括貿易的環境效益指標和資源效益指標,而環境效益指標所占比重為60%,因此貿易的環境效益指標對貿易生態效益指標影響很大。貿易環境效益指標的三級指標為貿易的“三廢”排放,而貿易的“三廢”排放主要源於工業製成品出口的排放,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工業製成品出口越多,貿易的“三廢”排放也就越多,貿易生態效益水平也就越低。工業製成品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地區工業和經濟發展水平,也就意味著工業的發展水平對貿易生態效益指標影響較大。從中國經濟發展現實情況來看,經濟發展水平與工業化所處的發展階段是對應的,東部地區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階段,而中西部地區還處於工業中期階段,中西部地區工業發展水平滯後於東部地區。因此工業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東部地區,工業製成品出口多,其貿易的“三廢”排放相對較多,生態效益水平低。
從變動趨勢來看,2002—2010年間,全國貿易生態效益指數的平均值從0.136上升到了0.154,增加了0.018。分省份來看,上升幅度超過0.02的有14個,分別是海南、江西、甘肅、山西、黑龍江、內蒙古、吉林、重慶、陝西、廣西、遼寧、安徽、北京和湖南。上升幅度介於0~0.02的有7個,分別是貴州、天津、四川、新疆、河北、福建和浙江。有10個省份的貿易生態效益水平下降,主要是東部地區及對外貿易快速發展的一些省份,由於貿易規模的擴大,貿易環境效益指數較大幅度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貿易生態效益水平。
2002—2010年間各個省份的貿易生態效益指數排名變化顯著(見表4-5),其中位次有所上升的省(區、市)有16個,分別是海南、陝西、山西、重慶、遼寧、內蒙古、湖南、安徽、廣西、江西、黑龍江、浙江、天津、四川、甘肅和新疆。提高幅度最大的省份是海南,上升了23個位次,其次是陝西和山西,分別上升了10個和9個位次。位次有所下降的省(區、市)有13個,分別是湖北、上海、廣東、寧夏、江蘇、雲南、河南、福建、山東、青海、吉林、河北和北京。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湖北,下降了16個位次;其次是上海,下降了15個位次。另外有2個省區位次沒有變化,分別是西藏和貴州。海南是所有省份中貿易生態效益指數值變動最大的,這是因為一方麵,2002—2010年間海南大力發展旅遊業,工業發展相對緩慢,由此帶來的“三廢”排放也相對較少,沒有太大變化;另一方麵,2002—2010年間初級產品出口大幅增加,工業製成品出口則不斷下降,2010年初級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66.7%,工業製成品出口僅占33.3%,2002年這一比例為54.6%,這意味著貿易環境效益指數提高,貿易環境效益水平有了較大改善,且海南進口產品以工業製成品為主,貿易能源密集度有了較大提高,提高了貿易資源效益指數,帶動了貿易生態效益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表4-5 2002年、2009年和2010年中國各地區生態效益指標排名
4.3.2 各省(區、市)貿易生態效益分項指標的比較
1.貿易環境效益指數
貿易環境效益指標在貿易生態效益指標中所占權重為60%,相比於貿易資源效益指標,該指標對貿易生態效益指標的貢獻較大(見圖4-7),貿易生態效益指數同貿易環境效益指數基本保持一致。
圖4-7 貿易環境效益指數與貿易生態效益指數對比
2010年貿易環境效益指數的全國平均值為0.088,有7個地區的貿易環境效益指標高於平均值,分別是西藏、青海、海南、甘肅、貴州、寧夏和內蒙古,從地理位置歸屬來看,均屬於西部地區。其中貿易環境效益指數最高的是西藏,為0.838;其次是青海,為0.414。而貿易環境效益指數後10位的地區分別是江西、四川、廣西、遼寧、山東、上海、福建、浙江、江蘇和廣東,除江西、四川和廣西外,其他均屬於東部地區。其中廣東、江蘇和浙江的貿易環境效益指數值位於最後3位。這也驗證了我們前文關於貿易生態效益指數的結論,貿易規模越大,其貿易環境指數就越小,相應的貿易生態效益水平也就越低。
從區域劃分來看,對於貿易環境效益指數,除海南外僅有西部地區的該指數值高於全國平均值,中部和東部地區差別不大,均遠小於該指標的全國平均值。西部地區該指數平均值為0.168,其中最高的是西藏,為0.838,最低的是廣西,為0.011。在貿易環境效益指標的前10名中,西部地區占據了7個,分別是西藏、青海、甘肅、貴州、寧夏、內蒙古和雲南。中部地區的貿易環境效益指數平均值為0.036,其中最高的是吉林,為0.084,最低的是江西,為0.014。東部地區的貿易環境效益指數平均值為0.039,其中最高的是海南,為0.363,最低的是廣東。在貿易環境效益指標的後10名中,東部地區占據了7個,分別是遼寧、山東、上海、福建、浙江、江蘇和廣東。東部地區除海南外,貿易環境效益指數均處於0.001~0.020,海南拉高了東部地區貿易環境效益指數的平均值,若不考慮海南,則東部地區的貿易環境效益指數平均值僅為0.007,遠低於中部地區該指標的平均值。
圖4-8 2002年和2010年中國各省(區、市)貿易環境效益指數對比
從變動趨勢來看,2002—2010年間中國各省(區、市)貿易環境效益指數有上升有下降,其中有15個地區貿易環境效益指數下降,下降幅度從大到小依次為西藏、新疆、黑龍江、江西、山西、湖北、廣西、山東、安徽、浙江、福建、四川、江蘇、河北和北京。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西藏,下降了0.095,因為相比2002年,西藏的工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工業製成品的出口也在不斷增加,由此帶來了其貿易環境效益指數的大幅下降。有16個地區的貿易環境效益指數上升,按上升幅度從大到小依次為海南、甘肅、寧夏、青海、貴州、內蒙古、陝西、天津、重慶、湖南、吉林、雲南、遼寧、上海、河南和廣東。從全國平均水平來看,相比2002年,2010年貿易環境效益指數的全國平均值提高了0.01。這主要是因為2009年海南和甘肅的貿易環境效益指數上升幅度很大,分別上升了0.277和0.112,而指數下降的地區除西藏外,下降幅度都相對較小,都在0.05以下,因此平均來看上升的幅度要大於下降的幅度。下麵從三級指標來分析貿易環境效益指數的測算結果。
(1)出口貿易廢水排放
從出口貿易廢水排放量來看(見圖4-9),東部地區出口貿易廢水排放量要高於中西部地區,中部地區出口貿易廢水排放量要高於西部地區。2010年全國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最多的3個省份均位於東部地區,分別是廣東、江蘇和浙江,其出口貿易廢水排放量均大於中西部地區所有省份出口貿易廢水排放總量。東部地區內部差異也較大,2010年東部地區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最多是廣東,最少的是海南,廣東的出口貿易廢水排放量約是海南的333倍。同東部地區差異相比,中西部地區內部差異則相對較小。從出口貿易廢水排放的變化來看,2002—2009年間,東部地區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明顯增加,其增加量也最大,中部地區出口貿易廢水排放也有所增加,其增加量小於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多數省份出口貿易廢水排放則有所減少。其中出口排放量增加最多的是福建,2009年比2002年增加了39690萬噸,增加幅度最大的是新疆,2009年比2002年增加了3倍多。2010年同2009年相比,多數省份變化不大,江蘇、浙江則出現了大幅增加。
為了前後一致,下麵將對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標準化後的指標進行分析,該指標值不是具體的出口貿易廢水排放量,指標值越大表明廢水排放越少,越小說明排放越多(見圖4-10),排放量越多的省份,其指數值越小,排放量越少的省份,其指數值也越大。
圖4-9 2002年、2009年和2010年出口貿易廢水排放量的比較
圖4-10 2002年、2009年和2010年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指標的比較
2010年出口貿易廢水指數全國平均值為0.152,有9個地區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指標值高於全國平均值,分別是青海、海南、西藏、甘肅、貴州、內蒙古、寧夏、吉林和山西。其中青海的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指標值最大,為1[2],其次是海南。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指標後10位分別是江西、四川、遼寧、廣西、上海、山東、福建、浙江、江蘇和廣東,其中廣東該指數值最小,為0,即2010年其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最大。
從區域劃分來看,2010年高於全國平均值的地區中有6個屬於西部,分別是青海、西藏、甘肅、貴州、內蒙古和寧夏,中部地區有2個,為吉林和山西,東部地區僅有海南高於全國平均值,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均遠小於平均值,中部地區該指標值大於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指標平均值為0.283,其中最高的是青海,為1,其次是西藏,為0.513,在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指標的前10名中,西部地區占據了7個,分別是青海、西藏、甘肅、貴州、內蒙古、寧夏和雲南。中部地區的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指標平均值為0.077,其中最高的是吉林,為0.176,最低的是江西,為0.027。東部地區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指標平均值為0.065,其中最高的是海南,為0.552,最低的是廣東,為0。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指標的後10名分別是江西、四川、遼寧、廣西、上海、山東、福建、浙江、江蘇和廣東,東部地區占了7個。東部地區除海南外,其餘省(區、市)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指標值均位於0.05以下,若不考慮海南,東部地區出口貿易廢水排放平均值為0.016,海南拉升了東部地區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指標的平均值。
從變動趨勢來看,2002—2009年間大部分省(區、市)的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指標值降低了,主要是因為2002—2009年間中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工業製成品出口大幅增加,由此帶來了工業廢水排放的增加,導致了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指標的下降。2002年該指標的全國平均值為0.14,到2009年該指標值為0.132,下降了0.008。從東、中、西三個區域看,2002年東部地區該指標平均值為0.02,2009年為0.04,上升了0.02;2002年中部地區該指標平均值為0.1,2009年該值為0.06,下降了0.04;西部地區則基本無變化,從2002年的0.27變為2009年的0.267。2002—2009年間,22個省份的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指標值降低,按照下降幅度從大到小依次為西藏、新疆、黑龍江、山西、江西、吉林、雲南、湖北、廣西、貴州、河北、北京、安徽、河南、四川、山東、福建、浙江、上海、江蘇、湖南和遼寧。其中東部地區有8個,下降幅度較小;中部地區有8個,即中部地區所有省(區、市)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指標值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大於東部地區;西部地區有6個,下降幅度最大。22個省(區、市)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西藏,下降幅度為0.36;其次為新疆,下降幅度為0.137。有6個省(區、市)的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指標上升,按照上升幅度從大到小依次為甘肅、海南、寧夏、內蒙古、天津和重慶。其中東部地區有2個,西部地區有4個。上升幅度最大的是甘肅,上升了0.399;其次為海南,上升了0.166。有3個省(區、市)的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指標沒有變化,分別為廣東、陝西和青海。從圖4-10中可以明顯看出,相比2002年,2009年東部地區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指標下降幅度較小,海南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指標的上升抬高了東部地區該指標的平均值;中部地區所有省份該指標值均有所下降,使中部地區該指標平均值大幅下降;盡管西部地區該指標值下降幅度最大,但是其上升幅度也最大,因此其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指標平均值基本無變化。與2009年相比,多數省(區、市)2010年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指標值有所上升,僅有甘肅和內蒙古的該指標值下降,這說明相比2009年,2010年全國出口貿易廢水情況有所改善。
(2)出口貿易廢氣排放
從出口貿易廢氣排放量來看(見圖4-11),東部地區出口貿易廢氣排放量要高於中西部地區,中部地區出口貿易廢氣排放量要高於西部地區。2010年全國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最多的3個省市均位於東部地區,也是東部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最多的3個省市,分別是廣東、江蘇和上海,其中廣東出口貿易廢氣排放量大於中西部地區所有省份出口貿易廢氣排放量總和。東部地區內部差異也較大,2010年東部地區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最多的省份是廣東,最少的省份是海南,廣東出口貿易廢氣排放量約是海南的182倍。而中西部地區內部則差異相對較小。從出口貿易廢氣排放的變化來看,2002—2009年間,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明顯增加,尤其是東部地區增加最大,增加最多的是江蘇,2009年比2002年增加了13150億標立方米,幅度最大的是新疆,2009年比2002年增加了7倍多。中西部地區則增加量相對較小,但是由於2002年出口貿易廢氣排放相對較少,其增加幅度要大。與2009年相比,從整體上看,2010年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有所增加,增幅最大的省份是江蘇,增加了6836.4億標立方米,僅有河北和廣西的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有所下降。
圖4-11 2002年、2009年和2010年出口貿易廢氣排放量的比較
從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來看,2010年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數全國平均值為0.0479,有4個省區的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值高於全國平均值,分別是西藏、海南、青海和甘肅。其中西藏的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值最大,為1;其次是海南。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後10位的省(區、市)分別是天津、河北、北京、遼寧、福建、山東、浙江、上海、江蘇和廣東,其中廣東該指數值最小,為0,即2010年其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最大(見表4-6)。
表4-6 2002年、2009年和2010年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的比較
續表
從區域劃分來看,2010年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值高於全國平均值的省份除海南外均為西部省份,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均遠小於平均值,中部地區該指標值大於東部地區該指標值。西部地區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平均值為0.105,其中最高的是西藏,為1,其次是青海,為0.0961。在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的前10名中,西部地區占據了7個,分別是西藏、青海、甘肅、貴州、內蒙古、陝西和寧夏。中部地區的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平均值為0.013,其中最高的是吉林,為0.0346,最低的是安徽,為0.0065。東部地區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平均值為0.010,其中最高的是海南,為0.0989,最低的是廣東,為0。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的後10名分別是新疆、北京、河北、福建、遼寧、山東、浙江、上海、江蘇和廣東,東部地區占了9個。東部地區除海南外,其餘省份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值位於0.005以下。若不考慮海南,東部地區出口貿易廢氣排放平均值為0.0015,海南拉升了東部地區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的平均值。
從變動趨勢來看,2002—2009年間大部分省(區、市)的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值降低了,但是下降幅度都較小,從圖形上很難觀察到其變化。2002年該指標的全國平均值為0.046,到2009年該值為0.046,保持不變。從東、中、西三個區域看,2002年東部地區該指標平均值為0.004,2009年為0.006,上升了0.002;2002年中部地區該指標平均值為0.017,2009年該值為0.011,下降了0.006;西部地區則從2002年的0.103變為2009年的0.106。2002—2009年間,23個省(區、市)的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值降低,按照下降幅度從大到小依次為重慶、黑龍江、江西、新疆、貴州、雲南、湖北、湖南、安徽、廣西、河北、北京、四川、山西、內蒙古、吉林、福建、遼寧、浙江、河南、山東、江蘇和上海。其中東部地區有8個,下降幅度較小;中部地區有8個,即中部地區所有省份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值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大於東部地區;西部地區有7個,下降幅度最大。23個省(區、市)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重慶,下降幅度為0.018;其次為黑龍江,下降幅度為0.0174。有6個省(區、市)的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上升,按照上升幅度從大到小依次為甘肅、青海、海南、寧夏、陝西和天津。其中東部地區有2個,西部地區有4個。上升幅度最大的是甘肅,上升了0.036;其次為青海,上升了0.0319。有2個省區的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沒有變化,分別為廣東和西藏,其中廣東一直為該指標的最小值0,表明不論是2002年還是2009年,廣東出口貿易廢氣排放始終是所有省(區、市)中最多的;而西藏則為最大值1,說明2002年和2009年西藏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最少。2009—2010年間,全國大部分省(區、市)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值均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海南;寧夏和甘肅該指標值下降,分別下降了0.025和0.009。
從表4-6可以看出,2002年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2009年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和2010年出口貿易廢氣指標相比,變化幅度十分微小,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出口貿易廢氣排放量沒有變化。由於采用了標準化的方法,這裏的指標值是相對指標,並不是絕對值,是根據不同省(區、市)在一年中所處的位置來確定的,實際上2002—2010年間全國出口貿易廢氣排放量顯著增加。如西藏,盡管其2002年和2010年的該指標值均為1,但是其出口貿易廢氣排放卻從2002年的7.03億標立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18.36億標立方米,增加了2.6倍,相比2010年出口貿易排放最多的廣東(2010年廣東出口貿易廢氣排放為33653.6億標立方米),2010年西藏的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最少[3],因此其指標值為1。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變化之所以非常小和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的差距過大有關,因為本報告采取的標準化方法是閾值法,分母是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所以差距越大,則相應的值越小,在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中,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最多的廣東,其排放量為33653.64億標立方米,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最小的西藏,其排放量為18.36億標立方米,差距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各指標值都相應比較小,因此,指標值變化顯得非常小,從圖形上很難辨清。
(3)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
從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放量來看(見圖4-12),東部地區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量要高於中西部地區,中部地區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量要高於西部地區。2010年全國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最多的3個省份均位於東部地區,也是東部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最多的3個省份,分別是江蘇、廣東和福建。東部地區內部差異也較大。2010年東部地區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最多的省份是江蘇,最少的省份是海南,江蘇出口貿易固體排放量約是海南的294倍。中部地區內部差異則相對較小,中部地區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最多的省份是江西,最少的是吉林,江西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量約是吉林的6.6倍;西部地區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最多的省份是四川,最少的是西藏,四川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量是西藏的148倍。從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的變化來看,2002—2009年間,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明顯增加,尤其是東部地區增加量最大,其中排放量增加最多的是江蘇,2009年比2002年增加了4096萬噸,幅度最大的是新疆,2009年比2002年增加了8倍多。中西部地區增加量則相對較小。2009—2010年間,全國大部分省(區、市)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增加,增加最多的省份是江蘇,其次是廣東和山東;廣西和北京的貿易出口固體廢物排放減少,分別減少了82.57萬噸和50萬噸。
圖4-12 2002年、2009年和2010年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量的比較
從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指標來看,2010年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指數全國平均值為0.064,有4個地區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指標值高於全國平均值,分別是西藏、海南、青海和寧夏。其中西藏的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指標值最大,為1;其次是海南。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指標後10位的省(區、市)分別是四川、江西、河北、浙江、上海、遼寧、山東、福建、廣東和江蘇,其中江蘇該指數值最小,為0,即2010年江蘇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最大。
從區域劃分來看,高於全國平均值的4個省份中除海南外,其餘均來自西部地區,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除海南外)均小於平均值,西部地區該指標平均值大於東中部地區,東部地區該指標值大於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指標平均值為0.117,其中最高的是西藏,為1,其次是青海,為0.146,在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指標的前10名中,西部地區占據了7個,分別是西藏、青海、寧夏、甘肅、重慶、陝西和貴州。中部地區的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指標平均值為0.017,其中最高的是吉林,為0.041,最低的是江西,為0.005。東部地區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指標平均值為0.04,其中最高的是海南,為0.437,最低的是江蘇,為0。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的後10名省(區、市)分別是四川、江西、河北、浙江、上海、遼寧、山東、福建、廣東和江蘇,東部地區占了9個。東部地區除海南外,其餘省份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指標值均位於0.013之下,若不考慮海南,東部地區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平均值為0.0028,海南拉升了東部地區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的平均值。
從變動趨勢來看,2002—2009年間大部分省份的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指標值降低了,但是下降幅度都較小。2002年該指標的全國平均值為0.049,到2009年該指標值為0.06,上升了0.011。從東、中、西三個區域看,2002年東部地區該指標平均值為0.0106,2009年為0.0273,上升了0.0167;2002年中部地區該指標平均值為0.015,2009年為0.013,下降了0.002;西部地區則從2002年的0.1068變為2009年的0.1215。2002—2009年間,18個省(區、市)的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指標值有所降低,按照下降幅度從大到小依次為新疆、黑龍江、湖北、廣西、貴州、雲南、北京、河北、安徽、四川、浙江、江蘇、吉林、上海、河南、江西、山東和遼寧。其中東部地區有7個,下降幅度較小;中部地區有6個,下降幅度大於東部地區;西部地區有5個,下降幅度最大。18個省(區、市)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新疆,下降幅度為0.0199,其次為黑龍江,下降幅度為0.01207。有12個省(區、市)的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指標上升,按照上升幅度從大到小依次為海南、甘肅、寧夏、青海、陝西、重慶、山西、天津、湖南、內蒙古、福建和廣東。其中東部地區有4個,西部地區有6個,中部地區有2個。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海南,上升了0.18606;其次為甘肅,上升了0.06283。西藏的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指標沒有變化,一直為1,說明2002年和2009年西藏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最少。2009—2010年間,全國大部分省(區、市)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指標數值有所上升,幅度較小,僅有甘肅、青海、寧夏和內蒙古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指標有所下降。
表4-7 2002年、2009年和2010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指標的比較
2.貿易資源效益指數
如圖4-13所示,貿易生態效益指數總體趨勢同貿易資源效益指數相同,從指標數值大小來看,多數省份的貿易生態效益指數要小於貿易資源效益指數,也就是說貿易資源效益指數並不能對貿易生態效益指數的大小起到決定性作用,主要是因為貿易資源效益指標在貿易生態效益指標中所占權重為40%。如西藏,其貿易資源效益指數僅為0.069,而生態效益指數為0.53,可見資源效益指數可以影響貿易生態效益指數的大小,但是不起決定性作用。
圖4-13 貿易環境資源效益指數與貿易生態效益指數的比較
2010年貿易資源效益指數的全國平均值為0.25,有13個省(區、市)的貿易資源效益指標高於平均值,分別是江西、北京、海南、黑龍江、甘肅、吉林、山西、廣西、內蒙古、重慶、安徽、江蘇和青海。其中貿易資源效益指數最高的是江西,為0.557;其次是北京,為0.556。而貿易環境效益指數後10位的省(區、市)分別是天津、陝西、山東、貴州、福建、雲南、四川、湖北、寧夏和西藏。其中西藏的貿易資源效益指數值最小,為0.068。
從區域劃分來看,對於貿易資源效益指數,僅有中部地區的該指數值高於全國平均值,東部地區該指標值略大於西部地區。相比貿易環境效益指數,三個地區之間的貿易資源效益指數的差距較小。從地區內部來看,東部和中部地區的內部差距相對較小,西部地區的內部差距較大。中部地區該指數平均值為0.33,其中最高的是江西,為0.557,最低的是湖北,為0.104,在貿易資源效益指標前10名的省份中,中部地區占據了4個,分別是江西、黑龍江、吉林、和山西。東部地區的貿易資源效益指數平均值為0.246,其中最高的是北京,為0.556,最低的是福建,為0.127。西部地區的貿易資源效益指數平均值為0.13,其中最高的是甘肅,為0.428,最低的是西藏,為0.069,貿易資源效益指標後10名的省份中,西部地區占據了6個,分別是陝西、貴州、雲南、四川、寧夏和西藏。
從變動趨勢來看,2002—2010年間大部分省(區、市)的貿易資源效益指數提高了,但是省(區、市)之間的貿易環境效益指數變化的幅度差別較大,其中有21個省(區、市)的貿易環境效益指數上升,按上升幅度從大到小依次為海南、江西、黑龍江、山西、內蒙古、吉林、重慶、廣西、陝西、新疆、遼寧、安徽、甘肅、北京、湖南、四川、天津、貴州、河北、福建和浙江。10個省(區、市)貿易資源效益指數下降,下降幅度從大到小依次為寧夏、青海、湖北、上海、廣東、江蘇、河南、雲南、西藏和山東。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寧夏,下降了0.47,因為相比2002年,寧夏的工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工業製成品的出口也在不斷增加,而其進口則主要為初級產品,由此對外貿易的能源消耗在不斷增加,致使其貿易資源效益指數大幅下降。相比2002年,2010年貿易資源效益指數的全國平均值上升了0.029(見圖4-14)。
圖4-14 2002年和2010年中國各(區、市)貿易資源效益指數的比較
下麵從三級指標來分析貿易資源效益指數的測算結果。貿易資源效益指標包括2個三級指標,分別是貿易能源密集度和初級產品效益度。
(1)貿易能源密集度
貿易能源密集度等於進口產品能耗總量除以出口產品能耗總量,衡量的是進口和出口所耗費能源的多少,若貿易能源密集度大於1,則表示進口產品所耗能源量大於出口產品所耗能源量,有利於降低能耗,促進地區能源保護性開發。能源密集度越高,進口能耗相比於出口則越多。
如圖4-15所示,2010年全國能源密集度前10名的分別是海南、北京、吉林、甘肅、山西、內蒙古、河北、遼寧、天津和陝西,其中海南的能源密集度為3.177。位於後10名的分別是四川、青海、江蘇、貴州、江西、黑龍江、福建、浙江、新疆和西藏,其中西藏的能源密集度最低,為0.018。
圖4-15 2002年、2009年和2010年貿易能源密集度的比較
從區域分布來看,2010年東部地區能源密集度平均值要大於中西部地區,中部地區能源密集度平均值要高於西部地區。表明同中西部地區相比,東部地區相對於出口所耗能源而言進口所耗能源較小,這與其外貿進出口結構有關。相比於中西部,東部地區進口的工業製成品更多,進口所耗能源就多,其能源密集度也較高。2010年東部地區能源密集度平均值為1.091,高於能源密集度的全國平均值0.891。東部地區高於全國平均值的省市有5個,分別為海南、北京、河北、遼寧和天津。東部地區內部能源密集度差異較大,能源密集度最高的省份是海南,為3.177,能源密集度最低的省份是浙江,為0.261,前者是後者的12倍多。中部地區的能源密集度平均值為0.839,低於全國平均值,其中高於全國平均值的省份有2個,分別為山西和吉林。中部地區內部能源密集度差異相對較小,能源密集度平均值為0.901,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最高的省份為吉林,為2.306,最低的省份為黑龍江,為0.360,前者是後者的6倍多,除去能源密集度較高的省份吉林和山西,其他省份能源密集度處於0.7以下。西部地區能源密集度平均值為0.700,低於全國平均值,其中高於全國平均值的地區有2個,分別為甘肅和內蒙古。西部地區內部能源密集度差異較大,其中能源密集度最高的地區為甘肅,為2.202,最低的地區為西藏,為0.018,前者是後者的124多倍。
從能源密集度的變化來看,2002—2009年間,能源密集度的全國平均值從0.71上升到0.837,全國有16個省(區、市)能源密集度上升,按照上升幅度從大到小依次為甘肅、海南、山西、青海、重慶、陝西、遼寧、內蒙古、湖南、江西、雲南、安徽、天津、廣西、四川和河南。其中甘肅上升幅度最大,上升了2.644;河南上升幅度最小,上升了0.006。有15個省(區、市)能源密集度下降,下降幅度從大到小依次為北京、西藏、新疆、黑龍江、山東、湖北、上海、吉林、寧夏、廣東、江蘇、福建、河北、浙江和貴州。其中北京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1.349;貴州下降幅度最小,下降了0.032。2009—2010年間,全國有21個省(區、市)的能源密集度水平有所改善,10個省(區、市)的能源密集度下降,其中能源密集度提升最多的是海南,下降最多的是甘肅。
從能源密集度指標來看,圖4-16是歸一化後的能源密集度指標的測算結果,從圖形上可以看出,能源密集度指標和能源密集度變化趨勢基本上一致。2010年全國能源密集度指標前10名的分別是海南、北京、吉林、甘肅、山西、內蒙古、河北、遼寧、天津和陝西。後10名的分別是四川、青海、江蘇、貴州、江西、黑龍江、福建、浙江、新疆和西藏。其中對應於前文中能源密集度,海南的能源密集度最高,所以其能源密集度指標值為1,西藏的能源密集度最低,所以其能源密集度指標值為0。
圖4-16 2002年、2009年和2010年貿易能源密集度指標的比較
從區域分布來看,2010年東部地區能源密集度指標的平均值要大於中西部地區,中部地區能源密集度指標平均值要高於西部地區。2010年東部地區能源密集度指標平均值為0.340,高於能源密集度指標的全國平均值0.276。東部地區高於全國平均值的省市有5個,分別為海南、北京、河北、遼寧和天津。東部地區內部能源密集度指標差異較大,能源密集度指標值最高的省份是海南,為1,能源密集度最低的省份是浙江,為0.077。中部地區的能源密集度指標平均值為0.280,高於全國平均值,其中高於全國平均值的省份有2個,分別為吉林和山西。中部地區內部能源密集度指標差異相對較小,除去能源密集度指標較高的省份吉林和山西,其他省份能源密集指標值度介於0.10~0.18,其中最高的省份為吉林,為0.724,最低的省份為黑龍江,為0.108。西部地區能源密集度平均值為0.216,低於全國平均值,其中高於全國平均值的省區有2個,分別為甘肅和內蒙古。西部地區內部能源密集度差異較大,其中能源密集度指標值最大的為甘肅,為0.691,最低的為西藏,為0。
從能源密集度指標的變化來看,2002—2009年間,能源密集度指標的全國平均值從0.159上升到0.276,上升了0.117。全國有24個省(區、市)能源密集度指標上升,按照上升幅度從大到小依次為甘肅、海南、山西、青海、重慶、陝西、遼寧、內蒙古、湖南、天津、雲南、江西、安徽、吉林、廣西、四川、河南、河北、貴州、浙江、廣東、江蘇、福建和寧夏。其中甘肅上升幅度最大,上升了0.943;寧夏上升幅度最小,上升了0.018。有7個省(區、市)能源密集度下降,下降幅度從大到小依次為北京、西藏、新疆、黑龍江、山東、湖北和上海。其中北京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0.225;上海下降幅度最小,下降了0.009。2009—2010年間,全國15個省(區、市)的能源密集度指標值下降,16個省(區、市)能源密集度指標上升。指標值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甘肅,從2009年的全國能源密集度第1名,下降到了2010年的第4名;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海南,從2009年的第3名,上升到2010年的第1名。能源密集度指標的變化和能源密集度存在一些差別,是因為能源密集度變化反映的是其實際值,而能源密集度指標的變化反映的是其在31個省(區、市)的相對值。
(2)初級產品效益度
初級產品效益度等於初級產品進口比重除以初級產品出口比重,用來衡量進口資源和出口資源的比較。初級產品效益度值越大,說明進口資源越多,越有利於地區資源生態保護。
如圖4-17所示,2010年全國初級產品效益度的前10名分別是江西、黑龍江、廣西、江蘇、新疆、安徽、青海、浙江、重慶和河南,其中江西的初級產品效益度為20.975。後10名分別是遼寧、四川、山西、陝西、河北、海南、天津、寧夏、雲南和湖北,其中湖北的初級產品效益度為0.64。
圖4-17 2002年、2009年和2010年初級產品效益度的比較
從區域分布來看,2010年中部地區初級產品效益度平均值要高於東西部地區,西部地區初級產品效益度平均值略高於東部地區。表明同東西部地區相比,中部地區相比初級產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而言初級產品在進口中比重更高,意味著進口資源要大於出口資源更多,這與其外貿進出口結構有關。中部地區進口商品結構中,初級產品所占比重較高;而出口商品結構中,初級產品所占比重則相對較低。2010年中部地區初級產品效益度平均值為8.246,高於初級產品效益度的全國平均值5.278。中部地區高於全國平均值的省份有5個,分別為江西、黑龍江、安徽、河南和湖南。中部地區內部初級產品效益度差異較大,既有全國初級產品效益度最高的省份為江西,又有全國初級產品效益度最低的省份為湖北。其中最高的省份江西,其初級產品效益度為22.975,最低的省份為湖北,其初級產品效益度為0.640,前者是後者的32倍多。西部地區的初級產品效益度平均值為4.714,低於全國平均值,其中高於全國平均值的省(區、市)有4個,分別為廣西、新疆、青海和重慶。西部地區內部初級產品效益度差異相對較小,除去上述4個初級產品效益度較高的省(區、市),其他省(區、市)初級產品效益度介於0.838~4.628。其中最高的為廣西,為10.801,最低的為雲南,為0.838,前者是後者的12倍多。東部地區初級產品效益度平均值為3.733,低於全國平均值,其中高於全國平均值的省份有2個,分別為江蘇和浙江。東部地區內部初級產品效益度差異較小,其中初級產品效益度最高的為江蘇,為8.857,最低的地區為天津,為1.065,前者是後者的8倍多。
從初級產品效益度的變化來看,2002—2009年間,初級產品效益度的全國平均值從2.06上升到5.51,全國有28個省(區、市)初級產品效益度上升,按照上升幅度從大到小依次為河南、黑龍江、新疆、廣西、江西、河北、江蘇、浙江、湖南、西藏、內蒙古、重慶、北京、安徽、山西、福建、山東、貴州、青海、遼寧、海南、天津、四川、上海、吉林、陝西、雲南和廣東。其中河南上升幅度最大,上升了19.2;廣東上升幅度最小,上升了0.36。有3個地區初級產品效益度下降,下降幅度從大到小依次為寧夏、甘肅和湖北。其中寧夏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5.63;湖北下降幅度最小,下降了1.45。2009—2010年間,初級產品效益度的平均值從4.994上升到了5.278,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江西,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河北。
從初級產品效益度指標來看,圖4-18是歸一化後的初級產品效益度指標的測算結果。2009年全國初級產品效益度指標的前10名分別是江西、黑龍江、廣西、江蘇、新疆、安徽、青海、浙江、重慶和河南。後10名的分別是遼寧、四川、山西、陝西、河北、海南、天津、寧夏、雲南和湖北。其中對應於前文中初級產品效益度,江西的初級產品效益度最高,所以其初級產品效益度指標值為1;湖北的初級產品效益度最低,所以其初級產品效益度指標值為0。
圖4-18 2002年、2009年和2010年初級產品效益度指標的比較
從區域分布來看,2010年中部地區初級產品效益度指標平均值要高於東西部地區,西部地區初級產品效益度指標平均值略高於東部地區。2010年中部地區初級產品效益度指標平均值為0.374,高於初級產品效益度的全國平均值0.228。中部地區高於全國平均值的省份有5個,分別為江西、黑龍江、安徽、河南和湖南。中部地區內部初級產品效益度差異較大,既有全國初級產品效益度最高的省份為江西,又有全國初級產品效益度最低的省份為湖北,其中最高的省份為江西,其初級產品效益度指標值為1;最低的省份為湖北,其初級產品效益度指標值為0。西部地區的初級產品效益度指標平均值為0.200,低於全國平均值,其中高於全國平均值的省(區、市)有4個,分別為廣西、新疆、青海和重慶,其中最高的為廣西,為0.500;最低的為雲南,為0.009。東部地區初級產品效益度指標平均值為0.152,低於全國平均值,其中高於全國平均值的省份有2個,分別為江蘇和浙江。其中初級產品效益度指標最高的為江蘇,為0.404;最低的為天津,為0.021。
從初級產品效益度指標的變化來看,2002—2009年間,初級產品效益度指標的全國平均值從0.289下降到0.225,全國有12個省(區、市)初級產品效益度指標上升,按照上升幅度從大到小依次為河南、黑龍江、新疆、河北、內蒙古、北京、西藏、山東、海南、廣西、山西和吉林。其中河南上升幅度最大,上升了0.553;吉林上升幅度最小,上升了0.004。有19個省(區、市)初級產品效益度指標下降,下降幅度從大到小依次為寧夏、青海、甘肅、廣東、上海、湖北、雲南、江蘇、安徽、重慶、浙江、江西、海南、陝西、四川、福建、貴州、天津和遼寧。其中寧夏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0.95;遼寧下降幅度最小,下降了0.015。2009—2010年間,全國初級產品效益度指標下降到0.228,多數省(區、市)的該指標均呈現下降趨勢,下降幅度最大的省份是河北。初級產品效益度指標變化和初級產品效益度變化存在一定的差別,主要是因為一方麵,初級產品效益度指標度量的是相對變化,初級產品效益度變化度量的是絕對變化;另一方麵,跟我們采用的標準化方法有一定的關係,閾值法的歸一化與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的差有關係,2009年和2002年相比,2009年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的差距更大,盡管初級產品效益度絕對量上升,但是采用閾值法歸一化後其指標值卻在下降,造成了初級產品效益度的變化與初級產品效益度指標的變化不同,而若僅僅對比2009年的初級產品效益度和初級產品效益度指標,發現各個省(區、市)在全國的排位是相同的。相比2009年,2010年初級產品效益度指標下降的原因同樣與所采用的標準化方法有關,2010年初級產品效益度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的差值更大,造成了該指標的普遍下降,但是指標值變化並不代表各省(區、市)初級效益度的具體變化,指標值隻衡量了各省(區、市)初級產品效益度在當年全國中的相對位置。
[1] 綠色貿易出口主要指的是服務貿易出口。
[2] 由於采用的是標準化,所以最大值為1,最小值為0。
[3] 與廣東的出口貿易廢氣排放相比,西藏的量級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