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上述計算方法,計算了1993—2011年間中國生態效益指標,並進行了排名,結果見表4-1。總體上來說,1993—2011年間中國生態效益指數呈現先下降後上升的態勢。1993年的生態效益指數值最大,2007年該值最小,對外貿易對環境的負麵影響在2007年達到了頂峰,2007年之後生態效益指數逐漸上升,貿易的生態效益有所改善。這一變化過程與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情況以及發展措施密切相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量吸引外資,推動外貿快速發展,拉動經濟快速發展,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外貿發展過程中,貿易商品結構不斷變化,工業製成品貿易在對外貿易中所占比重不斷攀升,成為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的主要產品,由此帶來的工業“三廢”排放也在不斷增加,表現在貿易生態效益方麵不斷惡化;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環保意識不斷提高,越來越關注綠色增長,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環境,外貿轉型勢在必行;尤其是2008年以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倡綠色增長,不斷推動外貿結構升級,逐步減少並限製高能耗、高汙染和高排放產品的出口,降低了貿易對環境的負麵影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外貿對環境的損害逐漸減輕,生態效益指數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該值仍然較小,未來仍需進一步降低外貿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表4-1 生態效益指標及構成指標值

續表

圖4-2 貿易生態效益指數及構成

從二級指標來看(見圖4-2),1993—2011年間貿易環境效益指數不斷下降,2008年後才有所上升,表明中國的貿易環境效益在不斷下降,2008年後有所改善,即長期來,中國貿易“三廢”排放不斷增加,2008年後開始慢慢減少,對環境的危害在慢慢減小。貿易資源效益指數則先下降後持續上升,1993—1998年間,中國貿易資源效益指數不斷下降,表明中國出口貿易耗費較多的能源,進口的資源相對較少,1999年開始,貿易資源密集度持續平穩上升,表明貿易的資源效益在不斷提高和改善,出口能耗不斷降低,進口資源逐漸增加,有利於中國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應用。另外,從圖形上可以看出,貿易環境效益指數同貿易生態效益指數基本保持一致,這是因為其在生態效益指標中所占比重較大,決定了生態效益指數的走勢。

從三級指標來看(見圖4-3和圖4-4),圖4-3所示為貿易環境效益指數的三級指標出口貿易廢水排放指標、出口貿易廢氣排放指標和出口貿易固體廢物排放指標。圖中所示為指標值而不是出口貿易“三廢”排放的實際值。由於出口貿易“三廢”排放是負指標,對其進行了處理,采取的是其倒數,因此值越小代表汙染排放越多。從圖中可以看出,1993—2008年間“三廢”排放指數總體上是下降的,即排放不斷增加,但2009年以後“三廢”排放指數逐漸增加,表明排放在逐漸減少,其中貿易廢水排放指數增加最為明顯,廢水排放量減少也最為明顯,這同貿易環境效益指數的變化趨勢相一致。從出口貿易廢水、廢氣以及固體廢物排放的具體數值來看(見表4-2),1993年出口貿易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排放分別為669243.5萬噸、28485.2億標立方米、18815.1萬噸,2008年這三個值分別為1742884.1萬噸、291284億標立方米和137127.2萬噸,分別增長了1.6倍、10.2倍和7.3倍。從2009年開始,出口貿易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排放則開始逐漸減少,2009年分別為1347836.2萬噸、250758.8億標立方米和117277.8萬噸。

圖4-3 貿易環境效益指數分項指標

表4-2 生態效益各三級指標具體數值

圖4-4所示為貿易資源效益指數的三級指標貿易能源密集度和初級產品效益度的變化趨勢。貿易能源密集度衡量的是對外貿易帶來能源淨消耗的變化,該值越大表示進口產品所耗能源越多,出口產品所耗能源越少;初級產品效益度衡量的是初級產品進出口的情況,初級產品進口越多,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著進口的能源越多,初級產品效益度越大說明淨進口資源越多,有利於地區資源生態保護。由圖中可以看出貿易能源密集度波動較大,1993—1998年間貿易能源密集度大幅下降,因為隨著中國外貿的發展,外貿順差不斷增加,工業製成品出口不斷增加,相比於進口而言,出口能耗更多,而且在不斷增加,導致了貿易能源密集度不斷下降,貿易能源密集度從1993年的0.78下降到了1998年的0.50;而在這一階段初級產品效益度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1993年初級產品效益度為0.75,1998年該值為1.47,1993—1998年間貿易能源密集的大幅下降決定了中國貿易資源效益的不斷下降。1999—2004年間貿易能源密集度上升,中間存在小幅波動,2003年,貿易能源密集度上升到0.63,初級產品效益度也不斷上升,2003年為2.22,表現在貿易資源效益指標上,1999—2004年間貿易資源效益指標平穩上升。2004—2008年間貿易能源密集度又開始不斷下降,2007年能源密集度下降到了0.5以下,為0.48,而初級產品效益度則持續上升,且幅度大於能源密集度下降幅度,2007年初級產品效益度為5.03,貿易資源效益在這段時間表現出平穩上升的趨勢。2008年後,貿易能源密集度開始逐漸提高,到2010年,該值重新上升到了0.50以上,為0.53,2011年為0.55,初級產品密集度除在2009年有所下降外,依然保持上升趨勢,2010年中國貿易初級產品效益度為6.00,2011年為6.54,貿易資源效益指數也呈現平穩上升的趨勢。

圖4-4 貿易資源效益指數分項指標

貿易能源密集度和初級產品效益度與中國外貿商品結構有密切聯係。1993—1998年間為中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階段,主要注意力集中在經濟增長上麵,忽視了經濟增長的環境影響,再加上環境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完善以及各地為了吸引外資紛紛放鬆環境管製,國外大量能源、資源密集型生產環節轉移到了中國,資源和能源密集型產品成為了這一階段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出口消耗的能源和資源不斷增加,由此導致貿易能源密集度和初級產品效益度不斷下降;1999年後中國意識到“先汙染、後治理”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性,開始逐漸加強對外資的審批,限製高能耗、高排放行業的外商直接投資,逐步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減少高能耗產品的出口,降低出口能源消耗,同時初級產品進口,尤其是能源類產品進口逐漸增加,初級產品效益度不斷增加,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認真反思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種種弊端,更加重視經濟和環境的和諧發展,並采取了切實的措施推動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模式的轉變,明顯改善了貿易的能源密集度以及初級產品效益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