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我國養老發展曆程之後,不難看出當前養老體係並不完善,那麽什麽樣的養老體係才是完善的?我們該從哪些方麵對養老體係進行評價?養老作為“民生保障”的延續,應立足於民生,但又高於民生。“老有頤養”是我國養老發展的理想狀態,“老有頤養”並不是簡單地養老保障和養老服務,而是立足於老年人的需求,層層遞進,逐級上升。
總體來看,如果按照需求層級遞進的關係來分,實現“老有頤養”的三個層級可以依次分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和“老有所為”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是逐級遞進的,後者要以前者為基礎。其中,老年人的基本物質生活得到滿足是“老有所養”的重要標誌,也是“老有頤養”的基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隻有物質上得以滿足,精神需求才能得以實現,這成為“老有所樂”是否實現的重要標準;當然僅有這些還是不夠的,對於那些心力有餘、剛從一線崗位退下來的老人來說,要給與足夠關注,提供讓他們能夠繼續發揮餘熱的平台,做到“老有所為”。
5.2.1 “老有所養”——最基本的要求
對於當前中國老年人而言,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有三大方麵:飲食、住房和醫療。通俗來講,就是在最壞的情況下,也能夠做到吃得飽,穿得暖,有房子住,能看得起病;如果要求再高一些,就是吃得好一些、休息環境更舒適、醫療服務更加專業及時。這些都可以歸為物質需求的滿足,可以通過不斷改善基礎設施,提高養老金待遇,完善相關服務實現。
在具體實踐和操作過程中,很多地方政府在養老保險基礎上采取了多種措施解決“老有所養”的問題,其中,“以房養老”[4]是較具代表性的一例。這種模式發源於國外,已形成較成熟的運作模式,如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日本和英國等,但是“以房養老”被引入中國後,出現了明顯的水土不服,也反映了當前我國在“老有所養”投入上存在的問題。
專欄5-8 以房養老,社保不力下的餿主意
在眾多大中城市,一套普通的小康住房,要花去一般居民家庭20多年的全部收入所得。對於普通人家來說,父輩拿房去以房養老,晚輩就無力再去買房。從國家統計局和住建部的數據中可以得知,我國城鎮居民的人均住房麵積隻有20平方米左右,全國城鎮還有一兩億以“新市民”為主的中低收入者是無房戶。如此低的住房水平,使普通百姓無法對現有住房進行“切割”,進行所謂一半用來以房養老,一半用於小輩居住。上億的無房戶,更是無房可抵。在這樣的基本國情下,奢談以房養老,隻能是一廂情願。
作為負責社會福利保障的民政部門,之所以不遺餘力地再三推出所謂以房養老,最大動因就是政府在養老保險上投入嚴重不足。養老保險雙軌製表明,隻有少數拿著高額退休金的公務員階層可以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而大多數普通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隻有退休公務員的幾分之一。同樣是新中國的建設者,不計報酬和代價為國家貢獻了一輩子。老了退休後,國家卻給不了他們足額的退休收入。在此情況下,作為社保政府主管的民政部門,號召推廣“以房養老”,就是想用老百姓的住房產權彌補政府養老支出的不足。
要真正解決養老金不足的問題,民政部門要做的,不是“以房養老”這類窺視老百姓“荷包”的餿主意,而是如何從根本上來提高政府在社會養老保障上的投入,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分享改革和社會發展的成果。
資料來源:人民網.2012-04-25.
要提高“老有所養的保障水平,關鍵是開源”,如何開源?政府加大財政補貼力度是關鍵。當然這裏的開源還僅僅是滿足了飲食(養老保險金)一項,除此之外,老年人最基本的住房、醫療等需求還要倚仗配套的基本住房和醫療保障製度建設。“老有所養”是一個社會養老事業的“底線”,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個社會的發展程度。“老有所養”麵向全體社會成員,是一項全社會老年人都應享有的、無差別的權利。
專欄5-9 美國:“家園共享”結伴養老
對於那些在意老邁親人獨居的遷居者來說,一項叫“家庭共享”的社區倡議可以幫助他們得到慰藉。芝加哥老齡化辦公室推出“家園共享”計劃:將60歲及以上,年齡段相仿,又有興趣共享一個家的個人以合得來為前提進行甄選和配對。由四個社會服務機構合作,計劃在第一年裏配對成功30對。發言人米切爾認為:尤其是針對人群當中的老年階層,這不失為一個既能建立友誼又能減少家庭開支的好辦法。
埃文斯頓居民丹·布什,74歲,半退休狀態的投資經紀人,對“家園共享”計劃深信不疑。三年來,他一直與另一個離婚的男人共同住在他那12個房間的房子裏。他倆通過共同的朋友介紹認識。雖然布什很健康、積極,但他仍為生活裏有個伴而感到高興。還有,他一年節省了大約3 000美元的公用經費。“當時,對方剛剛離婚,正找地方住,而我有一座空間很大的房子,我倆一起共享房子,並共同負擔維護房子的開銷,”布什說,“我的三個孩子也特別喜歡這個主意,家裏多個伴,不僅讓他們對我放心,我自己也覺得溫馨許多。”
資料來源:優訊-中國網.2010-10-28.
5.2.2 “老有所樂”——提升幸福指數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涉及“老有所樂”方麵的主要是社交和尊重需求。在社交需求方麵,由於老年人活動範圍降低,社交行為減少,更容易寂寞,因而有著較高的社交需求,具體可以表現為兩個方麵:一是渴望得到來自子女親戚的關注和交流;二是希望能夠融入誌趣相投的同齡群體。對於部分單身獨居老人,情感需求也不容忽視。在尊重需求方麵,老年人的需求較高,一方麵,尊老敬老作為中國傳統美德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另一方麵,強烈的社交需求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專欄5-10 空巢老年人俱樂部
退休綜合征、空巢綜合征,這些都是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為了幫助空巢老人解決心理問題,北京西長安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西長安街街道辦聯合成立了“夕陽有約空巢老人俱樂部”,為老年人免費提供心理疏導。目前,這種心理輔導模式正在向西城區全區推廣。
調查顯示,七成多的空巢老人常常因為子女不在身邊、不能常回家看看而感到孤獨寂寞。西長安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介紹,空巢老人俱樂部目前開展了近20期,注冊會員有200多人。俱樂部麵向社區60歲以上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開放,老人可自願報名參與團隊心理輔導課程,每周1次、每次1小時,8次為一期。
目前,這種服務模式正在西城區全區推廣,新街口、天橋、牛街、陶然亭、展覽路等街道相繼成立了空巢老人俱樂部。
資料來源:京華時報,2014-05-30.
在當前條件下,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從基礎設施的完善和文化活動的豐富兩方麵著手:一方麵,通過政府財政與社會資本的共同投入,增加專屬於老年人活動設施的數量,並在數量增加基礎上注重質量和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麵,文體活動的建設也十分重要,老年人的興趣往往差異較大,在增加活動趣味性的基礎上,還要兼顧老年人群體內不同需求。前一段時間非常火的“廣場舞”不僅反映出我國“老有所樂”相關設施的緊缺,而且反映出目前與老年人相關的文體活動推廣情況並不理想。
專欄5-11 老人活動不再限於廣場舞
5月20日,長沙市雨花區侯家塘街道韶山路社區舉行“520社區鄰裏節”,社區“鄰裏坊”暨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正式揭牌,1 000餘平方米的五吧一園一苑一廊(即學習吧、讀書吧、民意吧、協會吧、活動吧、酷樂園、桑榆舒苑、文化長廊),全方位為居民群眾提供免費服務。
韶山路社區桑榆舒苑日照中心,也是侯家塘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針對社區老人(女滿50歲,男滿60歲)在兒女簽字的情況下,都可以辦理服務卡。老人可享受各種免費服務,上網、看書、打牌、練書法……還有12個床位可提供給老人休息,有兩名社區醫護人員在現場給老人看病量血壓,社區主任歐陽曉琦介紹,這些都是免費的。
走進“鄰裏坊”的讀書吧,這是一個敞開式的大書房,書架上一千多冊圖書供社區居民自由閱讀,如果想帶回家看,“在本子上自己登記,看完記得歸還,再標注‘已歸還’”。歐陽曉琦說,社區2 200餘人,大多是核工業地質局和湘雅附二的職工家庭人員,居民素質是很高的。
社區建有養老服務中心和讀書吧等場所,還有六個社區居民自建的社團組織,舞蹈隊、合唱團等,50多歲剛退休的李阿姨說:“出來活動再也不用局限於跳廣場舞了。”
資料來源:瀟湘晨報,2014-05-22.
5.2.3 “老有所為”——倡導“積極養老”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類似這樣的詩句在古代文學中有很多,反映了“人雖老,心未老”的宏誌。這樣的“不服老”現象放眼當代社會,更是比比皆是。“不服老”成為很多老人剛剛退休之後心理特征的真實寫照,這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反映為“自我實現需求”,盡管我國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因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質欠缺、生活水平較差的影響,自我實現需求水平不高。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老年人整體文化水平不斷提高,“老有所為”將在“老有頤養”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很多老年人到了退休年齡後,突如其來的“賦閑”極大地影響了其心理穩定。究其原因在於,一是退休並不等於吃喝拉撒都要別人照顧,很多人從忙碌的工作崗位退居二線後,常常會產生無所適從的感覺,心理學上叫作心理老化與身體老化不同步。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知名教授,在退休後被返聘回校;很多老師在走下講台之後再次走進老年大學,返回教室,繼續學習;更有退休員工實現再次從業。大量實例表明,即便進入老齡化群體,老年人仍然可以繼續發揮餘熱。如果能很好地加以組織和規範,無論是對社會發展還是對個體本身,都有積極的作用。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導他們“老有所為”,一方麵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麵也降低了老年人“夕陽紅”時期的生活質量。“老有所為”倡導積極主動地適應而不是被動接受,是相對於“消極養老”的積極養老。
專欄5-12 雙贏典範:巴西學生與美國退休老人視頻學英語
據英國《每日郵報》5月7日報道,日前,巴西一所英語培訓學校新開英語學習交流項目,通過上網視頻讓巴西學生與美國一家敬老院的退休老人們交談,練習英語口語的同時也陪伴了這些時常感到孤單的老人們,達到雙贏。
對於學習英語的巴西學生來說,不是人人都有機會和講純正英語的人對話;對於這些退休老人,他們很想有人陪他們說說話,而該項目就幫助他們打破了這些阻礙。他們討論家庭、愛好、寵物和未來,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師友關係。在交談過程中,老人們負責熱心幫學生們指出語法錯誤,感覺快樂年輕不再孤單。
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們的英語學習成績,他們的視頻對話還會被錄下來用於老師們的教學過程中。
資料來源:環球留學,2014-05-13.
當然,“老有所為”並不是無限製地進行,要在法律法規的要求下,對“老有所為”進行規範和引導。否則,“老有所為”會變成“老來亂為”,不但起不到積極作用,而且也無益於社會發展,甚至威脅到社會穩定發展。
專欄5-13 退休教授想老有所為組織傳銷
退休老教授朱某想老有所為,購買國外公司原始股尋求高回報,並將這一門路告訴自己的姐妹,發展她們成為下線。三個人以高額回報為誘餌,逐層吸收會員,騙取財物。案發後,朱某被海澱法院以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半,並處罰金2000元;同夥陳某、陸某也因相同罪名分別獲刑一年五個月、一年兩個月。朱某退休前是某研究所高工、教授,2010年4月間,她經人介紹購買UNAICO公司的原始股,被發展為UNAICO公司的會員。“我特意觀察過幾個月,發現能從網上查到自己購買的原始股票的收益,覺得還不錯,才向自己的親朋好友介紹。”朱某供述說,此後她發展好友陳某成為自己的下線,而陳某又發展陸某成為自己的下線。
“我後來知道UNAICO公司在中國內地沒有注冊,並非上市公司,我也知道自己沒有證券從業資格,”朱某在法庭上說,“但是我就是想老有所為做點事。”於是,她夥同陳某、陸某在上島咖啡等地,由朱某負責宣講UNAICO公司投資新商機和SITETALK社交平台,以高額回報為誘餌,發展人員購買UNAICO公司的原始股以成為該公司會員。上線人員以直接或者間接發展的下線購買原始股的數量作為返利依據,並引誘新會員繼續發展下線,騙取財物。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三人發展下線達300餘人,形成10個層級,被捕前朱某已通過發展下線賺取2000多歐元。
資料來源:京華時報,2012-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