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 學有優教:教育中國夢
教育給每個人提供出彩的機會,強國必先強教。當前,我國義務教育全麵普及、高等教育實現大眾化、職業教育不斷發展,孩子“有學上”的問題已初步解決,而“上好學”成為老百姓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學有優教,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已成為民眾對教育的普遍性需求。
教育中國夢的實現,既要解決好一貫重視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問題,還要解決好當前問題比較突出的幼兒教育,更要逐步建立終身教育體係,促進個人發展。幼兒教育,就是要順應孩子天真活潑的天性,培養孩子快樂成長。我國幼兒教育供需矛盾問題依然嚴峻,資源分配嚴重不均,結構性矛盾突出,教育理念深受應試教育影響,重智育輕德育現象普遍。究其原因,一方麵是缺乏獨立和明確的政府投入機製;另一方麵是幼兒教育理念落後。因此,政府應從製度設計和教育投入等多方麵來改善幼兒教育難題。基礎教育優質均衡有了進一步發展,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政策得到全麵落實,農村地區、欠發達地區基礎教育,農民工子女免費接受義務教育問題進一步解決。高中教育保持穩步發展,中職教育進入發展“黃金期”。但是,基礎教育仍存在投入不足、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教育同質化嚴重等問題。高等教育規模快速擴張,辦學形式多元發展,高校管理體製改革進一步深化;畢業生就業難和用人單位找人難“二難並存”;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仍然麵臨諸多困難。終身教育總體上仍處於起步階段,終身教育理念認識不到位,教育資源短缺,製度環境和運行機製不健全;舉辦終身教育,必須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和民間力量的作用。
實現教育中國夢,一要樹立全社會教育優先的理念;二要實現內涵式發展,讓教育成為人們成才、創新的平台;三要加大教育投入,為教育發展提供物質保障;四要構建教育公平的法律體係,為教育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0.2.2 勞有所得:收入中國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已經取得重大成就,在經濟總量上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占全球經濟比重超過10%。蛋糕做大令人歡欣鼓舞,但如何分好蛋糕不容忽視。收入分配的不均等不僅影響個人勞動的積極性和個人財富的穩步增長,也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經濟發展。因此,在失業、通貨膨脹等問題仍然存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在做好就業工作、做大社會蛋糕的同時,完善現有的收入分配製度,縮小收入差距,確保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對於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為了實現收入中國夢,政府一方麵必須堅持促進就業,努力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就業公共服務水平、調整就業結構、改善就業質量;另一方麵,必須保障勞動者獲得相應的報酬,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係,完善勞動者收入分配製度,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機製和支付保障製度,落實最低工資製度。城鎮居民“靠工資過活”、農村居民“靠天吃飯”的局麵已經扭轉,居民財產性收入渠道更加多元化,勞動、知識、技術、資本等各種生產要素被投入到生產過程中,知識回報率、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為個人、企業、社會創造了巨大的財富。為增強國民的財產安全感,使其更積極地投入到社會勞動中,必須加快經濟製度改革,完善產權製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為農民財產權利的保護描繪了新的藍圖,在頂層設計之下,還需有配套措施的出台,從而營造更加健全完善的製度環境。
0.2.3 病有良醫:健康中國夢
健康中國夢的主要內容是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基礎,滿足病有良醫的願景,提倡預防在先,盡量不生病、少生病,實現有病即治和生病能看,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實現這一夢想,需要在已有醫療保障改革的基礎上,健全全民醫保,鞏固基層醫改成果,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實行醫療、醫保、醫藥三聯動,統籌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管體製綜合改革,推動醫改向縱深發展,進一步釋放醫改紅利,用中國式辦法解決好醫改這個世界性難題。
健康中國夢的基礎是預防,“上醫治未病”,如何不生病或少生病,需要健全全民醫保政策,完善重特大醫療保險救助,加大公共衛生投入和發揮中醫藥的獨特作用。健康中國夢的前提是有病即治,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推進醫療資源結構布局調整,積極推進公共醫院尤其是縣級醫院改革,構建政府辦醫和社會辦醫相結合,有序引進民間資本,擴大醫療服務的供給,建設和諧的醫患關係。健康中國夢的核心是生病看得起,要從破除“以藥養醫”體製入手,嚴格控製醫療費用過快增長,推進藥品生產流通體製改革,規範基本藥物采購體製機製。
0.2.4 老有頤養:養老中國夢
“銀**潮”襲來,給我國的養老事業帶來諸多挑戰和壓力,我國養老事業發展處於一種在探索中發展、在發展中探索的狀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四種保險製度並行發展,構成了拉動我國養老保障事業的“四駕馬車”;家庭養老服務、社區養老服務和社會機構養老服務構成我國養老服務體係的“三大支柱”。但是“四駕馬車”步伐不一,養老服務供需矛盾依然突出,養老保障和服務事業的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老有頤養”可分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和“老有所為”三個層次。老年人的基本物質生活得到滿足是“老有所養”的重要標誌,也是“老有頤養”的基礎;“老有所樂”則是滿足老年人的社交和尊重的需求,提升幸福指數;“老有所為”是繼續發揮老年人餘熱,積極主動地適應老齡化,滿足老年人自我實現的需求。完善我國養老體係,一方麵要完善以養老保險製度為主體的養老保障製度,實現養老金並軌,增加政府財政補貼,做實個人賬戶,擴大養老基金投資效益,構建全麵的監督審查體係;另一方麵,要著力打造高水平的養老服務,增加有效服務供給,提升服務質量,構建麵向不同群體、多層次、專業化的社會養老機構。
0.2.5 住有宜居:居住中國夢
“住”是民生改善的基礎,是家庭安樂、社會穩定、實現夢想的基本條件。“住有宜居”是在“住有所居”政策基礎上所提出的一個嶄新理論視角,其基本內涵是:經濟方麵,合理負擔,重視租房市場,構建購租結合的住房體係,房價和租金維持在合理水平;功能方麵,安全、舒適,社區配套設施完善,通勤質量提高,通勤成本和時間降低;社會關係方麵,鄰裏和諧融洽,社區建設完善;人文環境方麵,傳統建築文化、居住文化有效傳承,彰顯城市個性,底蘊深厚、特色突出。
“住有宜居”首先要求房價水平合理,需要有效抑製投機需求,同時重視租房市場,開發我國的房屋租賃市場,從稅收、金融、法律等多個方麵保障人民住有所居,從而推動我國可持續人居環境的建設和發展。社區配套設施完善與否直接關係到居民生活質量,是社區規劃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完善社區配套,要進行合理規劃,保證公益配套與商業配套同步發展。良好的個人素質、充分的社會信任和文明的人際交往是和諧社區的三個基本要素,為達此目標,需要正確處理行政管理與居民自治間的關係,努力推進居民自治;培育社區共同體,實現利益共享;積極培育誌願組織,重視誌願服務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在新建城鎮千城一麵,居住文化斷層的大背景下,住有宜居還應該依據城市優勢,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文化、經濟條件,建設帶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保留自然環境和地域文化變遷的記憶。
0.2.6 碧水藍天:生態環境中國夢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優美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飲用安全的水、呼吸潔淨的空氣、享受溫暖的陽光、沐浴在藍天白雲和青山綠水之中,這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人的最基本的環境權利。生態環境文明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倡導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反對過度利用和破壞性的開發。但是近年來,環境問題頻發,全國頻繁出現的霧霾汙染天氣,江河水係、地下水汙染和飲用水安全,大範圍的沙塵暴等,嚴重威脅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社會反映強烈,由此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不斷增多。生態環境在國民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嚴峻的民生問題。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生態環境的公共產品屬性,決定了政府應承擔主要責任。為應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中國政府采取了堅決的措施,向大氣汙染、水汙染開戰,努力保護和修複生態,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政府在承擔主要責任的同時,需要社會和廣大居民的積極參與,隻有上下協同,加強各國之間的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學習他國先進的生態環境治理和修複經驗,才能保護好藍天碧水這樣的公共產品,才能實現美麗的生態環境中國夢。
0.2.7 溫馨港灣:民生安全中國夢
安全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伴隨著經濟的巨大發展,居民“不安全感”越來越重。貧富差距擴大、財富分配製度不公正、社會分層極化、官員腐敗、恐怖襲擊、食品藥品安全等社會係統失衡問題,與自然災害、病毒傳播、環境汙染、生態惡化等自然係統失衡問題交錯縱橫,構成了轉型期中國的風險社會狀態,民生安全的現實令人擔憂。食品安全、環境安全、出行安全、職業安全無不時刻牽動著民眾的神經,考驗著政府的態度和能力。
食品、環境、交通與職業等風險是中國在以“生產力”為導向的現代化進程中逐漸產生和累積的,但現代化過程卻難以控製它們。在風險社會時代建構一個“安全的社會”,需要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參與,合作互補。政府是民生安全保障網的構建者,是安全產品供給的最終責任主體,也是其他主體的監督者;社會是民生安全保障網的推動者,麵對各類安全問題,隻有激發公民更多地投入參與,在政府與社會之間形成以責任、妥協和寬容為特征的平衡互動狀態,才能為中國社會安然跨越風險社會創造條件;個人是民生安全保障網的參與者,個體參與民生安全保障網有助於在全社會形成安全意識或風險意識、防範意識和自覺意識;企業對保障民生安全負有重要責任,民生產品的安全特別是食品、藥品的安全,直接關係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隻有政府、企業和社會民眾各方麵共同努力、上下協同,才能最終實現民生領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