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一體化能夠增強區域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經濟圈是國內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我們通過2016年各省(市、自治區)的統計數據對長三角地區(上海、江蘇、浙江)、珠三角地區(廣東)和京津冀地區(北京、天津、河北)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進行簡要的總結與比較,從而進一步探索三大經濟區域勞動力市場改革的啟示。

一、社會基本概況和發展水平比較

我們選取人口素質、城鄉結構、社會組織、生態環境以及反映社會負麵發展的安全事故等指標,來度量和觀察三大經濟區域的社會基本情況和發展水平,具體如表4-1所示。

表4-1 2016年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社會基本概況和發展水平比較

在人口素質方麵,依托於江蘇和浙江兩個腹地,長三角地區的人口數明顯高於其他兩個經濟區域,人均受教育年限也略高於京津冀地區和珠三角地區。由於京津冀地區,特別是北京高校眾多,且首都作為國家政治文化中心對高學曆、高素質人才有較強吸引力,京津冀地區大學本科以上占6歲以上人口超過10%,遠高於珠三角地區6.6%的水平,也體現了較高的高等教育素養,能在更大程度上促進經濟社會的現代化、高級化發展。

在城鄉結構方麵,由於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活力較強,因此城市化水平較高,地級以上城市數最多,且城市化率(城鎮人口比重)明顯高於京津冀地區。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在相當大程度上拉高了長三角地區的城市人口比重,而河北則拉低了京津冀地區的城市人口比重。在城鄉收入差距方麵,長三角和京津冀經濟區域相對接近,珠三角地區略高一些。

在社會組織方麵,長三角地區明顯發展得更好,組織數接近京津冀地區的4倍、珠三角地區的2.5倍。側麵說明社會組織的發展與地區開放程度密切相關。政治文化氛圍濃厚的地區,不如經濟發達地區開放自由,公民能力建設相對滯後,體現一種“強政府—弱社會”的格局。[2]在生態環境方麵,珠三角地區的空氣質量在三大地區中是最好的,京津冀地區最差,2016年僅有56.9%的天數空氣質量達標,說明大氣汙染綜合防治是係統工程,未來仍需加大治理力度。

從社會發展的負麵情況來看,京津冀地區的安全建設明顯高於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表明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戰略取得了良好效果。考慮到人口基數,交通事故發生概率最高的是珠三角地區,而珠三角地區的城鄉差距在三者中也是最大的,這與城鄉差距過大導致社會安全水平偏低的經驗結論相一致。

二、三大經濟區域經濟情況比較

從表4-2看,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生產總值都是長三角地區占據優勢,其中地區生產總值的優勢更為顯著。從人均生產總值來看,珠三角地區明顯滯後,遠低於長三角地區和京津冀地區的水平。但就區域內省市區平均GDP增速來看,各地區差別不大,相比於2012年,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有所下降,珠三角地區增長明顯。

在產業結構方麵,“三極”的第一產業均在5%以下,京津冀更是僅有1%。從三大產業產值構成來看,三個經濟區域都呈現了現代化的“三、二、一”產業產值結構。其中,京津冀地區的三產產值明顯高於二產(近3倍),而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三產略高於二產,表明兩個地區剛完成從“二、三、一”產值構成的工業化中期過渡狀態向現代化狀態的成功轉型。值得注意的是,“三極”的產業構成與就業人口構成並未達到一致,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均是第二產業就業人口比重更高,京津冀地區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口比例也遠低於產業比重,表現出了“就業結構的變動滯後於產業結構的調整”的情況。

在外貿依存度方麵,珠三角地區進出口總額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明顯高於長三角地區,而長三角地區明顯高於京津冀地區,充分體現了珠三角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的特點。從各區域的優勢產業和行業來看,長三角地區與珠三角地區類似,第三產業中金融業較為突出,第二產業偏向勞動密集型,但珠三角更偏向貿易類的輕加工業,而長三角優勢則在於高新技術產業,因而也更具有發展潛力。京津冀地區曆來主要依賴於石油、天然氣、煤電等資源類產品的開采與加工以及尖端科技的研發。其中,北京近幾年正積極將科技與金融產業融合,以鼓勵並發展新型金融業態,在新型高新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方麵也異軍突起,發展勢頭迅猛。

表4-2 2016年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