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係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中國製造2025》,提出了建設實現製造強國的宏偉目標,以及實現以上目標的五大基本方針——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和落實《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要求,中國未來對機器人的需求大幅增加,2015年中國市場銷售了6.86萬台機器人,超過了歐盟市場銷售機器人的總和(5.01萬台)。預計,中國市場的機器人銷售仍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1]

關於人工智能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埃及,而直到電子計算機的問世,人工智能才得以真正發展。1956年舉辦的達特茅斯會議明確提出“人工智能”這一概念。也是在這次會議之後,人工智能的概念才逐漸被眾人熟知和接受。60多年來,作為前沿科學和交叉學科,學術界對人工智能持有不同的說法和定義。總體來說,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係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2]趙爾罡則從電子商務與人工智能整合的角度進行分析,指出人工智能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研究創新,並指出人工智能主要是根據智能化技術手段,采用仿人的機器設備進行工作,屬於高新科學技術中的一種。[3]從實際應用上看,人工智能主要是對計算機係統以及智能應用的延伸,屬於新一代計算機智能技術,拓展了計算機的應用領域,為腦力探索提供了研究方向。

綜上所述,對眾多學者的觀點進行整理和總結,大致可以概括出人工智能的定義:作為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人工智能是以電子計算機技術作為基本實現條件,通過機器智能化模擬等手段,探求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體腦力勞動進而實現自動化服務的一種高新科學技術。

關於人工智能的未來,魏葆春認為可能會朝著以下幾個方向發展:(1)符號計算,又稱代數運算,通過智能化計算處理符號。(2)模式識別,通過數位進製的運算方法來自動處理、匹配和判讀繼續研究內容。(3)專家係統,應用計算機大數據存儲和雲計算功能,根據某領域一個或多個專家所積累的相關知識和經驗,通過推理和判斷來模擬人類專家的決策過程,以便解決那些需要依賴人腦長期積累經驗處理的複雜問題。(4)神經網絡和機器情感。情感作為強人工智能的一部分,在於進一步模仿人類的情感與體驗。所以,人工智能領域下一個可能性突破在於賦予計算機情感能力。[4]也有許多學者從具體行業入手對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性進行了預判。例如,李昭涵等人在其研究中將人工智能與“互聯網+教育”聯係在一起,以探究人工智能對“互聯網+教育”的影響,並指出,人工智能技術也在不斷打破傳統教育的學習方式,塑造“互聯網+教育”的新形式。[5]趙爾罡在其有關電子商務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整合研究中也指出,下一個階段,人工智能技術將被應用到電子商務中,並推動電商進入全新時代,智慧商業必將成為新的發展方向。[6]

在相當意義上,對人工智能如何影響勞動力市場平衡性的探討可以被歸納在更廣泛的技術進步對勞動力市場平衡性影響的討論中。經濟學家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在總結各方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基礎上,認為技術進步有兩種類型:技能退化型技術進步(deskilling-biased technical progress)和技能偏向型技術進步(skill-biased technical progress)。技能退化型技術進步會逐漸擴大低技能勞動力的需求,而技能偏向型的技術進步將逐漸縮小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相對降低對低技能勞動力的需求。因此,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進步是哪種類型的技術進步?技術進步會對中國勞動力市場平衡性帶來什麽影響?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和轉型會因人工智能的發展麵臨什麽樣的機遇與挑戰?政府決策部門又應該采取什麽樣的措施以應對這一變革?本章試圖初步回答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