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州人口的變化

總體來看,美國20世紀70年代之後東北部地區人口增長緩慢,西部和南部地區人口增長較快,如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猶他州、亞利桑那州、得克薩斯州、佛羅裏達州的年均人口增長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是東北部地區人口流向西南地區最快的20年。

二、各州就業的轉移

人口的流動方向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氣候條件、物價水平、交通、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地區產業發展創造的就業機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傳統工業增速放緩,產能過剩,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光彩。為了增強競爭力,位於東北部和中央北部的傳統工業部門開始在新的技術條件下進行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改造,傳統工業部門容納的勞動力越來越少,相對過剩的勞動人口大大增加,這使得人口的大規模遷移成為可能。

美國的南部和西部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廣闊的空間地帶,是發展新興工業的理想地區。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南部地區開始承接東北部及五大湖區製造業帶的產業和人口遷移。人口流動和產業遷移帶動了美國南部地區的經濟和房價水平增長。隨著人口的遷移和新興產業的布局,昔日被貼上貧困落後、種族歧視、人口外流等標簽的南部地區,逐漸成為美國三大工業區之一的南部工業區,後來被稱為美國的“陽光地帶”。

研究20世紀70年代至今美國各州的平均就業增長率可以發現,就業變化趨勢和人口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五大湖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區就業增長緩慢,典型城市如底特律、芝加哥、匹茲堡、布法羅在製造業衰退的趨勢下失業增加,得克薩斯州和佛羅裏達州由於地理位置更靠近赤道,加上政府的支持,適合發展航空業,如佛羅裏達州的邁阿密有肯尼迪航天中心,得克薩斯州的休斯敦有約翰遜航天中心,新型工業的發展同時帶動了得克薩斯州其他城市如達拉斯、沃斯堡的就業。華盛頓州的微軟、亞馬遜、空客等企業也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而加利福尼亞州的矽穀更是高科技公司聚集地,依托斯坦福大學這一創新樞紐,大量人才集聚於此。加利福尼亞州南部洛杉磯有發達的影視娛樂業,也帶動了周邊行業的就業。

圖10-1是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劃分的八個大區1969年到2016年就業增長指數(以1969年為基準)。可以發現,中東部和五大湖地區是就業增長最慢的地區,其次是新英格蘭地區和平原地區。就業增長最快的地區是落基山脈地區和西南地區,其次是遠西地區和東南地區。

圖10-1 八大地區就業指數的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圖10-2是就業指數增長較快和較慢的四大地區的相對工作比率在20世紀70年代之後的變化趨勢。這裏的工作比率是用該地區當年的就業人數除以總人口數來計算每個人的工作數,用來衡量勞動力市場的平衡性,工作比率越高表示該地區的就業數相對於人口數較高,工作機會豐富,預計未來將吸引更多人口流入;工作比率越低表示該地區相對於人口基數創造的就業不足,勞動力更有動力遷出到其他就業崗位豐富的地區進行工作搜尋。為了使對比更加直觀,下圖比較不同大區的工作比率相對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相對值。可以發現,20世紀70年代末由於傳統製造業衰退,五大湖地區的工作比率快速下降,1982年達到最低點後開始緩慢上升,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恢複到全國平均水平。與之相反的是,西南地區、落基山脈地區和遠西地區的工作比率在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經曆了先上升後下降的過程,70年代後期正是美國西南部地區高速公路網建成時期,基礎設施改善提升了西南部工業區的對外運輸能力,降低了要素和產品的流動成本,新型工業快速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從而承接了東北部的產業和人口遷移。除了落基山脈地區的工作比率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外,隨著人口的大量流入,新工作的創造速度有限,西南和遠西地區的工作比率又下降到全國平均水平上下。該圖很好地反映了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美國產業結構變遷和勞動力市場空間再平衡的過程。

圖10-2 四大地區工作比率的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三、各州平均工資增長率

衡量勞動力市場平衡性的兩個重要指標一是就業,二是工資。勞動力在地區之間的再平衡受到就業崗位多少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相對工資的影響,如果兩個州都有工作機會,那麽個體可能會選擇向工資相對於生活成本更高的地區流動。同時,工資作為勞動力價格的反映,受供求的影響,工作比率(工作崗位相當於人口數)的提高會帶動工資上漲。1969—2016年,平均工資上漲最快的是得克薩斯州、北達科他州、北卡羅來納州、田納西州和弗吉尼亞州、新罕布什爾州和馬薩諸塞州、哥倫比亞特區。70年代南部工資增長較快,帶動了如前所述的就業轉移。

四、各州實際GDP增長率

1988—2017年,美國全國GDP平均增長率為2.44%。分地區來看,GDP增長最快的5個州為俄勒岡州(4.16%)、內華達州(4.08%)、猶他州(3.95%)、愛達荷州(3.89%)和北卡羅來納州(3.86%);GDP增長最慢的5個州為阿拉斯加州(0.58%)、路易斯安納州(1.17%)、密歇根州(1.36%)、康涅狄格州(1.47%)和緬因州(1.48%)。整體來看,美國地區之間的發展相對平衡,原來發達程度較高的州經濟增速放緩,較低的州經濟增速相對加快。

五、就業分布和工資差距的空間平衡性

圖10-3為美國州際就業和工資基尼係數的變化趨勢,反映了勞動力市場在地區之間的平衡程度和調整過程。可以發現,1969年就業的基尼係數最高,其後伴隨著地區間就業和人口的轉移,就業基尼係數快速下降,到2010年之後又有所回升,這與前文中美國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勞動力市場再平衡的過程相一致。從工資的基尼係數來看,雖然就業的分布趨於平衡,但20世紀90年代之後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開始擴大,進入21世紀後略有下降。20世紀90年代收入差距的擴大是由於技能偏向型技術進步擴大了技能工人和非技能工人之間的收入差距,而技能工人和非技能工人在不同地區之間的分布是很不平衡的,技能工人會加速向某幾個核心地區集聚(如加州的矽穀地區),從而擴大了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圖中縱坐標變化刻度較小,因此,圖中看來比較明顯的變化趨勢,實際數值上的變化其實很小。整體來說,美國的勞動力市場是較為平衡的,因為產業轉型出現過短暫失衡,但由於沒有戶籍製度的限製,個體可以自由流動,一段時間後又會重新實現地區之間的自我平衡。

圖10-3 就業與工資空間分布的基尼係數

數據來源: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