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勞動力市場平衡性的演變改變了美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態,成為落後地區趕上發達地區的成功範例。因此,美國“陽光地帶”崛起的經驗規律對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再平衡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陽光地帶”崛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美國西部和南部人口與就業的增加首先要歸功於聯邦政府直接幹預經濟的“新政”,這種大範圍的遷移隻有聯邦政府的介入才能實現。羅斯福總統上台後實行“新政”:通過立法來引導區域規劃,以促進落後地區的發展,通過優惠的金融政策吸引私人資本到南部投資,通過財政補貼和資金援助來刺激工商業的增長,尤其有意於借助軍工建設來帶動相關產業和城市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軍的“軍工廠”,軍事工業急劇膨脹,國防預算開支龐大。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國防開支年度預算為200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為“陽光地帶”所得,如1976年,僅得克薩斯和加利福尼亞兩州就占該年度全國軍事訂貨合同總額的26.2%。[1]聯邦政府還通過貸款和軍事訂貨等方式,將大批工業企業遷至西部和南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南部工業區的武器製造、軍機製造、造船(航空母艦、核潛艇)、坦克製造等軍工業的發展都領先於北部地區。聯邦政府的政策引導和財政扶持是人口和就業由東北向西南地區轉移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第二,美國西部和南部無與倫比的氣候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讓人口遷移和經濟增長成為可能。“陽光地帶”地域遼闊,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適宜軍事訓練和建造軍事設施。60年代到70年代,美國65歲以上的人口數量由1600萬增長到2500萬[2],這些退休人員離職後,多半遷往氣候宜人、風光秀麗的“陽光地帶”城市安度晚年,他們終生積累的財富被帶到“陽光地帶”,或作為投資,或用於純消費,財富在聯邦範圍內進行了一次大轉移。美國東南部,尤其是佛羅裏達州是南遷者最理想的目的地,其他老齡人口增長較多的“陽光地帶”城市有北卡羅來納山地名城阿什維爾、俄勒岡南部旅遊勝地梅德福、亞利桑那陽光明媚的菲尼克斯和圖森,以及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大批濱海城市等。[3]而美國西部、南部地區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使這一地帶采油業和化學工業發展迅速。得克薩斯州的休斯敦享有“世界石油之都”的稱號,是全國最大的石油加工、石油化學、基本化學工業中心,內陸的達拉斯—沃斯堡被稱為美國的“石油首府”。新原料、燃料的開發和利用,也帶動了其他工業部門的發展,如飛機製造、汽車工業、造船工業和一些輕工業。正如上文數據所示,有著優越的地理和資源條件的西部和南部承接了人口的轉移,就業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在70年代迅速上升。

第三,60年代蓬勃興起的科技革命帶動了新興產業的發展,新興產業拉動了就業率和工資水平的上漲。如果說,“陽光地帶”的崛起發軔於四五十年代是聯邦政府直接扶持的結果,那麽六七十年代的蓬勃發展則主要依賴於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如電子、原子能、生物製藥、設備通信等高科技產業。新興工業在“陽光地帶”落地生根並發展,其中發展較快的是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亞州和南部的得克薩斯州。我們以加利福尼亞州為例,1979年,該州高科技工業部門就業人數高達57萬,遠超同類就業人數居全國前列的紐約州(37萬)和馬薩諸塞州(22萬),居全國之首。[4]

這些高新技術工業均是知識密集型產業,因此,它們又依賴於高等教育的發展。“陽光地帶”城市中林立著以大學為中心形成的研究中心。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附近聖克拉拉穀地的“矽穀”,集中了加州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等眾多高等學校及英特爾、惠普、蘋果、穀歌、甲骨文等八千多家高新技術公司,是全美乃至世界電子工業的巨頭。東南部的北卡羅來納大學、南卡羅來納大學、杜克大學構成了“三角研究中心”。得克薩斯大學、新墨西哥大學等也逐漸為人們所矚目。“陽光地帶”城市的這些大學不僅從事科研項目和培養高科技工業所需的專門人才,還吸引了大批外地青年前來求學,從而降低了這裏人口的平均年齡。人口的年輕化、知識化,極大地提高了人口的素質。[5]正如上文就業增長指數和工資增長率所示,新興產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西部和南部傳統的種植園經濟形態,製造了眾多的工作崗位,帶動了西部和南部的就業,同時,高技術崗位也拉動了當地的工資水平。

第四,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人口和製造業的遷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70年代後美國南部地區逐漸建成的高速公路網,為南部工業區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設施保障。20世紀80年代,美國高速公路網基本建成,占當時全球高速公路總裏程的一半。另外,大西洋沿岸的波士頓—紐約—華盛頓—傑克遜維爾—邁阿密鐵路線路,中部平原的芝加哥—聖路易斯—孟菲斯—新奧爾良鐵路線路,東北西南方向的紐約—費城—亞特蘭大—新奧爾良鐵路,布法羅—孟菲斯—休斯敦鐵路,都明顯改善了南部製造業帶的對外交通條件。鐵路網和全美高速公路網的建成提升了南部工業區的對外運輸能力,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使得要素和產品流動成本下降,帶動製造業向南部地區遷移。

第五,州和地方政府在聯邦政府創造的相對有利的宏觀經濟環境下,積極吸引外資留住人才。六七十年代後,聯邦政府為緩和東北部、中西部日趨惡化的結構性失業,滿足西部、南部對人才等方麵的需求,除直接資助那裏的一些大型工程和科研項目外,還製定一係列政策和措施如實施稅收優惠和補貼政策吸引資本和人才,製定法律控製工會化程度,鼓勵開展職業教育培訓以開發人力資源。與此同時,西部和南部的州和地方政府提供就業信息,補貼遷移費用,製定住房建設法案,這些做法顯然有助於美國資本和人口向西部、南部流動,滿足了那裏工業發展的需要。70年代,由北向南遷移的勞動力達400萬人左右。[6]人口的合理流動,不僅滿足了南部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源需求,而且擴大了消費市場,極大地推動了這一區域GDP的增長。

我們在對美國各州實際GDP和就業分布、工資差距進行分析時發現,美國西部和南部的某些數據指標在某一段時間超過了東北部地區,但並沒有一直高速增長,而是增速逐漸放緩。與此同時,東北部地區數據指標有所降低,但也基本維持在全國的平均水平左右。從全美來看,沒有出現一個地區欣欣向榮,而另一個地區江河日下的狀況。美國東北部仍然擁有雄厚的實力,紐約仍然是美國第一大都市。可見,美國的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在全國範圍內維持著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

再來看我國,我國二線城市的“搶人大戰”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國製造業向縱深發展,中西部地區核心城市吸納新興產業、爭奪人才的這個過程,幾乎是美國20世紀70年代的製造業南遷和南部崛起的曆史重演。但我們也應注意到兩國發展的差異:一是國情不同。具體來說就是中美是兩個人文地理環境、科技經濟水平不完全相同的國家,因此,中國勞動力市場平衡的過程可能和美國有所不同,中國中西部的發展策略應充分結合具體實際,總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轉型發展的路徑。二是時代不同。具體來說就是美國“陽光地帶”的崛起是在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導下完成的,而我國當前正趕上了以人工智能、清潔能源、機器人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因此,在培育新興產業上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美國的發展經驗對我國平衡勞動力市場有以下幾點啟示。

第一,國家應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二線城市的綜合競爭力。美國的經驗告訴我們,交通運輸、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是促進勞動力市場平衡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國應繼續完善高速公路網、高鐵線路網的建設,以此來帶動人口的流動和就業的轉移。同時,加大對中西部財政、稅收、金融、工資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麵的扶持,使各項公共服務朝著均等化方向發展,以滿足人才的生活需求。

第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產業轉型與升級需增加勞動力並發展自己的支柱產業。東北地區近年來勞動力流失嚴重。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分別發布了《關於全麵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幹意見》《關於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創新創業發展打造競爭新優勢的實施意見》,對下一步東北地區的發展進行了全麵指導。一方麵,東北老工業基地需要加大對本地人才的就業扶持,首先留住本地人才,再想辦法吸引外地人才;另一方麵,需要加快推進產業創新,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如重點發展新材料、新能源、軟件服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並適時及時淘汰低端製造、重複製造、鋼鐵製造等落後產業和產能,全麵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同時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全麵推進麵向東北亞的國際大通道建設。[7]

第三,中西部地區並不是簡單承接東部地區回遷的勞動力,而是要結合自己的資源稟賦發展新型產業。對美國“陽光地帶”崛起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國南部地區的產業發展,絕不是東北部地區傳統工業的簡單轉移,而是勞動力遷移結合各地特有資源稟賦後的再創業、再出發。與美國南部地區的崛起相似,中國中西部經濟帶的工業發展,也離不開豐富的能源原材料資源和國防科工基礎。中西部經濟帶和中部地區平行,分布了中國重要的農業資源、能源原材料資源。更重要的是,這個地區繼承了20世紀60年代“三線建設”留下的大量工業製造基礎和國防科工資源。大批工業、國防從東北、華北遷入中西部地區,其中四川成都主要接收輕工業與電子工業,綿陽、廣元接收核工業與電子工業,重慶為常規兵器製造基地,貴陽主要接收光電工業,安順主要接收飛機工業。[8]在為國防科工產業服務的同時,也應該結合民用開發出更多的產品。如美國康寧玻璃公司在20世紀50年代初為美國太空計劃開發出一種超耐熱的玻璃陶瓷,最初是用於製作洲際飛彈的頭錐,而後該種材料被用來製作康寧廚具,並深得民眾喜愛,成立了康寧餐具公司。中西部地區可以此為借鑒,以各自的資源為依托,深入研發,創造出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機會。

第四,中西部各二線城市應抓住機遇,積極投身到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同時大力發展帶有自身地域特色的高等教育。在技術變革的背景下,科技信息產業可以打破傳統產業多由中心城市向其他次中心城市輻射的格局,二線城市同樣也可以成為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的發起者。以電商經濟為代表的杭州,支付應用和網購模式從這裏發起並惠及全國,遊戲、動漫產業成為成都新經濟的重要亮點,蘇州、南京、武漢和西安也是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快速成長型”城市。[9]高等教育方麵,合肥的中科係、武漢的光穀係、西安的軍工電子係,應繼續堅持自身特色,建設更加高精尖的世界一流高校和一流學科,不斷吸引年輕的、高質量的人力資本,帶動中西部年輕勞動力和就業的增長。同時,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素質的人才必定帶來中西部地區工資水平的增長,這對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平衡至關重要。

第五,地方政府應結合本地產業發展特色突出人才引進重點,加快完善吸引人才的後續配套政策,讓人才真正“把心留住”。吸引人才隻是第一步,僅有戶籍、購房等方麵的優惠不足以支撐人才政策走下去。隻有讓人才實現就業,並為其提供安心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才會從根本上留住人才。隻有統籌產業發展與就業增長的關係,將發展產業與擴大就業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實現產業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實現人才引進和城市發展的良性循環。

今天,中國正在進入區域發展再平衡、產業布局優化、產業鏈集聚的新階段,這也是中國勞動力市場在區域範圍內走向平衡的過程。這一過程不是簡單地把各種生產要素從東轉到西,實際上舊產業並沒有轉移,隻是在出清過程中向高效率低成本地區集聚。在基礎設施、養老醫療、科研教育政策等資源有了長足進步的前提下,脫胎於科技革命浪潮中的新興產業將會結合中西部各地的資源特點,在供給側發力,創造經濟新動能。時機一旦成熟,勞動力市場的再平衡就會出現。70年代美國開始從北到南的勞動力市場大遷移後,美國的新興製造業、消費零售和服務業在80年代前後出現了爆發式增長。[10]可以預見,中國勞動力市場在走向平衡的過程中,也必然帶來資本、稅收、基建等方方麵麵的變化,進而對就業分布、區域經濟等產生深遠影響,未來中國在勞動力市場上的潛力不可估量。

[1] [美]裏查德·莫裏斯:《關於美國城市問題的爭論》,147~148頁,克裏夫斯公司,1981。

[2] [美]卡爾·艾博特:《1920年至今的美國城市》,105頁,伊利諾伊,1987。

[3] 王旭:《“陽光帶”城市與美國西部及南部的崛起》,載《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4)。

[4] 郭尚鑫:《二戰後美國“陽光帶”城市的崛起及其曆史作用》,載《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2)。

[5] 王旭:《“陽光帶”城市與美國西部及南部的崛起》,載《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4)。

[6] 田方、陳一筠:《國外人口遷移》,99~112頁,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6。

[7] 李許卡、楊天英、宋雪:《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研究——一個文獻綜述》,載《經濟體製改革》,2016(5)。

[8] 宋雪濤:《中國產業大轉移重塑城市格局》,載《中國房地產》,2018(5)。

[9] 任然:《“搶人大戰”背後,是崛起中的“二線城市”》,載《新京報》,2017-11-24。

[10] 宋雪濤:《中國產業大轉移重塑城市格局》,載《中國房地產》,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