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就向那些想支配這些道德史學家的好人們致敬吧!可惜的是,曆史精神本身肯定會背棄這些道德史學家,恰恰是曆史上的全體好人自己棄他們於艱難境地!他們全體都遵循已經陳舊的哲學家習俗,基本上不用曆史的方法思維,這點是沒有疑問的。他們撰的道德譜係從一開始著手調查“好”的觀念和判斷的起源時就立刻暴露了其拙劣。他們宣稱,“最初,不自私的行為受到這些行為的對象們,也就是這些行為的得益者們的讚許,並且被稱之為好;後來這種讚許的起源被遺忘了,不自私的行為由於總是習慣地被當作好的來稱讚,因此也就幹脆被當作好的來感受——似乎它們自身就是什麽好的一樣。”我們立刻發現,在這第一段引言中已經包含了英國心理學家的特異性的全部典型特征。我們已經看到了“有益”、“遺忘’、“習慣”,最後還有錯誤,所有這些都被當成了受人尊敬的依據,迄今為止比較高貴的人們甚至引以為自豪。就像引一種人類的藝術特權為自豪一樣。這種自豪應當受到羞辱,這種尊敬應當被貶值:目的達到了嗎?……我現在才看清了,這種理論是在錯誤的地方尋找和確定“好”的概念的起源:“好”的判斷不是來源於那些得益於“善行”的人!其實它是起源於那些“好人”自己,也就是說那些高貴的、有力的、上層的、高尚的人們判定他們自己和他們的行為是好的,意即他們感覺並且確定他們自己和他們的行為是上等的,用以對立於所有低下的、卑賤的、平庸的和粗俗的。從這種保持距離的狂熱中他們才取得了創造價值、並且給價值命名的權利:這和功利有什麽關係!功利的觀點對於維持最高等級秩序的熱情、突出等級的價值判斷的熱情表達恰恰是如此陌生和極不適宜:此刻方才出現了那種卑微的熱情的對立感覺,這種熱情以每一種工於心計的精明,以每一種功利的算計為前提,——而且不止一次地,不是特殊情況,而是永久的。高尚和維持距離的狂熱,就是我們說過的上等的、統治藝術的那種持久的、主導的整體和基本感覺,與一種低下的藝術、一個“下人”的關係——這就是“好”和“壞”對立的起源。(主人有賜名的權利,這意味著人們可以把語言的來源理解為統治者權威的表達:他們說,“這是什麽,那是什麽”;他們用聲音給每一物、每一事打下烙印,並且通過這種方法將其立即據為己有。)從這個起源出發——“好”這個詞從一開始就根本沒有必要和“不自私”的行為相關聯:那是道德譜係學家們的偏見。事實上,隻是在貴族的價值判斷衰落的時候,“自私”和“不自私”的這種全麵對立才越來越被強加於人的良知,——用我的話說,群體本能終於用言辭(而且用多數的言辭)得到了表述。此後還要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這種本能才會在群眾中變成主人,使對道德價值的評定形成、並且陷入上述那種對立(這就是目前歐洲的狀況:如今占據著統治地位的是成見,成見正在被看作和“道德”“不自私”“公平”相等同的概念,而且已經具有了一種“固定觀念”和腦病特有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