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第二:那種關於“好”的價值判斷的起源的假說除了在曆史上是完全站不住腳的以外,在心理分析方麵也是荒誕不經的。不自私的行為的功利被說成是該行為受到稱讚的根源,而這個根源卻被遺忘了——怎麽可能遺忘呢?也許這種行為的功利曾在某時失效?情況恰恰相反,事實上這種功利在所有的時代都司空見慣,而且不斷地得到重新強調;因此,功利不是從意識中消失了,不是被遺忘了,而是必然地越來越清晰地顯現在意識中。這樣一來,那種反對派理論倒是更為清晰合理了(那理論並不因此而更正確——)。例如赫伯特·斯賓塞就表述了這派理論:他認為“好”的概念就其本質來說與“有益”“實用”相通,因此在“好”和“壞”的判斷中人類總結並確認的正是他們關於有益——實用和有害——不實用的那些未被遺忘和遺忘不掉的經驗。根據這種理論,“好”即是那種迄今一直被證明是有益的:因此,好被看成“最高等級的有價值的”效用,被看成“自身有價值的”效用。正像我所說的,這種解釋方法也是錯誤的,但是它本身至少是清晰合理的,而且從心理的角度上看也是站得住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