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本書自序中提到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那篇文章,因論點與思路都出自先師白壽彝先生,故沒有收入本書,但它確是我心中永不忘卻的紀念。五年前,我寫了一篇題為《白壽彝先生和二十世紀中國史學》的文章,發表在《回族研究》2003年第2期。在這篇文章的最後,有這樣一段話:“從愛國者走向馬克思主義者,這是20世紀一大批史學工作者所走過的共同道路。要成為一位博洽、專精而又滿懷卓識的史學家,這是隻有那些勤奮、多思、富於創造精神的史學工作者才可能達到的境地。作為一個時期的史學建設的傑出的代表人物,這隻有為數不多的史學家才能做到。白壽彝先生以自己畢生的勤奮和追求、理論和實踐,確定了自己在20世紀中國史學上的位置。”2009年2月19日是白壽彝先生百年誕辰,我願以這一段話以及這一本小書,作為對白壽彝先生百年誕辰的紀念。
本書所收錄的文稿,除訂正文字訛誤外,內容和文句均一仍其舊,以存其真。此外,在體例上有兩點說明;一是有些文稿發表時原為尾注,現均改為腳注;二是為了明確有的文稿撰寫的背景或具體緣由,故於這些文章的頁下做了說明。
本書是一本專題性質的論集,但因有些文章撰寫的時間相隔較遠,或論述的角度有所不同,或約稿者的要求有所不同,這些主客觀的原因,難免使有的文章在論述上可能存在不完全一致的地方,甚至也存在個別重複之處,對此,敬請讀者予以諒解。至於本書可能存在的某些疏漏和缺點乃至錯誤,我誠懇地期待著讀者的批評。
10年前,我在拙著《中國史學史綱》(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的自序中寫道:“卷末的兩篇附錄《中國史學:20世紀的遺產與2l世紀的前景》、《百年史學斷想》,反映了作者對於20世紀中國史學的概括性的初步認識,一則表明它是本書之‘通’的繼續,一則表明史學史的學習與研究應當以關注現實的曆史運動與現實的史學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20世紀即將進入它的最後一個年頭,當它走完百年行程之日,也正是史學工作者起而研究它的全部曆史之時。研究20世紀的中國曆史和中國史學,是史學工作者的一個艱巨而神聖的使命。”現在重新讀到這幾句話,實在感到汗顏。這些年來,我對於20世紀中國史學的研究,沒有做出什麽像樣的成績來。但我堅信,史學界的同行、先進,必將有這方麵的鴻篇巨製麵世。這裏,我姑且把這本論集作為《中國史學史綱》的續篇,用以警醒自己在治學上不要止步和懈怠。
安徽師範大學副校長王世華教授對本書的出版十分關注,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師範大學編輯部熱情出版本書,責任編輯吳順安同誌為此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安徽師範大學社會學院徐彬博士協助校閱全書,對此,我衷心地表示感謝!1996年,我曾榮幸地被聘為安徽師範大學兼職教授,故本書的出版,使我再一次體驗到這種榮幸!
本書在匯集文稿的過程中,馬豔輝博士與博士研究生閻靜同學幫助我做了許多工作,閻靜同學還參與了全書的編次和統一體例的工作;博士研究生劉開軍、陶曉姍等同學,協助我對全書文稿做了文字上的校訂,用力甚多,在此,我也向他們表示謝意!
瞿林東記於北京師範大學
2008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