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是一位家長的手記:

吃飯的時候,兒子總是喜歡拿著勺子敲桌子,我看到後就批評兒子。可是,孩子的媽媽卻總是護著他,這讓我很擔心,就怕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可是後來我看了一些有關3歲孩子的故事,發現還可以用另一種方式教育孩子。後來,兒子再拿著勺子敲桌子的時候,我就順水推舟:“寶貝,來再敲敲這個,聽聽聲音是不是一樣。”我示意他敲其他的盤子。

“這個聲音好聽。”兒子說。

“怎麽就好聽了?”

“聲音更響。”

“怎麽個‘響’法?”

“‘梆梆梆’的聲音。”

“那你換用筷子來敲。”我提示道。

“啊,啊!”他一邊敲一邊跳,“這聲音聽起來尖尖的,像媽媽的聲音。”

“那剛才‘梆梆梆”的聲音又像誰的聲音呢?”

“像爸爸的聲音,粗粗的,響響的。”他想了想說道。

“嗨,你的耳朵可真靈!”我誇獎著。

我們繼續用不同數量的筷子敲著盤子,比較著所發出的聲音的細微差別。

訓練孩子的感官,提高他的聽覺能力,是提高智力的基礎,是早期教育的必修課。它可以培養孩子聽覺的敏感性。不要隨意斥責孩子“搗亂”,在一個看似搗亂的動作中,蘊藏著教育的內容。

良好的聽覺功能是智力開發的重要條件,聽力對語言的發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孩子1~3歲的時候是他們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而這期間,孩子學習語言主要是通過聽為主,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聽力跟不上發展,以後必會造成語言發育障礙而導致學習和人際交往的困難,從而影響智力的發育。

聰明的母親,在孩子呱呱落地之時,就通過聽力給孩子傳達愛的思想,從簡單的語言,到悅耳的童謠,這種讓孩子通過他耳朵的交流來感受到周圍陌生世界的存在,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思維活動。孩子牙牙學語時,母語的這種參與對孩子智力發育就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孩子最早的智力活動就是聽著媽媽的話實現的,而孩子對周圍世界的認識,思維能力的形成,都是最先通過他的聽覺實現的。

聽力的培養,是孩子智力語言能力發展的重要環節,家長要創造多種條件,利用更多聲音和語音來刺激孩子,來幫助孩子的聽力快速發展,到3歲的時候,隨著孩子聽音、辨別語音的能力逐漸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也逐漸完善。

一位母親在總結孩子聽力訓練時做了這樣的描述:

兒子2歲半上了音樂學院的附屬幼兒園,從3歲開始幼兒園就練習孩子們的聽力了。由於一年後幼兒園隻能一周接一次孩子,於是我們轉了幼兒園。新的幼兒園雖然也有鋼琴課,但是已經沒有視唱練耳了,隻是一對一的鋼琴彈奏課,於是他的聽力還停留在以前的這個水平,他能聽辨出3個音的同時彈奏。算起來孩子也就學習了半年的視唱練耳,但是可以看出這半年的視唱練耳讓孩子受益匪淺,從他的一舉一動中,我都能看到孩子越來越聰明了。聽別人說要抓住孩子敏感期的教育,從對兒子的教育上來看,我認為孩子在3歲或者更小的時候是聽力敏感期。如果這時候能夠著重訓練孩子的聽力,勢必會事半功倍,能夠培養出一雙敏感的小耳朵,更能讓孩子擁有一個聰明的大腦。

現實生活中,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聲音,人的說話聲、汽車的轟鳴聲、電視機的聲音、音像店傳出來的音樂聲、刮風的聲音、下雨的聲音等等,這些都是孩子經常能夠聽到的聲音,也是孩子通過聲音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所以家長要經常帶孩子出去走走,多讓孩子聽聽外界的聲音,對孩子以後語言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除了這些自然界中的聲音以外,家長還要給孩子創造豐富的聽覺環境,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培養孩子的聽力。

第一,讓孩子睡覺前聽一些幼兒文學作品。

針對幼兒所出版的文學作品,很多都是經過幼兒專家提煉加工過的語言,這些都是易於孩子理解和接受的內容,具有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富有節奏感等特點。孩子在睡覺前聽一些幼兒作品,對孩子語言發展、語言藝術興趣的培養、語言的模仿、語言的創作發揮都有積極的作用,而且還可以幫助孩子很好地入眠。時間一長,孩子自然就會儲存大量可以供他模仿的語言樣本,還會讓孩子的詞匯量、語言的流暢得到很大的發展。

3歲的孩子已能夠聽連續性的故事了,所以經常給孩子講一些稍微長一點的故事,更能啟發孩子的智力,如:《拔蘿卜的故事》蘿卜長得太大了,老爺爺沒辦法獨自拔起來,所以一個接一個地請了奶奶、孫子、狗、貓,最後還請了老鼠,大家一起合力才把大蘿卜拔起來。《釣魚的故事》,一年一度的森林運動會又開始了,小熊和小狐狸比賽釣魚,可是小狐狸耍小聰明,雖然他桶裏的魚很多,但貓裁判卻判它輸了,這是怎麽回事呢?《好奇的小火車》,小火車一直住在鐵軌上,他很想到別的地方去看看。他來到公路上,招呼人們來坐火車,人們從來沒有在公路上坐過火車,就都跑來乘坐了。小火車載著人們走過田野、走過了小河……看見了很多以前沒見過的東西,玩得可開心了。

但是在給孩子聽這些作品的時候,不要給孩子選擇那些故事情節緊張、內容過於悲傷的作品,因為一個3歲的孩子很難掌控他的情緒變化,孩子很容易受這些作品內容的影響,這些作品會讓孩子心情緊張、精神亢奮,孩子也很難入眠。

第二,聽音樂。

3歲寶寶有更高的欣賞音樂的積極性,音樂能引起情緒上的共鳴,快樂活潑的音樂使寶寶心情愉快,如《說哈羅》:“很高興你就說哈羅我們一起唱呀,大家一起跳呀圍著圓圈一起歡笑說哈羅!”《數高樓》:“一二三四五六,四五六七,我和爺爺數高樓,爺爺和我數高樓。”《手和腳》:“我有兩隻手,兩隻手是好姐妹,舉起右手轉圈圈,舉起左手轉圈圈,左手右手拍一拍。”《好奇的小蜜蜂》:“好奇的小蜜蜂,小蜜蜂,飛到西來飛到東,飛到春天花園裏。”安靜的音樂使寶寶心情平靜,如來自生活的口琴藝術家——赫德圖斯曼的《仰望》,聲音如同花瓣,灑落在你那塵封的心頭,用口琴音聲與你心靈的相契,讓心靈的梵音有另一番的詮釋,用他那美妙絕倫的口琴聲訴說著紫竹林的天空,他的琴聲猶如天籟之音!這個時候的寶寶對音樂作品的感情性質不易理解,他們聽音樂時最注意的往往是表現主題的特征性因素。

根據孩子的年齡段的不同,選擇不同風格的音樂給孩子播放。對於3歲左右的孩子,家長要在平時多留意孩子喜歡什麽類型的音樂,從不同風格的音樂中選出孩子比較感興趣的一部分。比如說多給孩子放一些節奏感較強的音樂,然後引導孩子跟著音樂的節奏一起跳舞,不僅豐富了孩子的聽覺世界,而且還可以鍛煉身體、增強節奏感。

第三,聽自然界的各種聲音。

自然界中有豐富多樣的聲音形式,如風聲、水聲、各種動物的叫聲等等。家長要跟孩子一起聽,邊聽邊給孩子解釋這是什麽聲音,並給孩子出示一些相應的圖片,給孩子一個聽、看、說的綜合學習方式,讓孩子對聲音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隨著孩子聽力能力的增強,可以一邊聽聲音一邊引導孩子辨認發聲物體,也可以給孩子做一些練習聽力的遊戲,讓孩子聽過一種聲音後,就試著模仿發出這種聲音,比如一些小動物發出的聲音,小動物的聲音很容易激起孩子模仿的興趣,模仿小動物的聲音,不但豐富了孩子的聽力世界,也使孩子認識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另外,家長也可以在家裏,利用家中容易發聲的物體製造一些聲音給孩子聽,比如說,爸爸可以拿出自己的鑰匙鏈在孩子麵前晃一晃,通過鑰匙發出的聲音告訴孩子,這是鑰匙,是用來開門的,同時也讓孩子模仿鑰匙發出的聲音,從中培養孩子的聽力意識,提高孩子的聽力和語言的水平。

第四,多跟孩子交流,提高孩子對聲音的反應能力。

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是跟人的交流密不可分的,因為孩子最初的語言都是通過爸爸和媽媽的直接傳授學到的,孩子如果跟人交往少,易沉默寡言,對孩子的語言發展很不利。

早期的孩子並不是整天都在睡覺,孩子在睡醒的時候,也需要有人關注他,需要和他說話,需要給他關心、撫摸等聽覺、視覺、觸覺方麵的刺激,這樣,孩子會感覺心情愉快,還能促使孩子大腦中語言中樞的發育和發展。

對孩子進行聽力培養的重要部分,就是父母的聲音,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雖然孩子聽不懂父母說的是什麽,但是父母的聲音可以對孩子的聽覺器官產生刺激,孩子最初的聽力就是從父母的聲音中慢慢成長的。父母對孩子的說話、唱歌、笑聲中產生的刺激,不僅會促進孩子聽力的發展,也會對孩子未來的語言學習有大大的幫助。在孩子慢慢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跟孩子多交流,不管是在吃飯、睡覺、洗澡等等的過程中,隻要能跟孩子說話交流,就要盡量去跟孩子說話,從交流中刺激孩子聽力和語言的反應。

隨著孩子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大,一個3歲的孩子所接觸的人和事也逐漸擴大,孩子腦海中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多,這正是對孩子多方麵能力的綜合培養,家長更要主動地跟孩子進行語言上的交流,在給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家長豐富的語言給孩子提供了豐富的語言模版,孩子的語言能力將會更快地提高。

第五,家長要給孩子做好傾聽榜樣,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要使孩子的聽力更好地成長,就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家長也要給孩子做好傾聽的榜樣,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傾聽環境。比如說,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家長的身體要完全麵對孩子,微笑著注視著孩子的目光,表現出明顯的關注。

很多家長都能在孩子早期的時候投入很大的熱情和關注,孩子每多學會一個詞語,家長都會表現出很高的熱情。等孩子長到3歲左右的時候,也許是因為孩子逐漸長大,他的各方麵的能力都大大提高,也許是家長忙於工作,對孩子的關注、關心逐漸減少,有時候孩子沒完沒了重複很多家長聽不懂的話,家長就會失去耐心,把孩子冷落到一邊,忙自己的事去了。其實,這時候更應該傾聽孩子的那些聽不懂的話,解決孩子的問題,給予親切和藹的關愛,幫助孩子自然而然地形成傾聽的習慣。如果家長確實因為其他事沒時間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講話,也要給孩子講清楚原因,讓孩子先玩會兒,一會兒再來聽他說。

家長做好傾聽的榜樣是十分重要的。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家長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不言不語,繼續玩著手中的玩具,或者是一會兒跑這兒,一會兒跑那兒的,這種現象也會出現在孩子跟他的小夥伴之間,這種不注意的傾聽,會讓孩子形成一種不良的傾聽習慣,也會嚴重影響孩子日後在生活中的交流。所以,家長一定要做好榜樣,讓孩子同樣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