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是否認為容忍孩子撒嬌,他們就會變任性呢

“允許撒嬌”和“溺愛孩子”的區別

究竟該多大程度上滿足孩子的要求,是讓很多家長感到煩惱的問題。

“如果什麽都允許,孩子會變得任性吧?”

“孩子總是說‘媽媽幫我!’,我真的不知道究竟什麽該幫,什麽不該幫。”

我經常能從前來參加講座的家長口中聽到類似的煩惱和擔憂,他們往往不知道該怎麽應對孩子的撒嬌。

我認為,家長們之所以認為不該慣著孩子“撒嬌”,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會妨礙孩子獨立自主,對“撒嬌”這件事,他們有一種負麵的印象。

確實,如果孩子麵對那些明明平常自己一個人就能做到的事,還向父母撒嬌說“幫幫我嘛”,那麽父母可能會脫口而出“自己來!”。

但是,“允許撒嬌”和“溺愛孩子”是不同的概念。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二者的區別在哪裏吧。

“允許撒嬌”是配合孩子的腳步,滿足孩子情感訴求的行為,例如:

●在孩子做不到或遇到困難時幫他們一把,或者在一旁耐心地等待;

●滿足孩子想讓父母抱、想讓父母聽自己說話、想讓父母多關注自己等這類情感方麵的訴求。

“溺愛孩子”是從大人的需求出發,代替孩子完成他們自己該幹的事,滿足孩子物質訴求的行為,例如:

●為了避免孩子弄髒衣服或因為動作慢而浪費時間,大人替孩子把事情提前完成,或者在孩子做事時過度幹涉;

●不讓孩子學著忍耐、克製,孩子想要什麽就給買什麽。

簡而言之,“允許撒嬌”是“以孩子為中心的積極參與”;而“溺愛孩子”則以大人的需求為優先,可以說是一種“以大人為中心的消極幹涉”。

實際上,在孩子的幼兒時期,如果父母能讓孩子盡情地撒嬌,其實也能幫助他們學會獨立自主。

真正的獨立離不開“撒嬌”

為什麽對孩子來說“撒嬌”也是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呢?

在1歲半至2歲左右的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不斷萌發。他們會逐漸認識到“父母(或養育者)和自己是有著不同人格的獨立個體”。產生自我意識後,孩子會越來越頻繁地說“不要”“我要自己來”之類的話,對此,家長們往往也會感到很困擾。

自我意識的覺醒隻是孩子走向獨立的第一步,所以他們並不會就此脫離父母的懷抱獨立起來。

想自己來(想獨立)→但感到不安(想向父母撒嬌)→可還是想自己來(想獨立)→但果然還是感到不安(不想離開父母的身邊)……

這樣的矛盾與糾結會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在其心理活動和實際行動中反複上演。

孩子自己邁出一小步後,會回過頭看看,這時發現父母正在身後以溫暖的視線守護著自己……通過這樣反複確認,他們才能慢慢放下心來,繼續一個人走向外麵的世界。

所以,孩子之所以想向大人撒嬌,之所以會說“幫我做嘛”,也許隻是因為他們還正處在反複確認的過程之中。

如果家長過於希望孩子盡快獨立起來,從而在孩子向自己尋求幫助時強硬地拒絕,並嚴厲要求孩子自己完成,那麽孩子心中的不安就會越發強烈,進而會更加依賴父母。

因此,如果家長能夠回應孩子的撒嬌並提供幫助,和孩子共同克服困難,給予他們溫柔的話語和視線,在一旁默默守候,那麽這些想要獨立起來的孩子也能夠受到鼓舞,堅定獨立自主的腳步。

另外,孩子想撒嬌的信號並不局限於“抱抱”“幫我”之類簡單易懂的話。或許他們會無緣無故地欺負弟弟妹妹,故意做讓大人頭疼的事,對父母說“討厭媽媽/爸爸!”……這些行為大多都緣於孩子“想撒嬌”的心理。

如果家長注意到了這一點,請別被孩子言行舉止的表象所迷惑,而是要通過增加與孩子之間的肢體接觸或對話,讓孩子充分地向自己撒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