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社會價值排序”這一概念是不是石勇原創的,不過類似於打破社會價值排序的理念,古今中外都有人提出過。
說白了,在我看來,所謂社會價值排序其實就是一種世俗價值觀。如果我們被世俗價值觀束縛住了,我們永遠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成功和自由,我們永遠都無法過上我們最想過的那種理想生活。
如果你去讀李白的詩,你就會發現這位偉大的詩人雖然曾一度熱衷於追求功名,但對於打破世俗價值觀這件事,他一直都在身體力行。例如他會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再例如“一醉累月輕王侯”的他會“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最近我讀了艾未未寫的一本書,書名是《此時此地》。在這本書裏的一篇訪談中,記者問艾未未:“在藝術家、雕塑家、建築家等多重身份中,你自己內心最認同的是什麽?”艾未未這樣回答道:“我更認同的是我什麽都不是。因為我覺得這些名稱對我來說有時就是一個意外,有時是因為你的運氣還不錯,有時候是別人把你說成這樣。我覺得做人不能把這太當回事……蓋個破房子,畫張什麽畫,或搞個什麽活動,我覺得如果把這些都當回事的話,那就太不了解生活了。我沒傻到那種程度,所以說我不會在乎世俗的判斷。我認為世俗判斷的價值隻表達了它的淺陋,人們往往很難超越自己的這種平庸的判斷係統。”
另外艾未未還認為那些可以用來作為身價標簽的名牌商品,其實是在“兜售歧視和偏見”,他認為這類名牌商品多數都是“明目張膽的垃圾,其價值觀往往比產品更差”。
除此之外,艾未未還說:“成年人往往會因為有了所謂的價值觀而變得很淒慘……你永遠在進行一種世俗的表達和比較,這樣你也就失去了快樂的可能。因為你想獲得的實際上是不可能得到的。”
通過上述言論不難看出,艾未未同樣一直都在有意識地打破社會價值排序,或者也可以說他是在有意識打破世俗價值觀。
在艾未未看來,最重要的是做回自己。關於這一點,他在書中這樣寫道:“如果所有的人都在盲目地追求潮流時尚,這個世界會變得很無聊。生活是每個人走向自己的地方,在自己願意的心情中去做事情。做回自己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因為經過如此多的鬥爭、磨難、貧困以及思想的禁錮、教育的墮落、美學的衰敗,現實已是千瘡百孔。盡管做一回原來的自己很難,但也的確重要。”
很多人之所以成為拖延症患者,主要是因為他們經常要在自己不願意的心情中去做事情。換句話說,他們是因為經常要做自己很討厭做的事,所以才會患上拖延症。
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他們為什麽要做自己很討厭做的事?也許有人會說:我也不想這樣,但我這麽做完全是為了生存。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就無法生存了?為了能有一口飯吃,每天去做自己很討厭做的事,這種生活比放手一搏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大概也就痛苦一萬倍左右吧。
也許還有一些人會把做自己很討厭做的事當成是一種很必要的鍛煉,這個我倒是可以理解。如果你也想以這種方式鍛煉你自己,那麽有計劃、有目的地鍛煉一段時間就好了。否則一不小心泥足深陷,因為手停口就停,因為已經習慣了平庸和失敗,習慣了沒有尊嚴的生活,使得自己再也沒辦法從混吃等死的生活中掙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