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生長於韓國,在那裏待了整整十七年,直到二〇〇五年秋天才來中國台灣定居,可以說深受韓國文化熏陶。金智英剛好和我一樣生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雖然她是大我六歲的姐姐,但她的人生故事卻絲毫沒有令我感到訝異、震驚或者難以置信,甚至和我對韓國女性的角色認知別無二致。
她就像真實存在於周圍的朋友、姐妹、同事、鄰居,那麽平凡無奇、隨處可見。她在書中呈現的人生遭遇,更是稀鬆平常到毫無爆點可言,不論是從小生長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還是在學校因為是女生而遭受不當苛責,以及“IMF時代”(1)導致許多家庭頓時陷入經濟困難,女性得盡快步入社會分擔家計,到後來這些女性進入社會以後,在職場中麵臨性別歧視、性騷擾、升職阻礙,最後為了結婚生子而不得不放棄自己辛苦積累的事業等,每一頁、每個環節,都如實道盡了韓國女性從上一代到這一代,長期以來遭遇的不平等對待。
與其說這是一本小說,不如說更像是某個人的人生寫照,或者是一部紀錄片,真實記錄著社會各個角落依舊隱藏著的不平等;更可怕的是,許多韓國女性甚至是在讀了這本小說後才意識到,原來許多事情其實是不合理、不公平、存有性別歧視的,換言之,她們早已習以為常,打從一出生就受到這樣的對待,所以一直沒有意識到有什麽問題。
許多讀者(包括我自己也是)一直到最後一頁都很期待金智英會不會來個人生大逆轉或大突破,期盼著她最後可以勇敢地追逐自己的夢想或者為自己發聲,來點正麵、積極、勵誌的內容,好讓我們在這充滿無奈的現實中看見一線希望,結果很可惜,並沒有,她的人生都在我們可預料的範圍內,毫無意外;而這也是閱讀完這本小說之後最令人難過的地方──金智英沒能走出一般韓國女性的命運。
很顯然,金智英的遭遇並不僅限於韓國這個地域文化圈,實際上,在早期華人社會裏也一直存有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的風氣。早期的歐美國家的女性同樣有著和男人地位懸殊的問題,當今世界上有些國家甚至對女性的態度和觀念仍舊極度保守,限製重重,隻是環境背景不一樣、問題改善速度不一樣罷了。
隨著時代進步,男女教育程度相當,女性社會地位逐漸提升,薪水收入與男性不相上下,各種法律麵、製度麵也都看似開始保障女性權益,但是實際探究日常,某些行業類別、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都還是存有對女性的諸多限製、歧視,尤其是麵臨結婚的男女,不論婚前還是婚後的大小事,都可以明顯地看出這個社會依舊普遍存在著對男女的刻板印象。
個人很喜歡作者處理金智英婚前至婚後的心理轉折部分,刻畫得極其細膩,道盡了許多職場女性步入婚姻的心路曆程,從與先生討論該不該有小孩時起的爭執,擔心著自己即將失去青春、健康、職場,以及同事、朋友等社會人脈,還有人生規劃、未來夢想等種種,到懷孕後不得不放棄一切、為了孩子把自己關入家庭,以及成為新手媽媽後遭遇的各種不當對待,不免為她感到心酸,那段內心掙紮與煎熬,相信不隻是韓國讀者,中國讀者一定也能感同身受。
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老醫生對她說:“現在洗衣服有洗衣機,還有吸塵器不是嗎?現在的女人到底有什麽好辛苦的?”於是金智英心想:以前還要一份份地翻找患者病曆、手寫記錄和開處方,現在的醫生到底有什麽好辛苦的?以前還要拿著紙本報告書去找主管簽字,現在的上班族到底有什麽好辛苦的?以前還要用手插秧、用鐮刀收割水稻,現在的農夫到底有什麽好辛苦的……卻沒有人會這樣說。不論哪個領域,技術都日新月異,盡量減少使用勞力,而唯有“家務”始終得不到大家認同。讀到這裏我簡直點頭如搗蒜,許多男人會用“我幫你做家務、我幫你照顧小孩”來捍衛自己的立場,殊不知光從“幫你”兩個字就可以看出,他們普遍還是認為家務、育兒乃女人之事;從百貨公司的尿布台往往設在女廁一事,也可看出同樣的思維方式。
在韓國,許多人為這本書貼上了女性主義標簽,有女明星甚至因為表示自己讀過這本書而引發韓國男性的強烈不滿,慘遭攻擊,也有人刻意將這個主題改寫成男性版,試圖引發男女對立。讀者們紛紛呼籲,希望不要再讓一九八二年生的金智英陷入絕望,而閱讀這本暢銷書的主要讀者群也為女性,上述這些都一再顯示韓國社會仍需加緊腳步改善性別歧視問題。我不禁想起艾瑪·沃特森(Emma Watson)曾在國際婦女節這一天所說的話,她重申自己的核心理念:“爭取的不是女權,而是兩性都能自由。”並清楚地指出“女性主義從不等於厭惡男性,但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性主義者”(Feminism is not about man hate, it's really not. If you believe in equality, you are a feminist)。這段話言猶在耳,期盼這本書在華人圈能有更多男性讀者,讓男性對女性的處境能夠有所了解,相互體諒,幫助彼此。
五月,一個屬於母親的月份,正適合好好閱讀這本講述女人的故事。衷心期待這個世界會變得更美好,男女也不再成為某些事物的篩選條件;而這需要女人的自覺與男人的換位思考,通過閱讀這本書,先跨出第一步吧!
(1) 一九九七年,在亞洲金融風暴影響下韓國進入經濟危機,為渡難關,韓國政府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申請了緊急救助貸款。接下來的幾年,貨幣貶值、企業破產、公司裁員都給韓國人留下了慘痛的記憶。——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