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轉傻”“沙雕文化”的出現
90後的第二個特征就是“有趣”。如果說80後前麵的幾代人追求的是所謂的“生活的目的”,那麽90後這一代追求的就是“生活的遊戲”。他們認為一切秩序都是讓人憋悶和窒息的東西。如果別人一板一眼、循規蹈矩,他們會反唇相譏:“我怎麽聞到一股酸腐味?”意思是沒必要那麽死板。90後追求“有趣”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相關的例子也非常多,這從一個側麵向我們展示了90後的生活方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起承轉傻)。這是由“????”(起承轉合)和新造詞“??”(沙雕)結合起來組成的另一個新造詞。所謂的“沙雕”一般是指某一對象“缺乏邏輯、糟糕、水準低下”,其中包含著對所指對象的嘲弄的意味。網絡上最多使用“沙雕”一詞的領域是網絡漫畫,其中一種漫畫也被稱為“沙雕漫畫”。“沙雕漫畫”的特點是,看似漫不經心的畫法、打破常規的故事結構和內容。因此,“起承轉傻”的意思就是:故事開始——展開——**或反轉,最終出現爛尾式結局。41
韓語中的“沙雕”一詞最初出現於dcinside網站的網絡漫畫連載專區。當時,一位名為“無樂公高”的畫手在此連載了一部名為《???》(《鄭載煌》)的漫畫。後來,漫畫家英威將沙雕漫畫發揚光大,而英威本人也被稱為“網絡漫畫沙雕本尊”。其實沙雕漫畫最初的意思是,“雖然看起來很傻,但是很有趣”,但隨著網絡上沙雕漫畫的增多,這個詞的否定意味慢慢變強。漸漸地,“沙雕”一詞的使用已經遠不限於上傳到網絡上的各種個人作品,對於那些低水準的新聞報道、評論等,網民們也經常使用該詞。
有觀點認為,“沙雕”一詞之所以能流行,是因為人們內心想要擺脫完美無缺的沉悶生活的欲望,還有,將自己定義為失敗者的人在不斷增加。受經濟蕭條大環境的影響,失意的年輕人往往自嘲是“沙雕”。也有分析認為,這是對整齊劃一的規範式教育製度的反叛,同時也是對自己獨特審美的消極表達。還有人總結,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以前,人們喜歡分享成功人物的勵誌故事,那麽2000年以後,反映年輕人失敗意識的“沙雕”文化正在引起廣泛共鳴。
但不管原因是什麽,重要的是,一度僅在網絡漫畫社區流行的“沙雕”文化正在迅速融入主流文化。
樸俊亨,通過《拔草男》重獲事業第二春
有這樣一位藝人,他已年滿50歲,時不時在YouTube上開一個“胡言亂語大會”。他便是1999年通過男團God出道的樸俊亨。通過JTBC電視台的演播室LuluLala製作的綜藝節目《拔草男》(Wassup Man),50歲的樸俊亨迎來了演藝事業的第二春。《拔草男》在2018年5月30日開通了YouTube頻道,4個月時間就吸引了超過130萬名的訂閱者,是現有電視台單一頻道中觀眾增長最快的一個,它在YouTube上每集的平均點擊率高達180萬次。
《拔草男》的主要目標觀眾是包括90後在內的千禧一代,節目中大膽插入了很多B-cut畫麵(1),這在以往的節目製作中是不可能出現的。節目中還大量曝光了很多鏡頭背後的故事,風格非常獨特。除樸俊亨之外,大部分演員都是20多歲,節目的字幕和編輯都選用了90後熟悉的詞語,比如,“TMI”(Too Much Information)、“JMT”(好吃到沒朋友)、“媽卡”(父母的信用卡)、“黑牛”(軟柿子)、“超級insider”(擅長社交的人)等,而樸俊亨每每聽不懂這些詞,非常好笑。當然,除了這些新造詞,樸俊亨還有很多其他韓語單詞也聽不懂。
《拔草男》掀起的收視熱潮中,比起頻道的人氣,還有一點更值得注意,那就是觀眾對於節目傳遞出的B級感性(2),以及節目不加掩飾的真實所表現出的態度變化。實際上,20年前的樸俊亨也一樣特立獨行,滿口金句,但是對於20年前的觀眾來說,這種風格並不討喜,所以節目視頻被大幅剪輯。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年輕觀眾對他的“沙雕”B級感性非常著迷。
JTBC演播室LuluLala的樸政宰(音)組長在“千禧一代喜愛的內容類型與流通戰略”的演講中說:“《拔草男》的亮點在於顛覆了常規的演播法則,出演者說起話來無拘無束,節目組後期不會對此進行過多的剪輯。”另外,“在以往的節目中不可能對某個飯店的食物進行評價,或者動輒植入廣告,但這個節目中沒有了這些顧忌,觀眾反而很容易接受”。42如此,隨著受眾的更新換代,觀眾感興趣的點也在發生變化。昨天行不通的東西,今天卻可能行得通;昨天引發人們好感的東西,今天卻可能讓人反感。
《拔草男》之所以能夠成功,並不是單純地因為節目輸出頻道從電視轉到了YouTube,而是電視台通過觀眾們喜愛的渠道,為之提供了受歡迎的內容而已。樸俊亨最近出演的化妝品廣告也仿照了《拔草男》的內容和形式,也可以證明這一點。另外,樸政宰組長還強調了“O**U”(One Source Multi Use,意為一個來源,多個用途)和跨媒體創作,並表示“在製作電視劇等節目時,不能隻狹隘地考慮電視播出用途,還要兼顧在線播放、YouTube等多種平台特性,對內容、形式等進行適當的調整”。
節目組俘獲90後觀眾的最後一個絕招是傾聽觀眾心聲。《拔草男》的主題就是前往YouTube觀眾通過留言推薦的目的地。總體來說,《拔草男》是邊與觀眾溝通邊製作節目的,觀眾的意見得以真正地被反映到了節目製作的全過程。假如觀眾認為節目當中植入廣告太多,節目組便會策劃去廣告植入較少的濟州島旅行;假如觀眾認為近期的節目去咖啡廳太頻繁,節目組甚至會把已在咖啡廳拍好的視頻整集刪除。通過快速、積極地聽取觀眾意見,《拔草男》贏得了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
90後必備技能:玩梗
大家聽說過“??”或“???”(梗)這個詞吧?韓語中的這個詞來自外來詞“ad lib”,意思是隨機應變,是一個網絡隱語。它原本是意為“自由、即興”的拉丁語“ad libitum”的縮略型,最早出現於dcinside社區,意思是即興發言,帶有貶義色彩。
“梗”的意思現在已經擴展為“對特定情況或行動做出的發言”,被當作一個詞綴使用,也可以用來指某一對象說的空話、失言、粗話的意思。該詞的實際含義不斷擴大,現在已經成為很多90後的日常用語高頻詞。後來還出現了“???”(玩梗力)這樣的新造詞,意思是一個人“說梗、玩梗的能力”。它也可以看作一種搞笑能力,但是以前的搞笑能力隻是單純地讓人發笑的能力,而今天的“玩梗力”指的是在適當的時機說出短而精的金句,瞬間讓人捧腹大笑。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樹維基(3)”。20世紀,《大英百科全書》幾乎成為百科詞典的代名詞。但進入21世紀以後,基於互聯網的開放型百科全書“維基百科”將其取而代之。維基百科顯示了集體智慧的強大,並且通過互聯網相互合作的知識生產方式,終於超越了曆史悠久的百科全書。
但是,在90後中,韓國版的維基百科好像沒有什麽人氣。原因很簡單,維基百科使用起來不夠有趣。90後需要的並非單純的信息,而維基百科僅限於忠實地傳達基本信息,禁止闡述個人看法。這時,另一種“維基百科”出現了,它允許任何人編輯和上傳個人見解,這就是韓國的“樹維基”。
2007年3月1日,樹維基剛誕生時的名字是“????”(Enhawiki)。Enhawiki最初是日本動畫片《機動戰士高達》粉絲社區網站Angelhalo旗下的維基詞典,是日本動畫等亞文化群領域的信息網站,後來逐漸擴展為涉及科學、學術、時事等多個領域的百科詞典。10年後的2017年,樹維基在韓國人氣網站排名中位居第11位,遠遠超過了排在第33位的韓國版維基百科。因此,最近如果在穀歌、Naver等反映用戶喜好度的門戶網站搜索窗口搜索特定關鍵詞,樹維基的位置往往比維基百科更靠前。
樹維基以混合了玩笑口吻的特有的敘述方式,一舉拿下了那些不喜歡毫無溫度的文字的讀者群,隨著不同身份、領域的熱心網友持續寫文、更新詞條,網站規模快速增長。2012年,樹維基更名為“???? ??”(rigvedawiki)後,日益成長為綜合性信息網站,其內容已經擴展到文學、國際、曆史、政治、時事、教育等傳統百科全書覆蓋的條目領域。43
樹維基將自身定義為存儲禦宅族相關信息和冷知識(瑣碎、無用的知識)的空間。如其所說,在有些人看來,這是一個“無用的空間”。而且除了亞文化相關信息以外,其他大部分是不可信的內容。上傳內容的相關規定也比較鬆散,因此無法避免信息的主觀偏向性。90後卻非常喜歡這個“無用的空間”。對他們來說,這個空間既是信息的庫房,又是能提供樂趣的娛樂空間。
還有一種可以讓普通人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玩梗能力,並借此分享快樂的新型的玩梗空間,這就是臉書上的“題目學院”(Title Yourself)。在點讚數高達70萬次(以2018年的數據為基準)的該網頁上,臉書會員可以通過回帖的形式給圖片取標題,造梗能力最強的回帖會被分享給所有人。會員還可以用這個tag(提到)朋友,同時加上想跟朋友說的話。
“題目學院”的超高人氣也影響到了其他網絡媒體。比如,《大學明天》雜誌新設了“大學明天題目王”欄目,在《大學明天》的臉書上,網友可以給“題目創意”中的帖子發表回帖,最有創意的三個回複會被雜誌刊登,回複人將得到贈送的禮品。欄目作者表示,《大學明天》的編輯們也經常在“題目學院”參與回帖,雜誌記者有時也會為找不到合適的題目而苦惱,很多時候由於想不出理想的題目,報道寫完後卻遲遲無法提交。
現實世界中的“沙雕文化”
始於網絡漫畫和在線社區的“沙雕文化”正向線下世界蔓延。最先受到影響的是90後的主要活動場所——大學。我們留意到,學校公告欄上的社團新生募集海報中,有很多是戲仿網上有名的圖片。
“記得幾年前就開始流行這種‘沙雕’海報了。現在這種海報太多了,一般的惡搞已經很難引起別人的注意了。今年的社團招募也都是這種風格。”
西江大學四年級的金某如是說。這種“沙雕文化”不僅出現在社團宣傳海報上,在各種學科作業中也廣泛存在著。金某的意思並非持反對態度,隻是認為這一現象蔓延太廣,一些低劣的刻意模仿已經無法吸引眼球。等這些大學生畢業,並逐漸融入社會後,他們還會將“沙雕文化”傳播到職場中去。
2014年下半年,一家企劃公司的招聘公告一度成為當時的熱點話題。題為“沙雕招聘公告”的這則公告由企劃運營組長(而非人事負責人)上傳至網絡,並被登載在多個社區網站和博客上。自然,不少人對此表示異議,認為如此公告很難招來真正優秀的人才,但很多大學畢業生評價說,這種率真的姿態增加了他們對企業的好感和入職的意向。
該招聘公告不僅使用了“????”(新入部下)這種另類叫法,在優先考慮的條件中還寫入了“喜歡吃炸豬排、米腸者,最好還喜歡吃咖喱”等怪異要求。業務方麵,除了市場營銷谘詢、廣告谘詢、顧客管理、營業管理等一般業務,還設有丹田呼吸、R&B靈魂等項目。應聘方法是通過招聘網站在線提交入職申請,需要有心電感應(僅限於可能者)。雖然該公司規模不大,知名度也不高,但通過這種活潑有趣的招聘公告仍然吸引了大量求職者。
馬斯洛——自我實現是人的基本需要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提出了有名的人類需求層次五大階段理論(見圖1-1)。這一理論認為,人類的欲望是天生的。根據其強弱和重要性,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分為五種層次,同時指出——人必須先滿足低層次需求,才可能產生高層次需求。
在五個層次中,前麵兩個階段屬於身體領域。第一階段是生理需求,即吃、睡、種族延續等最低層次的需求;第二階段是對安全的需求,即保護自己不受寒冷、疾病、危險等威脅的需求。另外,為了將來進行儲蓄也可以說是安全需求的一種表現。
圖1-1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五大階段
從第三到第五層次屬於心理因素領域。第三階段是對愛和歸屬的需求,人通過組建家庭或結交朋友,達到歸屬於某個團體的目的,並在此過程中施與愛和接受愛。第四層次是自我尊重的需求,是作為團體的成員享受名譽或權力的欲望。第五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求,是努力發揮個人才能和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成為的人物。挖掘自身潛力和盡自己最大努力,兩者都是自我實現欲求的直接表現。
50多年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現代行為科學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韓國國內大學的教育也沒有跳出這一理論的框架,在基礎課、經營學、心理學、教育學的組織行動或人事管理科目中,都會或多或少地涉及這一理論。
但是大多數人不知道,馬斯洛在晚年修正了自己的需求層次理論。最高層次的需求已經不是他早年所說的那種自我實現的需要,而是自我超越的需要,即人具有為比自我更大的目標而獻身的需要和自我犧牲的精神。他還指出,之前談到的自我實現實際上是人最基本的需求。
通過遊戲進行自我實現的90後
對於90後來說,馬斯洛理論中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已得到保障,衣食無憂的他們將自我實現的快樂視作最基本的需求。
韓國某知名肉店貼出過這樣一則廣告——“產業革命以後糧食產量暴增,人類最大的苦惱變成了‘今天吃什麽?’相信我,最好的答案就是——肉!”看看現代的上班族吧,他們最大的苦惱就是——“今天中午吃什麽?”沒錯,苦惱的重點並不是“吃這個能吃飽嗎?”因為我們再也不用擔心吃不飽肚子的問題了,要考慮的隻是吃什麽高興。而且這種傾向在越年輕的人身上體現得越明顯。
最近流行的“吃播”和“美食尋訪”節目也是出於同樣的背景。所謂的“吃播”是“吃飯直播”的縮略語。演員河正宇在電影《黃海》中津津有味地大吃紫菜的場景給很多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來的一些電視節目中演員品嚐各種美味食物的鏡頭也受到歡迎,吃播就這樣流行起來了。現在不僅有吃播,還流行各種美食圖片,英語中還出現了“Food Porn(4)”這樣的詞,用來指令人垂涎的食物和刺激食欲的照片。
需要明白的是,年輕人喜歡看美食探訪和吃播的行為本身與自我實現需求相一致。老一代尤其不能理解年輕人看著別人在鏡頭前吃飯,自己也感到滿足的事情。但在90後看來,“吃”這種行為已經超越了單純填飽肚子的目的,而是成了一種遊戲,所以看到這樣的行為本身也會感到滿足。
90後的意識在某種程度上紮根於為滿足自我實現而選擇的“遊戲精神”。對他們來說,比起理念的世界,遊戲的世界更重要。當然,他們也和上一代一樣,生活在適者生存競爭激烈的世界裏,這一事實沒有改變。但是,他們與上一代有著不同的需求,追求遊戲精神,這些都使他們的世界變得不同。他們認為自己比任何一代人都更加自律,也更加自主。
(1) 指非精修的鏡頭。
(2) 指有別於正統審美風格的感性類型,和前文提到的“沙雕文化”擁有共同的受眾。
(3) 樹維基(Namu Wiki,又稱為木維基)是韓國本土的一家維基百科,目前是韓國所有維基係統中編輯量最高的網絡百科全書。
(4) 即Food(食物)+Porn(色情片)=Food Porn(美食色情片),形容商家把美食盡力往誘人的方向拍,力圖達到觀眾光看食物都能產生饑餓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