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得菜根百事可為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那是1949年4月的一天中午,在中共中央進駐北京的第一站香山雙清別墅內,毛澤東準備會見張瀾先生,他吩咐李銀橋說:“我們要尊重老先生,你幫我找件好些的衣服換換。”李銀橋在毛澤東僅有的“家底”裏翻了又翻,竟挑不出一件不破或者沒有補丁的衣服。他苦笑道:“主席,咱們真是窮秀才進京趕考,一件好衣服都沒有。”毛澤東卻說:“紈絝子弟考不出好成績,安貧者事能成,我相信嚼得菜根,百事可為,我們會考出好成績!”

古人曰:“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中華民族成為偉大的民族,奧秘之一就是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這是中華民族的傳家寶。

抗戰時期,陳嘉庚從同蔣介石和毛澤東的飯局中,選擇了共產黨:蔣介石招待的是800元一頓的大餐,而毛澤東請吃的是自己種的小菜。朱德同誌在井岡山,與紅軍戰士同甘共苦,一起挑糧,留下了“朱德的扁擔”的佳話。

星移鬥轉,滄海桑田。今天,我們的生活條件與過去相比,有了天壤之別,但厲行節約的革命精神不能丟。特別是我們正處於改革攻堅的關鍵階段,麵臨的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對黨員幹部來說,奢靡享樂之害,常在於消磨改革鬥誌、消解改革共識,助長因循苟且、庸懶散混等壞風氣。這正是改革向前進必須鏟除的障礙。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有的“節約”別人不“節約”自己,“節約”下麵不“節約”上麵,為基層“雪中送炭”少,為機關“錦上添花”多。古人雲:“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鄧小平同誌也說過:“搞特權,就是封建主義殘餘影響尚未肅清的表現。”曆來是從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難就難在一旦貪汙浪費成習,改起來至為痛苦。痛苦也得改,隻有這種官員“痛苦”,才能換來民眾的幸福。

艱苦奮鬥,事業必成;貪圖享受,自毀前程。這樣的鬧劇,令人擔憂;這樣的悲劇,讓人心痛。而翻開我們黨的曆史畫卷,關於厲行節約的例證比比皆是。淮海大戰中,國民黨大將黃維被俘後死不認輸,當他親眼目睹了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這些布衣將軍後,才幡然醒悟:“在下不光敗在戰場上,更敗在作風和精神上。”方誌敏曾經手的款項有數百萬元之多,而自己卻沒有一點積蓄,他將“矜持不苟,舍己為公”奉為準則,以至於在被捕時敵人也沒從他身上搜出錢。同他們這種作風相比,某些工作上不求作為、生活上貪圖享樂的同誌是不是應該感到有愧?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封建時期的官吏白居易尚有這樣的境界,共產黨的幹部更應該提高對自己的要求,看好自己的手和嘴。因為,節約的習慣、儉樸的生活,看起來是個人小事,實際上遠遠超出了個人範圍,關乎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