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逢年過節,老人生日,即舉行家庭聚會,晚輩給老人紅包,跪拜,第三代孩子要寫詞讀詩,表演節目。這樣的家庭生活氛圍,有著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當然亦為教授提供了一方精神的沃土,孝親之樹自幼紮根。

而今打開家庭文化箱,母親用心收集的文稿信件,仿佛都在述說著曆曆往事,家庭的變遷,母親育子的艱辛。兒子與母親相依相攜走過的幾十年,都記錄成了文字,每一份文字,都是一份生命的積澱,在這時時的心靈溫暖中,教授的生命之源化作了汩汩的智慧之泉。“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在這樣的家道下,教授勤學努力,自幼所得第一亦不知幾多矣。到了海外,更是以“七不”戒定自己,清淨求學,《大學》雲:“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德者,得也”。海外十幾年,也都在給中國人爭光:美國獻血,使中國青年的愛心之血流在美國同胞的血液裏;在美國與中國留學生八次座談分享孝道,使同學感念親恩;留美學習期間達到資深教授的水平;被嚴格的知名教授譽為幾十年來最優秀的學生;七年碩博學業四年完成,成為所在學院第一人;第一個月工資捐助給美國大學作基金;在澳洲成為學術論文最多、破格提升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凡此種種,皆是一個“孝”字了得,所謂“無念爾祖,聿修厥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教授照了祖先、慈母、恩師、親人、朋友、乃至中國人的汗青。

鮮花掌聲讚歎來了,我們第一個想起誰?是男、女朋友?還是父母?即將教授畢業,二十六歲就要走向美國大學講堂的赤子,第一個想到是含辛茹苦幾十年,眷眷念著兒子的遠方慈母,真是此母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