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生前僅發表過少數中短篇作品,他不認為寫作是一種天賦,反而認為他仿佛不得不寫的寫作需求是一種詛咒,也厭惡自己對通過寫作獲得掌聲的渴望,對自己的作品又常懷否定與疑慮。如今卡夫卡之名得以廣為流傳,甚至躍升為一代文學宗師,全賴半生知交馬克斯·布洛德。

一九〇二年,共同就讀於卡爾·費迪南特大學的卡夫卡與布洛德因一場演講結識,此後在文學和人生的道路上成為相伴終生的摯友。卡夫卡時常造訪布洛德父母家,更在那兒認識了日後的女友與第一任未婚妻菲莉絲·包爾。菲莉絲是布洛德的遠房姻親,與卡夫卡兩度訂婚皆未成婚。

不同於卡夫卡,布洛德於二十四歲時便出版首部小說《奈比吉城堡》,在柏林文學圈廣受推崇,被譽為表現主義的傑作,使他在當時的德語文壇成為知名人物。一九四八年更榮獲為表揚希伯來文學傑出作品而設的表列克文學獎,生前共出版有二十餘部著作。

布洛德不隻追求個人的文學成就,也無私地提攜同輩與後進,一再鼓勵有自我厭惡傾向的卡夫卡。在布洛德的推波助瀾之下,卡夫卡零星發表了一些作品,卻終究未曾以專職作家為業,甚至在病逝前去信交代布洛德銷毀所有出自他手筆的產物,信中他說:“親愛的馬克斯,我最後的請求是:所有我留下的文字,包括日記、手稿、書信(我寫的和別人寫給我的)及隨手做的筆記等,一律焚毀,不予發表。”然而,布洛德並未履行卡夫卡的遺願,轉而將他的遺作加以整理,於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先後出版如今得以傳世的長篇小說《審判》《城堡》與《美國》,並為他的摯友作傳,於一九三七年出版《卡夫卡傳》。

卡夫卡於一九二四年病逝。一九三九年,布洛德自受到納粹德國入侵的布拉格逃至巴勒斯坦,隨身將卡夫卡手稿攜出。更於一九五六年將這批手稿送至瑞士,存放於銀行保險箱中以策安全。除了《審判》的手稿收藏在位於德國馬爾巴赫的現代文學博物館之外,一九六一年,在英國學者的奔走之下,卡夫卡手稿被運往牛津大學巴德理圖書館,收藏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