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性通過偶然性開辟道路時,要經曆由可能向現實轉化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可能和現實這對範疇既包含著曆史發展,又孕育著未來發展。曆史、現實、未來的轉化過程通過可能性和現實性這對範疇展現出來。這就需要研究可能和現實這對範疇。
一、可能和現實及其關係
現實是標誌一切實際存在著的事物的範疇。現實這一範疇體現出聯係和發展的統一性。就與聯係的關係而言,現實並不是簡單地說明現在存在著的個別事實和現象,而是指相互聯係著的客觀實在的事物的綜合;就與發展的關係而言,現實又體現著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的不可逆的過程性。今天的現實,在過去曾經是不現實,到將來又會變成不現實。目前的現實之所以變成現實,由於它是過去的“現實”發展的結果;目前的現實之所以變成不現實,是由於它包含著使自己轉化為將來的“現實”的原因。隻有把現實置入到普遍聯係和永恒發展的鏈條中,才能把握現實範疇的內涵。
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預示事物發展前途的種種趨勢,是潛在著的尚未實現的東西。某種事物在其還未成為現實以前,隻是一種可能性。可能不一定會變為現實。在事物發展前途中存在著種種不同的趨勢,即種種不同的可能,在一定條件下,隻有其中的一種可能會轉變為現實;當這種可能轉變為現實後,在一定時期內,其他可能就難以轉變為現實。
可能和現實與必然和偶然這兩對矛盾,是緊密相連的。現實之所以成為現實又轉化為不現實,是由於它內部的必然性所決定的。一事物當它尚未出現時,還不是現實,但是,隻要它合乎發展的必然性,就遲早會變成現實。反之,一個現存的事物,隻要它喪失繼續存在的必然性,就遲早會變為不現實。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在一定曆史時期內都是不現實的,由於合乎社會發展的必然性,一個個成為現實。同樣,這一個個現實的社會,當它們在社會發展中喪失了必然性的時候,又一個個變為不現實。
現實性是和必然性相聯係的。同時,由於必然性總要通過偶然性來表現,因此,任何必然性在變為現實的道路上,都無法完全避免偶然性的影響,它可能比較順利地較早地變為現實,也可能遇到較大的困難和曲折,較遲地變為現實;它可能具有這樣的特點和細節,也可能具有那樣的特點和細節。換言之,可能性與偶然性有一定的聯係。但是,產生某些事物和過程的可能性,主要是由必然性所決定的,不與一定的必然性相聯係的事物和過程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估計可能時,必須同時考慮製約著它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
可能不僅與現實性相區別,而且由於可能本身具有多樣性,因此,有必要對可能進行具體的分析。
首先,可能與不可能相區別。不可能是指違背必然性,沒有任何根據,因而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不能實現的東西。凡真正屬於可能的事物,一定能在現實中找到它可能出現的根據和條件,否則,就是不可能的。例如,石頭變成小雞,製造永動機等都是不可能的,因為在現實中找不到能引起這類變化的根據和條件。在實踐活動中,我們隻能辦那些可能辦到的事情,而不能不顧現實的根據和條件去辦那些不可能辦到的事。
其次,可能本身又有現實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的區別。現實的可能是在現實中有充分根據,在目前條件下可以實現的可能;抽象的可能則在現實中缺乏充分根據,在目前條件下是無法實現的可能。與不可能不同,抽象的可能也是一種可能。不可能是在現實中找不到根據的東西,抽象的可能卻在現實中有著某種根據,隻不過根據不充分罷了。製造永動機是不可能的,不僅現在不可能,而且將來也不可能,因為這是違背能量守恒定律或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在現實中找不到根據。月中取寶在曆史上本是一種抽象的可能,但是,在宇宙飛行、航天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它就變為現實的可能了。由此可見,抽象的可能是可以轉化為現實的可能的。同樣,現實的可能也可以轉化為抽象的可能。這二者是互相區別又互相聯係的。
最後,現實的可能也是複雜的。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存在著兩種相反、甚至是多種現實可能性。任何事物內部都包含著矛盾,矛盾雙方的既同一又鬥爭推動著事物的變化發展。矛盾雙方或多方的鬥爭使事物的發展具有兩種相反、甚至是多種可能。在新舊事物的鬥爭中,既有新事物戰勝舊事物的可能,也有舊事物暫時戰勝新事物的可能,這兩種可能都是現實的,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隻是指發展過程的總趨勢。在兩種相反的可能、甚至是多種可能存在的情況下,我們的任務就是因勢利導,爭取好的可能,排除壞的可能。
可能性和現實性各自指向事物聯係和發展的不同方麵,就這一點而言,可能和現實是對立的,可能不等於現實,現實已不再是可能。現實作為現在的客觀存在,作為各種聯係的綜合,它著眼於現在,標誌事物的當前的狀況;可能作為事物的潛在趨勢,著眼於未來,標誌事物未來發展的方向。因此,可能和現實具有質的區別,不能把它們等同起來。“馬克思主義的政策是以現實的東西而不是以可能的東西為依據。”[12]從現實出發,實事求是,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發點。隻有了解事物的現實,才能進一步把握事物的未來。沒有對現實的深刻理解,要真正揭示事物未來發展的趨向是不可能的。
可能性和現實性又是統一的。可能是潛在的還沒有展開的現實,現實是充分展開並已經實現了的可能。現實之所以能成為現實,它首先是可能的,是已經先在地有發展為現實的某種因素、根據,否則,就不會成為現實。任何一事物都是現實和可能的統一,它既是目前的客觀實在,又包含著未來發展的趨向,即可能。從可能和現實的這種內在的聯係中,我們就看到了二者的相互轉化。
二、可能向現實的轉化及其條件
發展始終是一個現實和可能相互轉化的過程,它總是在現實中不斷產生出可能,可能又不斷轉變為現實的過程。任何一個新生事物在它產生以前,總是孕育在現實事物中的一種發展趨勢,是一種潛在的處於萌芽狀態的現實;當通過事物的矛盾發展,新的方麵戰勝舊的方麵,新事物則由可能轉化為現實。新的現實仍然存在著新的矛盾,孕育和包含著新的可能,可能在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上又轉化為現實。事物就是這樣在可能和現實相互轉化中不斷發展的。
在可能向現實的轉化過程中,自然界和社會表現為兩種不同的形式。在自然界中,物理、化學、生物由可能到現實的轉化是在一種無意識的過程中自發地實現的。在社會領域中,可能向現實轉化的過程,是同人的活動結合在一起的,展現為客觀規律性與人的目的性的統一。在社會領域中,可能向現實的轉化既是自然曆史的過程,也是人類自覺活動的過程。要使這一過程既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也符合人類發展的要求,就要關注可能向現實轉化的條件,包括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特別是在可能向現實轉化的客觀條件已經具備時,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尤其重要。毛澤東在談到戰爭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時強調指出:“戰爭是力量的競賽,但力量在戰爭過程中變化其原來的形態”,“客觀因素具備著這種變化的可能性,但實現這種可能性,就需要正確的方針和主觀的努力。”[13]
首先,在客觀上,要從根據和條件的角度對可能向現實的轉化進行分析。可能向現實的轉化源於現實中的根據,必須有充分的根據才能具備轉化的現實性;在現實中有一定根據,但根據還沒有充分展開,還沒有達到解決矛盾的程度,轉化就不具備現實性。根據和條件是判定可能能否向現實轉化的依據,為了使對根據和條件的分析具有科學性,需要對可能的量進行分析。或然率就是對可能在量上的科學測定和說明,或然率是所要測定的偶然事件的數目與可能發生的事件總數之間的比率。如n是可能發生的事件的總數,而m是我們所要測定的偶然事件的數目,或然率就等於m/n。n和m的比值在零和一之間,凡或然率等於零,就是沒有可能性,即不可能;凡或然率等於一,就是百分之百的可能。或然率是對條件和事件之間客觀存在的聯係的說明,並已得到廣泛的應用,這對於現實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在主觀上,要對可能向現實的轉化進行目的、手段、結果與反饋活動過程的分析。在社會領域,可能向現實的轉化是通過人的活動來實現的,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人們自覺地把可能轉化為現實作為目的,並通過一係列的手段和活動,使目的轉化為現實。自然界中自發進行的可能和現實的關係,在社會領域轉化為目的和結果的活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使可能向現實的轉化具有科學性,除了需要分析客觀根據和條件外,還必須及時對信息進行反饋調節,不斷依據反饋的情況調整目的、手段和結果之間的關係,從而增強社會活動的自覺性和有效調控性。隻有在這樣一種有效的自我控製的社會活動過程中,才能順利地實現可能向現實的轉化。因此,分析可能向現實轉化的條件,必須對轉化的社會機製進行分析,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活動係統。
最後,必須對可能向現實轉化進行綜合分析。可能向現實轉化是一個綜合的過程,不僅包括現實的可能,而且還包括長遠的目標。如果把長遠的目標看成是烏托邦式的不可能,從而動搖了對最高綱領的信念,不為實現遠大的目標做積極的準備和應有的努力,這是錯誤的。反過來,把長遠的目標當做現實的可能,這就離開了客觀根據和條件,脫離群眾的思想和要求,這種脫離現實的理想主義同樣也是錯誤的。同時,既要看到可能向現實轉化的客觀依據,又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因素。客觀根據已經充分展開,即在現實可能的基礎上,還要通過主觀努力,創造有利條件,克服不利條件,從最壞處著想,向最好處努力,在爭取實現好的可能的同時,防止壞的可能轉化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