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不僅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而且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任何事物既有為我們感覺所能直接感受的、表現於外的一麵,又有深藏於內的、統製著外在變化的內在的一麵。要進一步認識事物,就要從現象進到本質,從一級本質進到二級本質,再深入到更深刻的本質中。
一、現象和本質及其辯證關係
現象和本質是揭示事物內在聯係和外在表現的範疇。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構成一事物的必要要素的內在聯係。事物的本質是以自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為基礎的,是事物具體表現的內在根據。和本質不同,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係和表麵特征,是事物本質的外部表現。
現象和本質是相互區別的,這種區別表現在三個方麵:
第一,現象是個別的、片麵的和表麵的東西,是事物本質多方麵的具體表現;本質則是同類現象中一般的共同的東西。就人而言,每個人在外表特征、思想品質、性格氣質、待人處事等方麵表現出來的現象,可以說是多樣的,但所有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本質,即都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就事物的總體看,現象比本質豐富、生動,本質比現象普遍、深刻。
第二,現象是多變的和易逝的,有較大的流動性;本質則是相對穩定的。事物的本質在該事物的根本矛盾得到解決之前是穩定不變的,但是,在事物本質不變的情況下,表現出來的現象卻經常變化,不斷地改變著形態。剝削是曆史上一切剝削階級的本質,在消滅剝削階級以前這一點是不會改變的,但剝削的形式、手段,剝削的具體表現卻是變動不居的。列寧曾用湍急的河流來比喻現象和本質的關係,指出“非本質的東西,外觀的東西,表麵的東西常常消失,不象‘本質’那樣‘紮實’,那樣‘穩固’。比如:河水的流動就是泡沫在上麵,深流在下麵”[18]。
第三,現象是表麵的、外露的,可以直接為人的感官所感知;本質則深藏於事物內部,看不見、摸不著,隻有靠人的理性思維才能把握。
現象和本質又是相互依賴的。本質是現象的根據,本質決定現象,並且總是通過一定的現象表現自己的存在;現象從特定的方麵表現事物的本質,其存在和變化,歸根到底依賴於本質。正如列寧所說:“本質在顯現;現象是本質的。”[19]不表現為現象的本質,或者不表現本質的現象,都是不存在的。
以光為例。光現象無窮無盡,數不勝數,“五光十色”遠不足以形容它的豐富多彩。除了可見光以外,還有紅外光、紫外光、激光,有反射、折射、幹涉、衍射、紅移、紫移等,人類早已接觸到光現象,但並未理解光的本質,直到現代科學才認識到光的本質是電磁輻射,認識到光運動包含著微粒性和波動性的矛盾,從而揭示了光運動的規律。由於現象和本質的對立,我們看見光不能立刻理解光;由於現象和本質的統一,我們在對大量的光現象加以分析以後,終於把握了光本質,從而科學地說明了各種光現象,說明了一切光現象都是電磁輻射這一本質的不同表現。
現象可分為真象和假象。假象是一種與本質對立最為明顯、最為突出的現象,但它也是為本質所決定的,是事物本質的表現。列寧指出:“外觀的東西是本質的一個規定,本質的一個方麵,本質的一個環節。”[20]這就是說,假象(外觀的東西)同本質也是同一的。假象同樣也是一種現象,是由實際存在的具體條件造成的,是本質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假象不同於標示主觀範疇的錯覺。
就人類認識而言,假象往往包含著未曾被注意和理解的本質方麵。因此,當識破“假象”而發現“真象”時,往往意味著對本質的豐富性和深刻性有了新的發現。
從人的認識過程看,認識是由個別進到特殊再進到一般。相對於個別而言,特殊就是隱藏於個別現象之後的本質,認識由個別進到特殊就是從現象進到了本質;從特殊進一步上升到普遍,就是從一級本質進到二級本質。列寧指出:“人的思想由現象到本質,由所謂初級本質到二級的本質,不斷深化,以至無窮。”[21]
在哲學史上,康德片麵誇大了現象和本質的對立,認為現象和本質之間存在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人們隻能認識現象,不能透過現象把握本質,從而把本質看成是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否認了取得科學知識的可能。黑格爾批判了康德割裂現象和本質的錯誤,闡述了現象和本質的對立統一關係,但他又把現象和本質說成是思維的產物,把人們對本質的認識歸結為關於神秘的絕對觀念的知識。正如列寧所說:“康德貶低知識,是為了給信仰開辟地盤;黑格爾推崇知識,硬說知識是關於上帝的知識。”[22]
二、透過現象把握本質
一切科學認識的任務都在於透過現象把握本質。“我們看事情必須要看它的實質,而把它的現象隻看作入門的向導,一進了門就要抓住它的實質,這才是可靠的科學的分析方法。”[23]
現象和本質的對立統一關係,是一切科學認識的基礎。現象和本質的差別和對立決定了科學研究的必要性,“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餘的了”[24];現象和本質的統一性又決定了科學研究、科學認識的可能性。
透過現象把握本質的科學方法,包括三個基本方麵:
首先,掌握大量的現象,這是認識的唯物主義基礎。任何現象都隻是從某個特定的方麵表現事物的本質,都具有不穩定的偶然性質。為了認識本質,就要深入實踐,調查研究,占有大量的豐富的材料。透過現象把握本質要求以占有大量的現象和現象各方麵的關係為出發點。隻有經過盡可能全麵的觀察,並對大量現象進行分析和研究,才能正確地把握事物的本質。
其次,對大量的現象進行分析和研究。現象隻是進入本質的入口,現象並不會直接揭示本質。馬克思指出:“日常經驗隻能抓住事物誘人的外觀,如果根據這種經驗來判斷,科學的真理就總會是奇談怪論了。”[25]例如從現象上看,太陽東起西落,似乎是太陽繞著地球旋轉,可實際上,是地球繞太陽旋轉,地球又繞著地軸自轉,這才是本質問題。哥白尼對天體運行現象做了精密觀察並作了科學分析,把握了事情的本質,發現了地球繞太陽旋轉的秘密,認識到太陽東起西落的現象是地球由西往東的自轉所造成的。要從大量的日常經驗上升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就要精於理論思維。“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係。”[26]隻有在深入的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做到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裏,認識才能從現象進到本質。
最後,樹立認識不斷發展的觀念,從現象到本質、從一級本質到二級本質,不斷地深化對事物的認識。例如,化學過程本質上是具有不同特性的元素(原子)之間的化合和分解。門捷列夫對大量化學現象進行整理和分析,得出了原子量的變化引起元素特性周期性變化的科學結論,使人們對化學運動的認識進入到深一級的本質;當人們了解原子結構以後,才知道元素的化學特性主要是由核外電子數(原子序數)所決定的,於是,人們對化學運動的認識進入到更深一級的本質;為了說明原子結構的變化為什麽會引起元素化學性質的變化,揭示原子結合為分子的機製,人們又把量子力學引用到對化學現象的研究,使人們在尋求新的化合物時,可以不采用原先那種大量實驗、不斷篩選的,帶有一定盲目性的形式,而采用經過精心設計、事先可以預測出實驗結果的、具有高度自覺性的形式,這將使人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更加深入。
從現象到本質、從不甚深刻的本質到更深刻本質的認識,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才能達到。一方麵,事物的現象往往是錯綜複雜的,而在作為本質表現的大量現象中往往又有許多假象,把事物的本質掩蓋起來;另一方麵,事物的本質有一個逐步展開的過程,與此相聯係,人們對本質的認識也必然要經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因此,在逐步深入把握事物本質的過程中,我們既要有科學的方法,又要有頑強的毅力。這就是從唯物辯證法關於現象和本質的原理中得出的結論。
[1] 《列寧全集》,第55卷,7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32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36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32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同上書,328頁。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24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21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8] 斯賓諾莎:《倫理學》,29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9] 霍爾巴赫:《自然的體係》上卷,50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32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45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 《列寧全集》,第47卷,49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3] 《毛澤東選集》,第2卷,48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 《列寧全集》,第55卷,7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5] 《毛澤東選集》,第3卷,869~87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 《列寧選集》,第2卷,41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 《列寧選集》,第4卷,21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 《列寧全集》,第55卷,10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9] 同上書,213頁。
[20] 《列寧全集》,第55卷,11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1] 同上書,213頁。
[22] 同上書,142~143頁。
[23] 《毛澤東選集》,第1卷,9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92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7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6] 同上書,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