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特加的流行極大地促進了鬥毆運動的發展。一方麵,高度數酒精會刺激人的大腦,使人更容易喪失理性,更富有攻擊性,更傾向於參加鬥毆活動。另一方麵,參加拳鬥的哥們兒都傾向於痛飲一番再上陣,這樣既能鼓舞士氣,還可以麻痹打鬥造成的傷痛。更重要的一點是,酒能為新手壯膽,消除他們上陣前的恐懼和無法遏製的發抖。也正是因為一年四季都可以喝上伏特加,而一年隻有一次謝肉節,鬥毆運動才開始不再完全依托謝肉節,逐漸發展為一種一年四季皆可進行的喜聞樂見的群眾活動。可以說,伏特加一出現在俄國大地上,就迅速和俄國人的鬥毆傳統糾纏在了一起,互為誘因,推動彼此的發展。
伏特加和鬥毆活動之間的奇特關係其實並不難理解。在農奴製的重壓之下,酒精成為人類麻痹自己、暫時忘記苦悶的靈丹妙藥,而鬥毆則成為人們發泄憤懣的為數不多的途徑中最簡單的一種。正如俄羅斯詩人涅克拉索夫在詩中所寫的那樣:“俄羅斯人喝酒沒有數,——我們幹活兒有沒有數?誰又計算過我們的苦?酒把莊稼漢醉倒,——難道苦命不把他壓倒?”
俄式群毆活動發生了很多變化。首先,隨著活動時間不再限定於謝肉節期間,群毆的頻率開始劇增,節日狂歡的色彩淡化,宣泄痛苦和仇恨的動因開始增多,整體向著黑暗化的方向發展。其次,隨著西歐的決鬥風俗傳入俄國上層社會,俄國貴族逐漸接受了西歐(特別是法國)的文化,越來越傾向於用劍(後來是手槍)解決彼此之間的糾紛。底層老百姓因為不會用劍,就把這種有規則的鬥毆發展成了一種解決矛盾的終端機製,用來解決生活中和生意上的糾紛。
在俄國的上流社會,人們並不會鬥毆,而是按照西歐的規則,
使用劍或者手槍進行生死決鬥,普希金即是因此而死的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鬥毆活動依然恪守著古代傳下來的規則,但也不乏在手套裏藏鉛塊的陰險之徒。高爾基等作家所著的關於19世紀末俄國生活的作品中有大量描繪底層人民沉溺於酗酒和鬥毆的悲慘生活的篇章,可以讓我們一窺當時的社會風氣。
到20世紀初,隨著伏特加在俄國人的酒精飲料結構中的比重超過93%,鬥毆的風氣也達到了頂峰。有句俄羅斯諺語說道:“俄羅斯的母親在教會孩子走路之前,俄羅斯的父親已經教會了他們揮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