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慈安宮離開的時候已經將近夜半,因著天色太晚,明日還要早朝,所以葉雨卿和霍瑾承在入了宮殿大門之後,就分道揚鑣。
葉雨卿回了她暫住的東廂房,霍瑾承回了自個兒的寢殿。
而本該回到東廂房的葉雨卿,在霍瑾承轉身離開之後,就頓時駐足不前,瞧著霍瑾承漸漸遠去的背影。
霍瑾承一字不發直接離開,讓葉雨卿極為不習慣。但不過片刻,葉雨卿就將腦中這一抹想法甩了出去。
他是皇帝,帝王心海底針,自己本就不該對此抱有什麽期望。如今對她好是真,可誰又知道這份好能夠持續多久?
葉雨卿不敢賭,因為賭輸了就會賠上自己的一切,包括性命。
“皇上,葉大人還站在那處。”霍瑾承的步伐很快,跟在他身後的大太監也不得不加快步伐,“您與葉大人出現分歧了?”
大太監了解霍瑾承,也是霍瑾承的心腹。他知道霍瑾承對葉雨卿態度的不同,也隱隱知曉葉雨卿是個女兒身。
隻是在宮中辦事多年,在霍瑾承身邊呆了多年,大太監早就明白什麽該說,什麽不該說。什麽該裝作看不見,什麽又該問上些許。
再者,葉雨卿如今住在東廂房,不管怎麽著都是會和自個兒碰麵的。早些摸清楚霍瑾承的態度,他明日也好估量對待葉雨卿的態度。
“她是東廂房的主人。”
霍瑾承知曉大太監不會無故詢問,也知道他心中的彎彎道道。他的聰明勁兒一直都是霍瑾承所看好的,所以這個時候,霍瑾承並未不悅。
同時,也給了大太監一個再準確不過的答案。
“還站在那處?”
頓了頓,霍瑾承再度開口。
雖然聽大太監的口中聽見葉雨卿站在原地看自己的背影是一件讓霍瑾承覺著心情愉悅的事情,可近段時日天氣變冷,他也會擔心葉雨卿會不會因此染上風寒。
“方才才轉身離開。”大太監恭恭敬敬的回答,“皇上往日都是會與葉大人說上幾句才離開,怎麽今日……”
“李九。”李九是大太監的名字,霍瑾承鮮少這樣叫他,所以這兩個字一出口,李九心頭就猛地一驚。他知道,霍瑾承如此態度,必然因為他逾矩了。
“你隻需要記著,這太和殿裏,除了朕,你隻用聽她的話。”隻是讓李九意外的是,霍瑾承並未責難,更沒有絲毫追究的意思,反而說了一句讓李九心驚的話語。
這句話代表什麽,李九心知肚明。
“奴才知曉了。”
李九輕聲應著,心跳卻一直很快。
有些東西,讓李九開始有些率不清楚。不過這並不妨礙李九將葉雨卿放在高位。從今往後,對於李九而言,這太和殿裏頭,葉雨卿便是第二個主子。
“退下吧。”
入了寢殿過後,霍瑾承便有些疲倦的擺手。他向來不喜身側圍著太多的人,也不喜那些個宮女太監伺候。
以往是不得不做做樣子,如今既然將葉雨卿放入了‘自己人’的範圍之內,霍瑾承也不會和之前一樣避著躲著。
“主子。”
等霍瑾承換下衣衫之後,一道男聲便響了起來。那聲音很低,一聽就知曉是怕驚動旁人而刻意壓抑著。
“沒有找到?”
霍瑾承身形不動,甚至於眼皮子都沒有抬一下。
他隻捏著手中的奏折,漫不經心的批閱,似乎對來人稟報的事情並不上心,也好似此人要說的事情,算不得什麽大事。
可事實上,若此事都算不上嚴重,那天下怕也沒有什麽重要的事情了。
“屬下無能。”
男子單膝跪地,頭顱低垂。
霍瑾承不語,隻將手中的奏折批閱了一道又一道。也不知道在第幾次落下了一個‘準’之後,他才停下手中的動作,將毛筆與奏折都統統放下。
“繼續查。”
他的聲音很輕,不喜不怒,也沒有要責罰男子的意思。就好像,他是真的不在意自己要找的東西沒有消息一樣。
“主子,不能再拖了。”縉雲來的時候正巧聽見此話,他的眉頭狠狠一皺,後拱手抱拳,恭敬開口,“雖然此毒為慢性毒,但一日不解,便一日存在危險。”
“您乃千金之軀,如何能冒這等風險?”
縉雲的話讓霍瑾承掃了他一眼,但依舊沒有言語。
“主子——”
“行了。”
霍瑾承皺眉,止住縉雲的話。他當然知曉不能繼續拖著,現在沒有大礙,誰知道之後會不會有性命之憂?
不,是一定會有性命之憂。
蘇韻兒和太後都巴不得他趕緊死去,隻是因著後宮一直沒有皇嗣誕生,所以他們才沒有下猛料。若是霍瑾承真的有個兒子,他如今絕對不會這般輕鬆,中的毒,也絕不會是什麽還有救治機會的慢性毒藥。
想到這裏,霍瑾承的眸色也暗下去不少。
他記得清楚,在蘇韻兒入宮之後,他們幾次三番的強迫他與蘇韻兒同房,下某些催情的藥物也就罷了,又一次甚至直接用了蒙汗藥,以此讓他被蘇韻兒隨意擺布!
若非那個時候太醫院的太醫還有忠於皇室的,隻道他身子孱弱,若強行行**恐傷性命,太後和蘇韻兒絕不會善罷甘休。
這一拖,便拖到了如今。
“朕心中有數。”霍瑾承抿唇,微微闔眼,“太後近段時日不會安靜,明日納徐青璃入宮為妃的懿旨就會下達。”
“這道聖旨,朕要你趕在太後的手中送到徐家。”說著,霍瑾承一頓,“徐青璃既然是右相嫡妹,四妃之一的位置,她也當的。”
“屬下明白。”
縉雲在宮中也混跡多年,知曉霍瑾承為何如此。太後雖說對徐青璃滿意,但她親自下的懿旨,決計不會讓徐青璃好過。
說不定,隻給徐青璃一個小小的婕妤之位也未可知。
“明日馨成入宮,讓她將林風荷帶進來。”霍瑾承沉默片刻,到底在這件事情上鬆口,“不可透露任何風聲。”
“是。”
縉雲再度應下,聲音多了些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