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建新叔叔帶他們去廬山寫生(2)
在去廬山的車上,祈冰小聲問誌軍:“你怎麽回事呢,出來一天就想回家。你看小明比你小,都沒有像你這樣。”
誌軍滿臉沮喪地說:“我也不知道,昨天還好的。今天早上醒來,周圍都是陌生的,我就有點想家了,不想寫生了。也許是沒出過遠門吧,離了家就不行了,唉。”
“現在沒事了吧?別再出洋相了。堅持住,習慣就好了,想開點,莫老往家裏想。多想想如何寫生,把思緒放開就好了。我以前在黃林鎮時也想家,老想回去,後來習慣了,想開了就好了。”
“好吧。我試試。”
“不是試試哦,是一定要堅持下去。我們一起來,也要一起回家。”
誌軍點點頭算是答應了祈冰的要求。
車子離開九江市區,在山路上盤旋而行。
奇峻的山峰、成片的山林、飄渺的雲霧、美麗的湖泊、西式的別墅。。。。。。逐漸展現在他們麵前。
“太美了!以前隻在畫中見過。現在真實感覺到了。真是不可思議,太美了!”祈冰頻發感歎。
“你們看,那片雲霧漂過來了,剛才的太陽不見了。”小明驚異地叫道。
“嗬嗬,這才開始呢。好風景還在後麵呢。”建新叔叔說道。
大明說道:“感覺有點冷了啊。我穿件衣服,小明你也穿。”
建新叔叔也要求他們穿上衣服,告訴他們上去以後是比較涼快的。
車子緊貼著山崖行駛,一邊是山,一邊是萬丈深淵。大明望著這些險峻的景象,不由得縮了縮脖子,叫道:“媽呀,這太嚇人了啊。”他不敢往山下看。
建新叔叔樂了,說到:“這還是在半山腰呢。廬山的最高峰叫漢陽峰,海拔1474米。每年七月至九月,這裏平均溫度16.9度。涼快吧。”
小明說:“怪不得覺得這麽冷呢,嗬嗬。”
“你們剛才看到的雲霧,可是經常出現的啊。一年365天,霧日就有191天。有人用詩讚曰: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祈冰歎道;“說得太形象了。是這麽回事啊。”
“廬山又叫匡山、匡廬。這當中有個傳說呢。”
小明好奇地追問道:“是什麽傳說啊,建新叔叔快說啊。”
大明不耐煩地打斷小明:“你著什麽急啊,讓建新叔叔慢慢說來。”
“傳說啊,周代有匡氏兄弟七人上這個山修道,結廬為社,因而叫這個山為廬山,或叫匡山、匡廬。這廬山啊,山體呈橢圓形,典型的地壘式長斷塊山約有25公裏,寬約12公裏,綿延著90餘座山峰,猶如九疊屏風,屏蔽著江西的北大門。”
小明聽著迷糊,什麽“地壘式、長斷塊山等”,他不理解,但也不敢打斷建新叔叔的話,隻得硬著頭皮往下聽。
“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與河南的雞公山、河北的北戴河、浙江的莫幹山並稱四大避暑勝地。廬山還是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和政治名山。要說起來,恐怕不是一時半會能夠說完的,這幾天慢慢跟你們說說,讓你們也了解一些這方麵的知識。馬上要到牯嶺了,這是廬山的管轄中心,也是旅客集散之地。我們在這裏找地方住起來。”建新叔叔話剛說完,車子已經進了牯嶺街上了。
他們下車後,發現這裏像個集鎮一樣,什麽旅店、餐館、藥店、書店、百貨商店等等都有。
建新叔叔為了節約費用,帶他們去找已經放假的學校住宿。這裏價格相當便宜,隻有旅店的三分之一。所謂住宿房間就是教室,裏麵四個課桌拚成一個床位,上麵鋪上涼席就成了。外麵倒是有公共淋浴間,但裏麵沒有熱水。
大明叫小明不要另外占床位了,兩人用一個床位就行了。這是因為教室床位本來不夠,還有其他遊客需要住宿。少用一個床位,對付一下,另外還可以節省點費用。
建新叔叔誇讚大明腦筋動得快,大明一樂說:“哪裏啊,小明個子小,跟我擠擠沒事的。”
這樣的環境下,建新叔叔有點擔心誌軍吃不消,便問誌軍:“誌軍,在這裏不太習慣吧?以前我們來這裏旅遊時,連這樣的教室都住滿了。最後沒辦法,隻能安排我們睡走道,席子往地上一鋪就算是個床。這裏涼快,晚上睡覺還是蠻舒服的。”
誌軍看了看周圍紛紛在整理床鋪的其他遊客,又看了看建新叔叔說道:“沒事了啊。我現在好些了。看到這些山景,讓我暫時忘掉了想家的念頭,剛開始時不習慣。慢慢來吧。大家出門在外,其實都不習慣。隻有適應這種新的環境,才能做好後麵的事情。”
聽到誌軍這麽說,建新叔叔立馬表揚誌軍:“哎呀,沒想到誌軍適應還是蠻快的啊。應該這樣,我跟你說,其實人是最容易適應新環境的。適應如何,隻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你們如果度過了餘下的幾天,相信對你們以後有機會出外旅遊或出遠門辦別的事都有好處的。”
晚上吃完晚餐,小明鬧著要去街上轉轉。
於是他們一行人就隨意在牯嶺街上溜達。晚間的牯嶺,雲霧彌漫。在街燈的照射下,雲霧時而近前,時而退後。人在其間,如入仙境一般。
小明異常活躍,叫道:“我們來躲迷藏,好不好?”
建新叔叔笑著說:“那可不行,人生地不熟的,雲霧又多,你到時躲不見了,或者被妖怪擄去了怎麽辦?哈哈。”
小明連忙停下來,小聲地問建新叔叔:“這裏真有妖怪麽?”
“當然有啊。”大明一本正經地說。
“你這一說,我都覺得瘮的慌,有點害怕呢。算了,不躲迷藏了。”小明似乎有點惶恐地說。
小明這一說,把他們惹得哈哈大笑。
誌軍接著說道:“看來小明也有害怕的時候啊。”
“好啦,別逗他了,免得晚上睡不著覺了呢。我再來講講關於廬山的事情。”建新叔叔說道。“當然跟妖怪沒有關係啊,哈哈。”
小明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悶著發笑。
“這廬山啊,在東漢明帝時就是中國佛教中心之一。公元六世紀到八世紀又是道家、詩人、學者的駐地。寺廟和道觀遍布啊。勝跡有白鹿洞、仙人洞、觀音橋、周瑜點將台、愛蓮池、三疊泉和含鄱口等。我們現在走的牯嶺,是因為有大塊岩石形如牯牛而得名。”
祈冰這時四下看了看,好奇地問道:“哪裏有牯牛石啊?沒見到呢。”
“牯牛石不在這裏,在另一處進來的山邊。牯牛這裏海拔1056米。這裏也是旅遊的中心輻射區,這裏可以到達各處景點,是各類景點交匯的原點。清朝光緒年間。廬山先後為英國、法國和美國等國強行租占。廬山1935年收回國有,這裏還曾是國民黨的夏都呢,現在這裏大多數建築是療養院和休養所。”建新叔叔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祈冰、大明和誌軍很是佩服建新叔叔,覺得不愧為老師,還遊曆過祖國許多名山大川,各種知識太深厚了。
圍著牯嶺轉了一圈,夜霧似乎更加濃鬱了,涼意漸深,他們不得不往回走,盡早歇息,明天再到一些景點開始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