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古代,唯物主義者就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上的萬物都是由原子組成的。並認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
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自然科學和實驗工業有了巨大的發展,人們發現原子是由比它更小的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的,認識到原子不是不可分的物質單元。
這時候,一些唯心主義者跳出來攻擊唯物主義,說什麽"原子非物質化了"、"原子消滅了",他們的理由是:電子的發現說明了組成物質的最小的不可分的微粒是不存在的,所以物質消滅了。
詭辯藝術:人類對任何事物,包括對原子的認識,從根本上講是由實踐水平決定的,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由於實踐條件的不同,人們即使對同一個事物也會形成不同的認識。
原子的發現並不能證明“物質消滅了”,它隻是表明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者關於原子的概念是不科學的,隻是表明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者的"原子”概念不能繼續存在了,而物質卻是永存的、不滅的。
從邏輯上看,上述唯心主義者犯了混淆概念的錯誤,即把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與“被認識的事物”等同起來。他們抓住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者對原子屬性的錯誤認識,得出了"物質消滅了"的結論,這是十分荒謬的。
難道我們能根據有人對某個事物的認識不全麵甚至完全錯誤,就斷言這個事物不存在嗎?
思維小故事
法官智審金幣案
從前,西班牙有個窮苦的樵夫到山上去打柴,準備用打來的柴去換錢買麵包給他的幾個孩子充饑。在路上,他撿到了一隻口袋,裏麵有100個金幣。樵夫一邊高興地數著錢,一邊在腦子裏想象著展現在自己麵前的那幅富裕、幸福的畫卷。但接著他又想到那錢袋是有主人的,他對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於是,他將錢袋藏了起來,到山裏去勞動了。直到晚上柴還沒賣掉,樵夫和他的全家隻好挨餓。
第二天早上,按照那時風行的做法,錢袋失主的名字在大街上傳開了,把錢袋交還給失主的人將能得到20個金幣的賞金。失主是一個佛羅倫薩的商人,好心的樵夫來到他麵前:“這是你的錢袋。”但是,這個商人為了賴掉許諾的酬金,仔細地查看了錢袋,數了數金幣,假裝生氣地說:“我的好人,這錢袋是我的,但錢已變少了,我的錢袋裏有130個金幣,但現在隻有100個了,毫無疑問,那30個是你偷去了。我要去控告,要求懲罰你這個小偷。”
"上帝是公正的,"樵夫說,“他知道我說的是實話。”
兩個訴訟人就被帶到當地的一個法官那兒。法官對樵夫說:“請你把事情的經過如實地向我敘述一下。”
“老爺,我在去山上的路上拾到了這個錢袋,裏麵的金幣隻有100個。”
"你難道沒有想過有了這些錢,你可以生活得很幸福嗎?"
“我家裏有妻子和6個孩子,他們等著我把柴換錢買麵包帶回家。老爺,您原諒我吧!在這種情況下,我是想過要用這些金子的,但後來我就考慮到錢是有主人的,他比我更有權用這些錢。於是,我把這錢藏起來了。我沒有回家,而是徑直去山上勞動了。”
"你把拾到錢的事告訴你妻子了嗎?"“我怕她貪心,所以沒告訴她。”
"口袋裏的東西,你肯定一點都沒拿嗎?"
“老爺,我妻子和我可憐的孩子連晚飯都沒吃哩,因為柴沒能賣掉。”"你有什麽說的?"法官問商人。
"老爺,這人說的全是捏造的。我錢袋裏原先有130個金幣,隻有他才會拿走那缺少的30個金幣。”
至此,法官已經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他巧妙地做出裁決:“商人,你享有這麽高的地位和信譽,根本就不容我們懷疑你會行騙。很明顯,這個樵夫拾到的這隻裝有100個金幣的錢袋不是你的那隻有130個金幣的錢袋。”
"拿著這個錢袋,好心的人。”法官對樵夫說,"你把它帶回家去,等它的主人來取吧!"
法官的根據是什麽呢?
參考答案
樵夫既然能拿走一小部分錢,也完全能夠留下所有的錢。他沒有這樣做,顯然是一個誠實的人,法官巧妙地懲罰了貪婪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