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來自事物的本身,如果事物的本身是美的,那它的各方麵也都是美的,並不是讚美才讓這事物變美的;讚美並不能世間事物變好或是變壞。那些平時被看做是美的事物也是這樣,比如說一件實物或藝術作品。那些真正美的東西,無須更多的讚美,它需要的隻是法則、真理、仁愛和謙遜。這些事物本身就是美的,不會因為得到了讚揚就變得美了,也不會因為遭到貶損就不美了。

——摘自《沉思錄》

一直以來,關於對“美是客觀的存在還是我們人類的一種主觀的感受”,我們一直爭論不休,而對於這個問題,馬可·奧勒留給了我們最好的回答:美來自事物的本身,如果事物的本身是美的,那它的各方麵也都是美的,並不是讚美才讓這事物變美的;讚美並不能世間事物變好或是變壞。

確實,一件事物,它首先要具有美的特征,它才能發揮美的光輝,也才能讓我們去評判它到底美還是不美。所以,當我們說它不美的時候,這都是我們的主觀判斷,而事實上,美是客觀存在的。它不隨個人的主觀意願而改變,與此同時,它吻合了人們的審美情趣,所以,我們才會判斷這個事物是美的。

事實上,美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和功利性,而它的種種特性又恰恰與它的客觀存在密切相關。這裏有幾點可以說明這個觀點。

第一點,在人們審美之前,美早就存在了。審美,審美,如果不存在美,哪來的審,我們又何從去審?我們欣賞它,也就是欣賞自己在對象上所顯示出來的本質力量,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我們無限愛慕和喜悅的心情,它的形象之所以能在我們的腦海裏長期蒙繞,主要在於它的內容,直接或間接地顯示出了人的本質力量。而當我們在利用感觀器官感受美的時候,殊不知,感觀器官正是我們生理現象的客觀存在。

第二點,唯物主義觀點認為事物存在在先,精神享受在其後,它強調的是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等等,這些理論和觀點,我們都很熟悉,所以不再多加闡述。物質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它存在於人類的意識之外。所以,當1000個人對同一件美的事物有不同看法時,這隻能說明這件事物有1000處美的客觀存在性。美始終是存在的,隻是等著人去發現,就像我們常說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第三點,美是客觀存在的,但這並不意味著隻要是客觀的存在就都是美的。那些客觀存在的美的標準就是前麵提到的美的形象性、感染性和功利性,而並不是說所有客觀存在的都具有這些特性。這就需要我們人類要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愛好以及審美情趣來斷定辨別哪些事物是美的。

第四點,當我們沒有發現美的時候,這並不等於沒事不存在的。因為沒具有多樣性,不同高度,不同角度,你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不同,對事物的判斷也會存在差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是柔美,“亂石穿寶,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是壯美,如果你在壯美角度看前者,它不美,你在柔美角度看後者,它也不美,難道它們不美嗎?但是,經過世代的流傳,這些“美”一直為人所稱讚。所以,不可置否,它們無論如何都是美的。

說了一大堆理論性的東西,無非是想向大家證實“美的客觀存在性”這樣一個道理。這個道理適用於每一個事物和每一個人。

珍妮是個總愛低著頭的小女孩,她一直覺得自己長得不夠漂亮。有一天,她到飾物店去買了隻綠色蝴蝶結,店主不斷讚美她戴上蝴蝶結挺漂亮,珍妮雖不信,但是挺高興,不由昂起了頭,急於讓大家看看,出門與人撞了一下都沒在意。

珍妮走進教室,迎麵碰上了她的老師,“珍妮,你昂起頭來真美!”老師愛撫地拍拍她的肩說。

那一天,她得到了許多人的讚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結的功勞,可往鏡前一照,頭上根本就沒有蝴蝶結,一定是出飾物店時與人一碰弄丟了。

馬可·奧勒留說:一塊翡翠會因為沒人讚美它就不再美麗了嗎?或者像黃金、象牙、紫袍、豎琴、短劍、鮮花和樹叢這些東西,難道因沒人讚揚就會失去價值嗎?美是客觀存在的,和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樣,它不會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改變。這給我們的啟示其實很簡單,就是對於自己的美,我們應該自信。不要因為別人的評價而動搖你心中對“美”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