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法戰爭,不敗而敗留怨言
中法戰爭是由於法國資產階級推行殖民擴張政策,侵略越南,最終以越南為跳板,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中國和越南有著密切的關係,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他們之間存在著一種封建的宗主與藩屬關係,並且這不同於西方的殖民體係。清政府竭力保持中越宗藩關係是為了維護西南邊疆的安定,著眼於軍事國防的建設。在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下,中越兩國人民都麵臨著遭受殖民者奴役的命運和反對殖民者的共同任務。在越南政府要求援助的情況下,清政府統治者不得不有所行動。
19世紀60年代,法國武力威脅越南阮氏王朝,逼迫越南簽訂了《西貢條約》,將南圻變為殖民地。1873年,法國率軍侵犯越南河內地區,此時,留駐中越邊境的中國農民武裝黑旗軍 ,以及其領導人劉永福積極響應越南政府號召,馳援河內,大敗法軍。但是,1874年,越南阮氏王朝卻與法國簽訂了《越法和平同盟條約》,該條約承認法國在越南中部和北部的“保護權”。1880年之後,法國開始籌備奪取越南北部的計劃,這直接威脅著中國西南邊疆的局勢。總理衙門和李鴻章商議之後,做出了先派遣兵船到越南紅江以壯聲威,然後再派出外交使者作議和的方案。
1882年,法軍占領越南河內,中法關係迅速惡化。剛剛處理好朝鮮兵變的馬建忠又被李鴻章派去上海,與法國公使寶海談判。10月17日,依據李鴻章的指示,馬建忠與法國公使作出以下決定:中國撤回滇、桂軍,並開辟邊界通商;越南紅江南北分別由中法兩國控製。第二天李鴻章將這個消息報告給清政府,並命令滇桂將領不再深入越南境內。而法國由於內閣改組,中法談判失敗,因此中法關係再次惡化。
1883年1月29日,李鴻章根據馬建忠從上海發來的電報告訴總署,說法國已經改變了議和的態度,請朝廷趕緊加緊滇桂前線的防務準備工作。此時,清廷上下一致反對法國侵略越南,提出一定要維護封建的宗主權,並且強調越南與中國唇齒相依的關係,認為“保越”才能“固邊”。然而,此時又出現了日本侵略朝鮮的問題。因此清廷中又出現了一種意見,認為朝鮮比越南更重要,如滿族名臣寶廷就說:“即失雲貴,不可失朝鮮。”漢族名臣鄧承修也指出直隸渤海的戰略地位並非滇粵可比,李鴻章也是這樣認為。
不久,李鴻章因為母親去世不得不回家料理喪事。這個時候,由曾紀澤負責處理中法交涉事宜。曾紀澤態度強硬,他一直強調中國與越南之間藩屬國的關係,向法國提出強烈抗議。不過法國則反應冷漠,對曾紀澤的抗議不予理睬。按照中國的傳統,李鴻章應當為母親丁憂三年,但是迫於緊迫的局勢,清政府不得不要求李鴻章迅速返回京城。於是守孝百日的李鴻章被清政府命令趕赴廣東處理越南事宜,並且還授權李鴻章節製全部廣東、雲南、廣西的邊防軍。但是李鴻章心裏卻覺得越南不如朝鮮重要,因此他不願去廣東。李鴻章通過袁保齡、李鴻藻等人幫忙,推薦李鴻章的大將劉銘傳做“保越之將”,並負責指揮前線的部隊。這樣,李鴻章得以坐鎮上海,統籌全局。
4月16日,李鴻章離開合肥前往南京,在南京他與左宗棠關於調兵運餉等事宜進行了討論。5月份,李鴻章與法國新任公使脫利古在上海會晤。雙方就越南問題展開了辯論,脫利古拒不承認越南與中國的臣屬關係,堅持要對越南進行軍事打擊。由於李鴻章已經了解法國內閣變更、軍費無限製增加等情況,因此他認為與法國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覺得中國與法國開戰勝算不大。李鴻章認為清政府應當在滇粵地區作好防務準備,並且派遣代表與法國公使談判。
李鴻章以及曾紀澤分別與法國方麵進行了持久的談判,但是由於法國有許多無理的要求難以讓中方接受,因此談判破裂。此時日本對朝鮮也是虎視眈眈,而李鴻章一直認為朝鮮的戰略地位要比越南重要,因此他不願待在廣東或上海而急於回到天津。有些人指責李鴻章為了保護自己在北洋地區的勢力而棄中國西南邊境於不顧,事實上,動**不安的朝鮮局勢的確比越南嚴重得多,北方的穩定與李鴻章及時地派兵駐朝大有關係。
總署也準備向各國通報法國對越南的侵略情況,並且命令邊防部隊迎擊進犯的法軍。9月26日,李鴻章在給總署的意見中表示當前的中國還不具備推翻法越《順化條約》的力量,因此他建議朝廷此時不要將中法爭端照會各國,而應當以與法國和談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不過對於李鴻章的意見,總署不予理睬,依然照會各國,宣稱中國堅決保護越南藩屬。此時,由李鴻藻等清議派人物左右著總署,而且他們這些人根本看不到當時的實際情況,一味盲目要求排外。因此,在廣東沙麵洋人居住的地方還發生了焚燒洋人房屋的事件,地方官卻視而不見。彭玉麟被清政府派往廣東處理事務,但是他對這些事情置之不理,除此之外,彭玉麟對來訪的外國人是概不接待,這樣就導致洋人不敢來訪。中法還未開戰,彭玉麟卻已在廣東發出告示,煽動人民仇外情緒。李鴻章上奏朝廷報告了這一事實,朝廷同意了李鴻章的建議,並命令彭玉麟不許張貼告示,以免挑起仇外事端。
11月12日,法國海軍中將孤拔指揮法國陸、海軍進攻越南,由於有越南官民做內應,法軍於17日占領越南山西。駐守在此的黑旗軍劉永福等人退守興化,中法戰爭正式爆發,駐越清軍潰不成軍。此時,朝廷內部又爆發了一場主戰與主和的大爭論。主戰派認為中國一味求和導致如今的局勢,而主和派則認為現在中國戰敗,因此萬萬不可與法國開戰。一貫主張議和的李鴻章此時的態度也來了一個大轉變,他對法國的態度突然變得強硬了。1884年12月12日,他寫信向翁同解釋了這次轉變的原委。李鴻章認為在未與法國全麵展開戰爭時,中國應當盡力地去爭取和平,但是現在卻已經訴諸武力,並且在戰爭中打了敗仗,因此求和這條路是行不通了,那麽中國隻能加強戰備了。不久,李鴻章請求朝廷派人在營口、煙台、威海一帶駐防,用以加強北洋的防務。
1884年2月,法軍相繼占領越南的北寧、太原地區,駐越清軍被法軍打得潰敗而歸。清廷震怒,下令將負責前敵指揮的廣西巡撫徐延旭等人革職查辦,另外讓潘鼎新和張凱嵩分別署理滇、桂事務。清政府要求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張佩綸與李鴻章一起對越南戰事進行商討。根據兩人商討的結果,李鴻章向清政府奏上了《妥籌邊計折》和《妥籌前敵軍事片》。李鴻章認為清軍雖然在越南打仗失敗,但是此時不必將其調回,反而應當向越南增兵,並且提高清軍的武器裝備,這樣可以在與法軍的相持中尋找最佳的戰機。
1884年5月,李鴻章與法國公使福祿諾簽訂《李福協定》,協定中規定:中國承認法國與越南簽訂的條約,法國不索賠款,並且中國同意在中越邊境開埠通商,中國軍隊退回本國邊境。這個條約簽訂以後,遭到了清朝大臣的紛紛反對,大家都認為此條約過於辱國。最終,清政府不得不讓左宗棠重新回到軍機處處理越戰問題。6月23日,法軍向諒山前進,諒山清軍表示沒有接到撤防的命令而加以阻止,然而清軍代表被打死,最終清軍打退法軍,這個事件被稱為“北黎事件”。法國政府終於找到了借口,誣蔑中國破壞《李福條約》,並要求中國賠償軍費2億5千萬法郎,同時,法軍派出軍艦前往福建和基隆。
清政府內部此時又亂作一團,大臣們一時也議論紛紛,就是拿不出一個合適的方案。此時,左宗棠站出來說中國不能總是示弱,不如拿賠款作為與法國作戰的經費。而李鴻章依然主張議和。8月23日,法國艦隊突襲福建水師,8月26日,清政府不得不向法國下宣戰書。10月,法軍又對台灣發動進攻,中國軍隊奮勇還擊。
1885年3月,清軍在老將馮子材的帶領下收複鎮南關,中國終於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因此,中國和法國於4月4日這天在巴黎簽訂了《中法停戰條件》。中國在戰爭勝利的條件下卻在條約裏對法國作出妥協與讓步,這讓法國政府相當驚訝,而此時仍在前線的清軍戰士聽到了這個消息後也是惆悵不已,忍不住仰天長歎。6月9日,李鴻章與法國代表在巴黎簽訂《中法新約》,該條約規定: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法軍退出台灣、澎湖;中越邊境允許法國商人居住並設法國領事;中國雲南、廣西同越南邊界的進出口稅率要向法國降低;中國今後修築鐵路,必須要求法國商辦等。
《中法新約》是晚清政府有史以來對外戰爭中唯一一個沒有割地賠款的條約。
都說“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麵臨當時的局勢,懦弱的清政府又能做什麽呢?每一段曆史都有著自己的真相,自會留待後人去評說,李鴻章一味的議和,也給各國列強堅定了瓜分中國的信心和欲望。但是,麵臨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李鴻章又能做些什麽呢?國家強大才有出路,落後就會挨打,這也許就是曆史對我們作出的最好的回答。
2.參加沙皇的加冕,誤入陷阱簽密約
甲午戰爭之後,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清政府逐漸產生了“聯俄抗日”的思想,因為沙俄幫助清政府要回了遼東半島,再加上清政府也想利用沙俄來牽製日本。
19世紀90年代初期,俄國開始修築西伯利亞大鐵路,它橫貫歐亞兩大陸,西起莫斯科、東達海參崴,沙俄企圖控製太平洋水域的一切國際商業活動,借此在遠東地區獲得比其他歐洲國家更大的優勢。1894年,西伯利亞鐵路已經修到了外貝加爾地區,為了便於對中國和遠東地區進行軍事、政治和經濟擴張,沙皇批準了財政大臣維特關於從中國東北地區修築西伯利亞鐵路的方案。方案既定,沙俄政府馬上開始實施,於是,在1895年的六七月間,未經清政府同意,沙俄便擅自派人到中國東北勘測線路。沙俄政府企圖以所謂中俄合辦、不會幹涉中國主權為幌子,誘騙清政府上鉤,還準備以重金賄賂中國高層官員。但是後來俄國感覺這樣過於張揚,不利於秘密談判,並且此時正值沙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儀式的契機,因此便選彼得堡作為中俄雙方的談判地點。
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禮定於1896年5月舉行,到時候各國均會派特使前往致賀,而中國的最佳人選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李鴻章的身上。這是由於李鴻章在外交上積累了眾多的人脈,並且與許多重大外交事件緊密相連,因此外國人視李鴻章為清政府外交的第一人選,何況洋人們隻知道有李鴻章而不知有光緒帝。因此慈禧太後和奕都認為隻有派李鴻章前往俄國才最為妥當,並且也隻有李鴻章能夠勝任與沙俄的密談。
1896年2月,李鴻章在清政府的授權下出使俄國。慈禧太後考慮到李鴻章賦閑在家,因此決定趁此機會讓他出遊歐美,從而聯絡和西方列強之間的感情。李鴻章奉命前往俄國,心裏非常“得意”,但是表麵上他又做足了功夫,以年老體弱、路途遙遠等為借口,再三推辭,而清政府則堅決不準。當李鴻章感覺到了“眾望所歸”的時候,他才對清廷說“非敢愛身,唯虞辱命”,隻要“一息尚存,萬程當赴”。
李鴻章3月3日離開北京,於3月14日到達上海。當時,英、法、美等國紛紛邀請李鴻章前往訪問,以便從中獲利。李鴻章也想過經由法、德再到俄國的打算。不過,俄國擔心李鴻章首先出使法、德,會影響中俄之間的交涉,因此由喀西尼出麵,商定了李鴻章出訪的路程。
1896年3月28日,此時已經74歲高齡的李鴻章,與兩個兒子李經方、李經述以及其他人一起,乘坐法國郵船“愛納斯脫西蒙”號從上海出發,開始了出訪各國之行。李經方負責協理事務,李經述負責照料李鴻章的起居,除此之外,還有兵部主事於式枚和各國顧問等。李鴻章一行從上海出發,經過東海、南海、馬六甲海峽,然後橫渡印度洋,越過紅海和蘇伊士運河,到達埃及的塞得港。在這裏,沙皇特別派遣烏赫托姆斯基公爵迎候李鴻章,然後,他們換乘俄國輪船,從地中海前往黑海。
1896年4月27日,李鴻章一行到達俄國港口城市敖德薩。李鴻章在給總理衙門的電報中說出了自己在俄國受到的接待情況:“頃抵敖德薩,俄水陸提督暨地方文武接待甚恭。”李鴻章來到俄國,肩負著一個重大的任務,那就是與俄國結盟。
沙皇尼古拉二世讓李鴻章先到彼得堡而不去莫斯科,這樣是為了便於與李鴻章談判,因為在加冕期間沙皇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慶典,再想談判就比較麻煩。4月30日,李鴻章乘坐專列快車到達彼得堡,住進了沙皇政府為他準備的休息的地方,這裏的飲食與擺設,包括言語都與中國一樣,以至於李鴻章還以為自己在中國。沙皇指派財政大臣維特同李鴻章談判,曾有人告誡維特與中國官員談判時要從容不迫,並且一切都要遵從各種中國禮儀。在沙俄政府的精心策劃下,李鴻章終於掉進了維特預設的陷阱。
在彼得堡,李鴻章開始與維特等人商談《中俄密約》。5月3日,維特向李鴻章提出從中國“借地修路”的問題,他故意將“借地修路”與俄國“支持中國領土完整性”聯係起來,企圖以支持中國的“領土完整”為誘餌,來誘騙清政府在沙俄“借地修路”這種侵害中國主權完整的要求上讓步。並且,維特還提出可以推薦公司到中國承辦鐵路事務。對於維特的種種要求和解釋,李鴻章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見,他認為俄國的這種做法會侵犯中國的主權,並且,其他各國也會向俄國學習,這樣將會極大地侵害中國的主權完整。維特雖然沒能讓李鴻章同意他的意見,不過他卻從李鴻章談話的蛛絲馬跡中了解到,隻要沙皇想修這條鐵路,那麽李鴻章還是會同意的。因此,維特建議沙皇接見李鴻章。
5月4日,李鴻章終於與沙皇見麵,而且3天後,沙皇再次秘密接見李鴻章。沙皇對李鴻章允諾了許多事情,並說俄國絕不侵占中國土地,如果日本、英國等國侵犯中國,俄國還會幫助中國等等。李鴻章在與沙皇尼古拉二世會談後電告總理衙門,認為沙皇比維特“和厚”,因為沙皇承諾“不侵占中國土地”、援助中國對抗英、日等。李鴻章相信了沙皇的諾言,在他的心目中,君王一諾千金。因此,從5月8日開始,李鴻章繼續與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及維特談判。而且談判的情況,李鴻章也會隨時電告總理衙門。維特等人企圖以簽訂“華有事俄助”的密約來換取“東省接路權”。而李鴻章和清政府則主張“自辦鐵路”和簽訂互助條約,確保路權和爭取外援。隨著維特等人的步步緊逼,李鴻章隻有步步退讓,最終談判在莫斯科結束。
5月18日,李鴻章到達莫斯科,不久參加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李鴻章受到了熱情的款待,沙皇既極力地籠絡李鴻章又不張揚,以免引起其他國家的猜忌。
5月下旬,李鴻章認為與沙俄政府再爭論下去也沒有什麽意義,因此李鴻章將在俄國的情況致電總理衙門。在清政府批準後,於6月3日,李鴻章和羅拔諾夫、維特代表中俄政府在《禦敵互相援助條約》(俗稱《中俄密約》)上簽字。原本《中俄密約》上的第一款規定中俄軍事同盟要對付“日本國或與日本同盟之國”,但是維特認為這樣對俄國的風險太大,會招致許多歐洲國家的反對,因此他向沙皇建議刪去“或與日本同盟之國”這幾個字,沙皇表示讚成,並令羅拔諾夫照辦。最終,李鴻章在維特等人“改動的文本”上簽了字而絲毫沒有察覺。
《中俄密約》共有六條,主要有:日本如侵犯俄國遠東或中國、朝鮮領土時,中俄雙方應當相互接濟糧食、軍火;在戰爭期間,中國所有口岸都應當對俄國軍艦開放;中國允許俄國修築鐵路直達海參崴等。這個條約是俄國精心策劃的侵略陰謀,在中俄共同防敵的幌子下,俄國騙取了在中國東北修築鐵路的特權,並且為它的海陸軍侵入中國提供了方便之門。李鴻章和俄國簽訂了《中俄密約》之後,對外秘而不宣,他還得意洋洋地說,《中俄密約》的簽訂將會使大清邊疆20年平安無事。不過,李鴻章的如意算盤最終還是落空了,不久之後,中國便陷入了列強的瓜分狂潮之中。
3.出訪歐美開眼界,大清出國訪問第一人
1896年6月11日,李鴻章離開俄國,開始乘坐火車前往德國柏林。在德國,李鴻章也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德皇派專車來接他。
6月14日下午,李鴻章拜見德皇威廉二世,代表清政府感謝德國“幹涉還遼”之事。德皇威廉二世表示,希望中國和德國兩國友誼長存,希望大清江山永固。15日,李鴻章與德國外長馬歇爾相見,談到英國放棄中國而使得中國不得不與俄國友好等事。在德國的這些日子,受德皇的邀請,李鴻章有幸參觀了德國的軍隊。當李鴻章看見德國軍隊精良的設備和高昂的士氣時,不禁失聲說道:如果我有十營這樣的軍隊,就不會懼怕小日本了。除此之外,李鴻章還會見了已經退休的前首相俾斯麥,他們兩人進行了簡單的會談。
李鴻章被西方人稱為“東方的俾斯麥”,李鴻章在德國訪問期間居住的行館裏,牆上就懸掛著李鴻章和俾斯麥的照片。俾斯麥1815年出生於普魯士,是德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他於1862年擔任首相,一直擔任了28年,在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支持下,俾斯麥得以大力推行他的“鐵血政策”,通過與丹麥、奧地利、法國等國家的戰爭,終於在1870年實現了德意誌的統一,德國從此以後一躍成為與英國、俄國並列的世界強國。從此俾斯麥“鐵血宰相”的名號傳遍歐洲大陸。不過,1890年,新德皇威廉二世上台後,由於與其政見不合,產生了嚴重的衝突,俾斯麥被迫辭去宰相職務,賦閑在家,頤養天年。李鴻章的經曆雖然不如俾斯麥那樣傳奇,但是也有其相似之處。李鴻章早年剿滅太平軍和撚軍,之後當上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拜閣入相,在職務上與俾斯麥相當。
聽說“東方俾斯麥”李鴻章要來漢堡,德國當地百姓奔走相告,紛紛走到道路兩旁圍觀,都想見識一下這位東方大國的傳奇人物。俾斯麥也十分高興,他戴上威廉一世賜給他的冠冕,佩戴十字勳章,腰係登壇的寶劍,穿上盛裝,以最高的禮儀迎接李鴻章的到來。李鴻章和俾斯麥兩人相談甚歡,雙方言談幽默,李鴻章說起自己被稱為“東方俾斯麥”,而俾斯麥則笑著說自己沒有希望成為“西方的李鴻章”。李鴻章隨即話鋒一轉,向俾斯麥討教治國治軍方略,俾斯麥沉吟許久,才回答說由於自己不了解中國國情,因此不敢妄下斷語。不過俾斯麥認為想要使國家富強,就必須做到上下一心。俾斯麥說到這裏,想起如今自己賦閑在家,因此也感慨萬分。李鴻章的心弦也在不經意間被觸動,這些年,清政府內部後黨和帝黨之間爭鬥不斷,大臣之間相互傾軋,根本就沒有人真正地站出來為國家做些事情,上下團結一心更是不敢奢望了。除此之外,李鴻章還問到關於國家的治理問題,俾斯麥回答軍隊是國家的根本。李鴻章很讚同俾斯麥關於軍隊是國家的根本這個觀點,而且一直以來,李鴻章致力於建設自己的陸軍和海軍,但是清廷和那些迂腐的大臣們,不是挪用、拖欠軍餉就是消極對待軍隊建設,而那些遊手好閑、不學無術的八旗子弟、滿蒙旗兵就更讓人氣憤了,中國依賴這些人根本就不可能抵禦外敵入侵。李鴻章對俾斯麥的認可讓他興致勃勃,於是便與李鴻章談到關於軍隊建設與管理的問題。李鴻章雖然對俾斯麥不了解中國國情的泛泛而談不敢苟同,但是他依然很有耐心地聽完了俾斯麥的話語。俾斯麥和李鴻章的會晤很快結束了,兩人合影留戀,並讓李鴻章留下墨寶作為紀念。
在訪問德國的20多天裏,李鴻章總想請教德國富強的秘訣,但是對於有關增訂洋貨進口稅的使命他並未完成。
7月5日,李鴻章一行經過一天的奔波,終於到達荷蘭首都海牙。當天晚上李鴻章參加了荷蘭政府為他舉行的歡迎宴會,這讓他感到高興與激動。由於時間緊迫,李鴻章在這個低地國家隻訪問了3天。7月8日,李鴻章等人離開荷蘭,並到達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在比利時的第二天,李鴻章拜見了比利時國王利奧波爾德二世,李鴻章同他商談了盧漢鐵路的修築問題。在比利時,李鴻章觀看了比利時的軍事演習,並且參觀了軍工廠,李鴻章對比利時的這些裝備感到相當佩服,備加讚賞。由於李鴻章十分欣賞比利時生產的大炮,因此兵工廠的廠長提出贈送一尊給李鴻章。但是李鴻章擔心一路顛簸,船舶無法負擔,因此希望比利時能將大炮送回中國。最終,這位廠長特別奏請比利時國王派出專人將這門大炮送到了中國北京。
李鴻章離開比利時後,於7月13日來到法國巴黎。此時法國正為國慶作準備,因此李鴻章於到達法國的第二天就前往愛麗舍宮覲見法國總統富爾,在總統的邀請下,李鴻章參觀了法軍為國慶而舉行的軍事表演。李鴻章就“照鎊加稅”的問題與法國外交部長漢諾多進行磋商,並先後參觀了法國的報社、學校、博物院和廠礦企業,對於這些參觀活動,李鴻章感到十分滿意。8月2日,李鴻章結束對法國的訪問,乘坐法國政府派出的專輪渡過英吉利海峽,到達英國,開始對英國進行訪問。
到達英國後,李鴻章拜見了維多利亞女王,還拜訪了英國前首相格萊斯頓等人,李鴻章就“照鎊加稅”問題與英國首相兼外交大臣索爾茲伯裏進行了會談。李鴻章為了了解西方的政治製度,還到英國議院進行訪問,他先後到達上、下議院,並與這些議員們交談。李鴻章還在樸次茅斯軍港參觀了英國海軍艦隊,他極力地誇讚英國海軍“行列整肅,軍容雄盛”。除此之外,李鴻章還先後參觀了英國的造船廠、槍炮廠、銀行等,英國先進的科技和裝備讓李鴻章讚歎不已。李鴻章在英國的訪問也激發了英國人的極大興趣。
8月22日,李鴻章等人離開英國,結束了在歐洲考察的最後一站,並乘船橫渡大西洋前往美國進行訪問。在海上經過六天的顛簸,李鴻章等人終於於28日抵達美國紐約。當李鴻章乘坐的油輪即將到達紐約時,美國海軍以最強大的艦隊陳列港灣,鳴炮迎接大清國的重臣。與此同時,正在海濱度假的美國總統克利夫蘭也特地趕往紐約,在第二天會見了李鴻章。李鴻章與其討論了“照鎊加稅”的問題。之後,李鴻章又開始了一係列頻繁的訪問和考察活動。
9月5日,李鴻章一行離開華盛頓前往英屬加拿大。在路經美加邊境時,李鴻章參觀了尼亞加拉大瀑布,然後前往多倫多,在多倫多待了一些時候,李鴻章等人來到加拿大西海岸城市溫哥華。至此,李鴻章訪問歐美的活動全部結束。
9月14日,李鴻章等人乘坐美國輪船踏上回國的航程。來到日本橫濱時需要換船。而當年在馬關時,李鴻章曾發誓“終生不履日地”,因此當他看到周轉的是一艘日本的船隻時,堅決不肯上船。最終侍從們隻好在美輪和招商局的輪船之間搭起一塊跳板,冒著掉到海裏的危險將他扶上招商局的輪船。
李鴻章出訪歐美,自3月28日離開上海,到10月3日回到天津,曆時190天。在訪問期間,李鴻章經過四大洲,橫渡三大洋,行程共9萬多裏,訪問了歐美8個國家,在清代曆史上具有獨特的意義。同時他是清代大臣中第一個進行環球訪問的人,作為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實屬不易。李鴻章出訪歐美各國,有得有失。得的方麵是李鴻章在思想上的變化,他如實地向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陳述了在歐美的所見所聞,西方的先進科學和技術,政治、經濟、軍事等都一一報告,李鴻章希望中國能夠趕上西方列強。在思想上,他對資產階級維新派也表示出同情的一麵。但是李鴻章出訪也有失的一麵,由於與沙俄政府秘密簽訂《中俄密約》,導致中國的主權受到了很大的威脅,並隱藏著嚴重後患。1897年,也就是在這一密約簽訂一年之後,德、俄狼狽為奸,先後在中國租借了膠州灣、旅順、大連,並且在中國建立了勢力範圍,而其他列強也尾隨其後,將中國拖到了被瓜分的邊緣。李鴻章此時才明白“引狼入室”,不過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