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國公主出嫁之後,次年即回到唐朝,而貫穿葛勒、牟羽兩代回紇可汗的,反倒成了仆固懷恩之女。甚至可以說,唐室借兵回紇的重要橋梁在於和親,而和親的關鍵則在於仆固懷恩嫁女。然而學界對此事其實缺乏嚴謹的關注和審慎的考證。有鑒於此,本部分擬就這一問題略加探討。

先考仆固懷恩嫁女之時間。仆固懷恩在安史之亂後期地位的驟然上升,從根本上說源於唐朝對回紇的外交策略。這中間最為關鍵的一個因素,在於仆固懷恩之女嫁與回紇牟羽可汗。然而仆固氏究竟何時、在何種背景下嫁給回紇,卻一直不甚明晰。①據《舊唐書·仆固懷恩傳》載:“先是,肅宗以寧國公主下嫁於毗伽闕可汗,毗伽闕可汗又以少子請婚,肅宗以懷恩女妻之。”②細審史料,我們發現仆固懷恩在乾元二年(759)有一次極不正常的封王。至德二載(757)十二月初一,唐廷在複兩京後對主要將領論功行賞。封爵方麵郭子儀以下皆封國公,其中仆固懷恩進封豐國公;作為物質性獎勵的食實封方麵,除子儀以“再造家邦”之首功得食二千戶、李光弼得八百戶外,包括仆固懷恩在內的多數將領均僅得二百戶。③然而據《冊府元龜·帝王部·封建》,乾元二年(759)七月仆固懷恩卻成為叛亂爆發後首位異姓封王者,而郭子儀、李光弼等被封為郡王已晚至762年寶應政變前後。①異姓封王無疑需有殊勳至功,以戰局來看,乾元二年(759)三月九節度相州潰敗,七月十七日趙王係任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為之副,並取代郭子儀統領朔方軍,十天後的二十七日,仆固懷恩“進爵大寧郡王”。大軍潰敗後朔方軍麵臨重整,前後節帥郭、李都未封王,因此斷然不會如司馬光所說是因為其“前後戰功居多,故賞之”②。很顯然,仆固懷恩此時進爵郡王,有其特殊原因。論者多屬意於仆固懷恩為國嫁女和親,卻鮮有考慮其女身份這一決定性因素。按:唐代王之女稱“縣主”③,郡王亦同,墓誌中有“金城縣主,即隴西郡王之長女”④的說法為證。自公以下之女均無“主”之號。唐廷和親縱因時勢艱危,但基本禮儀仍需周全。唐廷此前曆次和親,之所以選自宗室之女,是因為其本身已有郡主或縣主之銜,方得進一步冊封公主;即如至德元載(756)葛勒可汗嫁女與敦煌王承案,唐廷亦在隨後先冊其為毗伽公主,再得正式成婚。仆固部歸唐雖早,但因部落不大,故並未如李光弼之先得以封王,僅得世襲都督。⑤仆固懷恩在封王之前,其女僅為普通蕃將之女,從身份上講很難直接嫁給可汗之子。有學者將其歸入“以重臣之女出嫁”的類別⑥,是值得商榷的。

綜上考證,可對仆固氏出嫁的時間做大致推測。如果《冊府元龜》關於仆固懷恩封王的時間記載無誤,那麽仆固氏出嫁可能已晚至乾元二年(759)年初葛勒可汗去世前夕。當時九節度以重兵圍困鄴城,戰事方緊,唐廷很可能是先將仆固氏以縣主身份嫁給葛勒次子,再於當年七月“補封”仆固懷恩為大寧郡王,以副其實。當然仆固氏出嫁的時間也不可能晚於葛勒之死,因為一旦等到新汗繼位,則必然又要以公主下嫁,但仆固氏之嫁在唐代正史中並不明載,說明其時身份不顯。

如果深入政治鬥爭的層麵來看,則仆固懷恩地位的逐漸上升,其實是肅宗朝宮廷內爭以及朔方集團權力變動妥協的產物。我們發現在平叛過程中,回紇軍隊在大多數情況下由仆固懷恩實際統領,這個問題得從平叛過程中“兵馬副元帥”一職入手分析。安史之亂爆發十二天後,玄宗返回長安,最初“以京兆牧、榮王琬為元帥,命高仙芝副之”。榮王琬開元“十五年,授京兆牧,又遙領隴右節度大使”,玄宗最初的設想是“令仙芝征河、隴兵募屯於陝郡以禦之”,寄希望於河隴軍事集團。①當月玄宗親送“高仙芝等進軍”,並無榮王琬,據此推測榮王琬受任元帥後並未前往東都前線,而是留止長安總領全局。但十二月初東京陷落後,玄宗遂製太子監國,同時令其親總諸軍進討,五天後“以哥舒翰為太子先鋒兵馬元帥”以守潼關,又五天後“榮王琬薨”。②據此來看,榮王琬應是因未身赴前線,在東京陷落後便被罷免元帥之職,其死亡顯然也與東京失守有直接關係。③由於太子未能成行,因此哥舒翰得於次年正月“除諸道兵馬元帥,始臣下為之”④。哥舒翰的元帥之職實際總轄各道兵馬,與此後郭子儀等人所任相同,但當時未在其上設大元帥。肅宗靈武即位後,任命廣平王為天下兵馬元帥,但沒有副元帥。至德二載(757)四月,唐軍擬大舉收複兩京之際,郭子儀受任關內河東副元帥,實際總領天下軍事,《冊府元龜》更明言“至德初,廣平王為元帥,統大將軍東征,以子儀為副,實總軍政”⑤。至乾元二年(759)七月,李光弼借相州潰敗之機,表請趙王(後改封越王)總戎,趙王係遂為天下兵馬元帥,而李光弼為副元帥。

上元二年(761)二月,李光弼河陽之戰戰敗,四月罷去副元帥之職,此後轉任徐州。由於同時燕朝發生了鹿橋驛兵變,史朝義弑父繼位,燕廷陷於內亂,因此隨後的一年內盡管天下兵馬元帥仍在,但副元帥之職暫時空缺。到了寶應政變後,代宗繼位,雍王適方才受任天下兵馬元帥,而以仆固懷恩為副。

綜合以上來看,“天下兵馬元帥”一職並非人們認為的那樣大而無當,它與副元帥彼此聯係,密切相關。在郭、李、仆固三位副元帥中,與代宗存在根本矛盾的其實是趙王係一方的李光弼。至於擠走李光弼的仆固懷恩,則讓代宗深懷好感,故而他始終不願承認仆固懷恩叛亂的事實。另外,仆固懷恩雖已身居副元帥,並以朔方軍為基礎,但朔方軍的實際控製權仍由郭子儀掌握。仆固懷恩的副元帥,是在郭、李鬥爭及朝廷內爭的情形下,雙方妥協的產物,從一開始就存在隱患。

如果將視線移至回紇方麵,則我們發現仆固懷恩嫁女之事還有更多的政治意義蘊含其中。仆固氏之嫁與回紇及其境遇之變遷,與回紇汗室的政治更替密不可分。從目前所見史料,可以推知葉護太子在葛勒可汗統治末年失寵。按:乾元二年(759)四月“回紇毗伽闕可汗死”①,而"葉護太子前得罪死”②,故次子移地健遂為可汗(牟羽),已嫁與移地健的仆固氏則成為可敦。值得注意的是,乾元元年(758)第三次借兵是在肅宗嫁女之後,當時燕軍節帥史思明、能元皓名義上已經歸唐,安慶緒孤處鄴城、形勢危急,對於唐朝來說這是鏟除叛亂的最後一擊。但如此重要的政治聯盟,太子葉護卻再未出現,而是以王子骨啜特勤取代,頗疑葉護已被處決。

寧國公主很可能存在生育問題,這成為仆固氏在回紇汗室地位上升的重要契機。按:葛勒可汗磨延啜生於開元二年(714)①,小肅宗三歲,代宗與葉護也以兄弟相敘。代宗、葉護分別為肅宗、葛勒之長子,其中代宗生於開元十四年(726),與葉護見麵時已三十二歲,則葉護其時亦已三十歲左右。據此推測,作為可汗次子的移地健當時也已二十五六歲,不可能是首次結婚。肅宗有七女,寧國排行第二。肅宗第三女和政公主生於開元二十六年(738)②,則寧國生年更在此前,乾元元年(758)時年逾二十。按:寧國公主此前已嫁鄭巽,西京不守後她追隨玄宗西逃,一路未見子女扶持,全靠其妹和政公主一家照應。③乾元元年(758)和親時,葛勒可汗正值四十五歲之壯齡,寧國公主二十多歲,然一年後其終未能懷孕而致歸寧。這使我們有理由懷疑寧國在生育方麵或許多少存在一些問題。

有鑒於此,葛勒向肅宗提出了為次子求婚的請求,而這一請求顯然具有深遠的政治與外交考慮。由於仆固氏當時身份低微,因此唐紇雙方的史料都未對和親過程加以記載。仆固懷恩在《陳情書》中自述“臣有二女,俱聘遠蕃,為國和親”④,可知其幼女同樣以縣主身份遠嫁,這也是後來她能獲封“崇徽公主”並嫁與牟羽可汗做繼室的關鍵原因。

從回紇的對外政策層麵來看,與唐結好固然重要,但首要任務卻在於統一草原。葛勒可汗統治末期,回紇將主要關注點轉向天山以北的黠戛斯和堅昆,寧國公主一行於七月甲午北行,九月甲申“回紇使大首領蓋將等謝公主下降,兼奏破堅昆五萬人”①,其間相隔50天,而《磨延啜碑》同樣記載了可汗在阿爾泰山南麓的yaris和aghlih之間殺敵三萬之事②。堅昆在北庭都護府以北七千裏,葛勒可汗應於乾元元年(758)秋冬之際追殺堅昆至yaris平原,隨後於次年二月十六日征服三旗突厥。由於《磨延啜碑》在雞年(至德二載,757)以後的紀年存在誤差,因此尚難判定葛勒對堅昆的遠征究竟是在至德二載(757)還是在乾元元年(758),但可以確定的是,回紇在第一次出兵助唐後,其軍事重心已經轉至汗國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