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規範女孩的言行舉止,來喚醒她們的性別意識,強化她們溫柔、優雅的天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往往會把注意力放在他們的學習成績和身體健康上,而對於性別差異的認識相對較弱,沒有對男孩和女孩分別地采取不同的教養方式。於是,在生活中,小姑娘不喜歡穿裙子,走起路來大大咧咧,男孩子說話細聲細語,喜歡照鏡子打扮的現象經常可以看到。

有專家還指出,孩子出現“性別錯位”,根本原因都是家長的教育方式不恰當,無意中抹殺了幼兒自身的性別意識,“男女分教”這種國際先進教育理念應在國內及早推廣。

對於正處於小學階段的女孩兒來說,家長們的首要任務,是通過規範她們的言行舉止,來喚醒她們的性別意識,強化她們溫柔、優雅的天性。

媽媽是女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對象,她們對於女性行為標準的認識,往往是從母親開始的。所以,培養淑女,更需要媽媽言傳身教。生活中常常會有這樣一種場景:媽媽教導女兒說:“小姑娘不可以這麽大聲說話。”結果,女孩兒會悄悄地嘀咕:“媽媽不開心的時候,和爸爸也是這麽大聲說話的。”這就需要當媽媽的盡量克製自己,無數事實證明,母親的一言一行對女兒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母親是大嗓門,那麽女兒講話也必然不能細聲細語;母親行為無所顧忌:女兒必然也會大大咧咧……所以想讓女兒有女孩子的樣兒,媽媽做得如何是關鍵。母親本身是一個優雅的女性時,再糾正女兒的一些不良姿態,她也容易聽得進去。

女孩兒走路,肩膀亂晃,大大咧咧是有礙觀瞻的。家長應該提醒她們挺胸抬頭,兩眼平視前方,身體重心落於足的中央,雙臂靠近身體隨步伐前後自然擺動。行走路線盡可能保持平直,步伐適中,兩步的間距以自己一隻腳的長度為宜。走路腳步要放輕,不要走得咯咯作響,遇到急事時,不要急不擇路,慌張奔跑。至於平日的坐臥舉止,若有讓人看著不舒服的地方,家長也要不厭其煩地給予矯正。這些地方看似是小事,其實對於女孩子保持良好的個人形象意義重大,並能對她以後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除了規範人體行為舉止之外,我們還要讓孩子了解個人舉止行為的禁忌。比如在一些公眾場合,應力求避免從身體內發出的各種異常的聲音,咳嗽、打噴嚏、打哈欠等,均應側身掩麵再為之。文雅起見,最好不要當眾抓耳撓腮、挖耳鼻、揉眼睛,也不可隨意剔牙、修剪指甲、梳理頭發等。若身體感覺不舒服,非做不可,就應該去洗手間完成。出洗手間時,一個人的樣子最好與進去時保持一致,或更好才行,像那些邊走邊扣扣子、拉拉鏈、擦手甩水等行為都是失禮的。

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趴在或坐在桌上,也不要在他人麵前躺在沙發上;對陌生人不要盯視或品頭論足;當別人在進行私人談話時,不要去打攪他人;當別人需要自己的幫助時,要盡力而為;看見別人發生了一些不幸的事情時,不應該去嘲笑他人,也不可跟著起哄。

好習慣的培養,需要爸爸媽媽的耐心。當孩子一時做得不夠好時,父母不要著急,不要訓斥,隻是要告訴她應該怎樣做。有一位劉先生,他的女兒非常優秀,現在已經出國留學,獲得了博士學位。

他說自己教育女兒的方法,是從一年級下的工夫。孩子上了小學,他就告訴她應該怎樣吃飯,怎樣進行日常活動,怎樣寫作業。在這一切活動中,保持正確的姿勢是非常重要的。他有一根小棒,他管它叫“教女棒”。這根小棒很小,跟筷子一樣細。爸爸就坐在旁邊,看到孩子的姿勢不對,就敲她一下,這都是很輕的,不是打孩子,就是提醒她。

堅持了半年時間,孩子就跟人家不同了,坐有坐樣、站有站樣,連寫的字都規範漂亮起來。培養小淑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但是當家長的隻要下足了工夫,則成效日見,當我們看到自己的女兒舉止日漸優雅的時候,心中的快樂則可以抵得上平日裏的辛苦了。

我們必須讓自己的女兒意識到她是女孩兒,應當有與自己女孩身份相符的言行舉止,這對她以後的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其一,可以使她的個人風格符合社會對於女性的價值取向,使她擁有一個寬鬆的大環境;其二,可以逐步強化她的性別意識,促進其心理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