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女孩子都會認為,爸爸媽媽認為不好吃的東西一定不好吃。有了這種想法的孩子,下次看到這種食物時,先入為主的意識會讓她對這種食物產生排斥心理。

對於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的挑食行為,家長們一般認為這是一種最為常見的小毛病,處理起來也至為簡單,“孩子天生不喜歡吃哪樣東西,隻好給她換一樣了,有什麽辦法。”這倒也沒有什麽,孩子隻要不是嚴重的偏食——比如隻吃肉食不吃任何蔬菜或者相反,喜歡吃什麽不喜歡吃什麽,家長不宜過於勉強。隻是家長們必須要明白,孩子的口味,一般都是受了大人的引導和暗示,並非“天生如此”這回事兒。維尼是一個英國籍7歲的混血小姑娘,她的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中國人。暑假期間,母親帶維尼回國探親,目的是要讓維尼學習漢語。維尼非常喜歡姥姥家,因為姥姥家有很多的小夥伴,而且一個個對她都非常友善。但是隻有一件事情不太好,那就是維尼很不喜歡姥姥家的飯——中國餐。

第一天坐上姥姥家的大餐桌,看著一桌子豐盛的中餐,維尼死活也不肯吃,而是躺倒在地上,大聲喊道:“Milk!Bread!”無論姥姥怎麽哄都無濟於事,她就是不肯吃米飯和蔬菜。姥姥怕把這個寶貝洋娃娃餓病了,隻好去買了牛奶和麵包。晚上,維尼的媽媽知道了這件事,便對母親說,她在家裏也不肯吃中國飯,米飯、饅頭都不肯吃,總是哭著喊著要麵包吃,我們都不理會她。過一會兒,她餓極了,自然就會去吃,下次不要再給她買了。

第二天吃飯的時候,維尼還是不吃,而是像前一天一樣向姥姥要牛奶和麵包,姥姥記得維尼媽媽的話,任憑維尼大喊大叫,就是不給她買牛奶和麵包。就這樣,小家夥餓了一個上午,一口飯都沒吃。下午午休起床後,姥姥開始心疼起維尼,她找來一些小點心對她說:“你看這蝴蝶酥多好看啊,你嚐嚐,是甜的。這叫做糖三角,裏麵藏著好吃的果醬呢,快吃一口吧。”看著姥姥手裏誘人的小點心,維尼的肚子又開始咕嚕咕嚕地叫了起來。在姥姥的勸導下,維尼小心地嚐了一口,香香的、甜甜的,一點都不比麵包差。於是,餓極了的維尼自己拿著點心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再也不叫:“Milk!Bread!”了。再到吃飯的時間,姥姥讓維尼坐在幾個小哥哥、小姐姐的中間,維尼看著哥哥、姐姐們吃得那麽香,自己也安靜地吃了起來,還會對姥姥說某道菜好吃。小孩子挑食是普遍的,關鍵是父母麵對挑食的孩子采取什麽方式。一味地哄、勸,結果孩子還是挑食,甚至挑得更厲害。對此,專家的意見是孩子一頓不吃飯,父母不必大驚小怪,強迫或哄勸都會激起他(她)的逆反心理,把進食當成一種負擔。這時不如暫時不加理睬,孩子餓了自然會吃。

許多父母總是向別人抱怨說,最發愁的就是孩子的吃飯問題了。平時看著挺可愛的,可一到吃飯的時候,什麽毛病都來了。青菜不吃、魚不吃,這個鹹的不吃,那個辣的不吃,好不容易吃了兩口,忽然想起什麽來,轉身就跑,好像和飯有仇似的。結果孩子身體又瘦又小,一副營養不良的樣子,做父母的看著幹著急。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挑食的毛病,可以按下麵的方法試試。

吃飯之前,父母要積極地向孩子逐一介紹飯菜的營養、口味等,激起孩子對進餐的興趣和好感,引發食欲,並與孩子一起品嚐不同飯菜的味道,觀察食物的顏色,然後一起發表對這頓飯菜的評論。

父母切忌當著孩子的麵議論某種食物不好吃。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認為,爸爸媽媽認為不好吃的東西一定不好吃。有了這種想法的孩子,下次看到這種食物時,先入為主的意識會讓他(她)對這種食物產生排斥心理。

改變孩子吃飯的壞習慣並不困難,如果父母能抓住難得的教育時機,堅持對孩子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那麽,不僅是孩子受益,我們的生活也將會因此而變得輕鬆和愉快。

女孩子是會很容易接受來自身邊親人的暗示的,她在學習和生活的其他方麵如此,在飲食習慣上也不例外。如果父母中有一個人對於某種食物忌口,那麽,女孩子也會自然而然地排斥那種東西。孩子的飲食習慣如何,根源其實還在父母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