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父母對於孩子的愛,多表現在給他們提供盡可能好的環境,盡可能豐富的物質上,卻很少關注他們內心的需要。某市的一個心理診療中心,接待過一名14歲的患精神分裂症的少女,她的症狀是老出現幻聽現象,老聽見爸爸媽媽在跟她說話。
而實際上,這個可憐的留守孩子,父母都遠在新疆,她已經有8年未見到爸爸,7年未見到媽媽!這個病例讓心理醫生都備感心酸。在現代社會,離開家鄉到異地謀生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隻是在外地打拚的時候,對於孩子的照看、求學等有著諸多不便,於是,有些家長便把他們留給老人或者親友照看。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一種嚴重的缺陷,在缺失了父母之愛的環境裏,他們的孤獨、渴求、沒有安全感,常常會出現許多心理問題。女孩子本來就很脆弱,與別的孩子截然不同的待遇,會使她們感受到更多的壓抑和委屈。
如果父母為了生計,不得不與孩子分居兩地,那麽也別忘了把濃濃的愛意傳遞給孩子。現代社會各種通訊手段都很發達,信件、電話、網絡,都可以成為與孩子聯係的通道。那種隻通過監護人了解孩子的學習和身體的做法,使孩子對父母缺乏自然的親近,當家長的,可以多和孩子聊聊天,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非常想念你,不是不喜歡你,隻是因為生活的原因沒有辦法陪在你身邊,爸爸媽媽也不想和你分開。也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很想抱抱你,看你長高了沒有,體重增加了沒有。
溝通和交流,是聯係父母和孩子之間最重要的紐帶。但是,如今父母對於孩子的愛,多表現在給他們提供盡可能好的環境,盡可能豐富的物質上,卻很少關注他們內心的需要。有時候,大人和孩子近在咫尺,卻讓他們也感受不到來自於父母的關愛。一位媽媽這樣說:我女兒最近出現了很多問題:學習不夠用功,成績中等,對父母越來越沒有禮貌,很少主動叫爸爸、媽媽,很少說話。我帶她去看心理醫生。她跟心理醫生說了很多很多話。後來心理醫生解釋說,問題主要出在孩子爸爸的身上。孩子說,在學校裏常有淘氣的男同學欺負她,她不知道該怎麽辦。這種時候我怕孩子出事,往往讓她忍耐住。孩子很想聽爸爸怎麽說,可孩子他爸從來沒有耐心地聽孩子講學校裏的事兒。孩子還說媽媽經常給她增加作業,強迫她做好多數學題和作文。並說:“如果是爸爸輔導我,學習效果會更好,可是他總是說工作忙,總是在加班。星期天他也不領我出去玩兒,晚上他總是在電腦前工作。是不是電腦是他的女兒?工作比女兒更重要嗎?我對爸媽有意見,他們又不愛聽我說話,還要讓我叫他們。我才不叫呢!”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許多父母由於工作繁忙疏於和子女進行交流,而兩代人之間價值觀、個性等方麵的差異,也容易形成心理隔閡,隻有雙方經常溝通交流,才能縮短心理距離,增加共同語言。因此,除了一般的日常接觸外,父母還應該有目的的和孩子溝通交流。例如:安排家務勞動、重大決策征求或采納孩子的合理建議、選擇好書好節目和孩子一起看、耐心聽孩子說說學校的事情、幫助他們麵對挫折克服困難、親子共同出遊培養生活情趣豐富精神生活等,使孩子時時意識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樂意與父母溝通。
要說忙,那並不是理由,孩子是最敏感的,如果你愛他,重視他,通過一個小動作,一句簡單的話語,她就可以感受到。童話大王鄭淵潔兒子五歲的時候,看見他每天在寫東西,就問:“爸爸,你今天寫了多少頁字啊?”鄭淵潔回答:“一頁300字,爸爸每天要寫10頁。”有一次,鄭淵潔接了個急活,怕孩子在身邊分心,就把他送到了奶奶家。當晚,孩子就打電話過來問:“爸爸,你今天寫了多少頁啊?”鄭淵潔漫不經心地回答道:“10頁,甚至更多點。”孩子不再說話,失望地掛掉了話筒。
第二天,孩子又問鄭淵潔同樣的問題。一個五歲的孩子,關心這個幹什麽?細心的鄭淵潔忽然意識到孩子的想法——孩子不直接問,但希望自己離開的日子,爸爸的生活會有變化,證明爸爸一直重視他,關注著他。鄭淵潔感到心頭溫情湧動,趕緊說:“沒有你,爸爸一個字也寫不出來了,你回來吧。”孩子哈哈大笑起來。回來後,鄭淵潔就讓孩子在身邊坐著,並且讓他給稿紙編上號。孩子幹得又認真又開心。
鄭淵潔說:“再重要的工作,都不如孩子重要。特別是幼年時的尊重,會讓孩子形成習慣。”他認為,他在爸爸心目中是重要的,逐漸也會把你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頭腦裏的問題也多了起來。當他們有了新發現時,就急於表達出來;當他們受了委屈時,就想找人安慰一下。這時候,如果沒有父母或者代替父母角色的師長以充滿愛意的胸懷接納他們,他們就會產生一種被遺棄的感覺,逐漸出現一些心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