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在道德判斷和價值定向方麵,父母與子女的相關係數為0.55。孩子的思想品德素質正處於形成時期,可塑性強,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對孩子的影響非常深刻。正如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你怎樣穿衣服,怎樣和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其他人,你怎樣表現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些,對兒童都有很大的意義。”

在一個家庭之中,如果說男孩的成長是從模仿父親開始的話,那麽,女孩最容易模仿的對象就是母親。母親的人生觀、價值觀,母親的待人接物的方式,母親的舉止風度,都將給女兒留下深刻的印象,當她成年以後,母親的影響就會在她身上開花結果。趙小蘭隨同家人來到美國一年後,入境隨俗,也想舉辦一次自己的生日派對。她跟媽媽講了這個願望。媽媽表示完全讚成,並親手做了奶油蛋糕,準備了生日蠟燭和晚會帽子,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同美國孩子一樣,熱熱鬧鬧地做一次接受別人祝賀的小女主人公。

許多邀請請柬發出去了,期盼著客人們的到來。不料,生日派對那天晚上,望眼欲穿,隻有兩個同學來了,趙小蘭的心情跌到了穀底,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媽媽的心靈感應到了女兒的心靈,卻不動聲色,照樣舉辦生日派對,照樣切蛋糕,照樣唱生日快樂歌。母愛並不是一個模式的,趙小蘭的母親愛女兒,用自己的言行,向沒有成熟的孩子灌輸了處變不驚、不卑不亢、自尊自重的生活方式。母親讓孩子愛惜自己,尊重自己,保持尊嚴。讓孩子保持自己的價值觀。知道要為更美好的事物奮鬥。因此,麵對男孩子或者其他什麽人,女孩要不會示弱,要自重,言行得體,不做讓自己感到難堪的事情。母親讓我們清楚地懂得,我們來自一個有教養的家庭,要儀態端莊,舉止正確。

孩子是否以自己的父母為榮,父母身上是否有足夠的精神營養供孩子汲取,這些都是重要問題。那些以父母為榮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起較高水平的自尊,並對自己產生較高的自我預期。

對於已為人妻、為人母的女性朋友們來說,教養女兒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女兒模仿她的媽媽,我們不能禁止孩子們模仿,相反,我們應該讓自己值得模仿,哪怕是我們行為中最微不足道的細節。小吳是一位很有才華的女性,在一家廣告公司做文案工作,她有一個五歲的小女兒,一家三口,生活得很幸福。大學時代的自由生活,使她養成了不拘小節的習慣。說話直接尖刻,從不顧忌別人的麵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按時吃飯、通宵熬夜的事兒也時常發生。先生提醒過她多次,可小吳當時答應得挺好,一轉身就又忘記了,繼續我行我素。

在女兒上幼兒園大班時發生的一件小事,使小吳徹底改變了自己。

在一次家長會上,老師告訴小吳:“你的女兒很可愛,非常聰明,老師教什麽東西她差不多都是第一個學會。但是她和小朋友們相處時不太合作,昨天一個小朋友要和她一起玩拚圖,她竟然說‘這不是笨人玩的遊戲,你醒醒吧’。”小吳驚出了一身冷汗,天啊,這不是自己的口頭禪嗎?先生提醒過多次,可就是改不了。女兒這麽小就目中無人,長大後不在社會上碰壁才怪,等她性格定型之後,再矯正肯定是事倍功半,看來從現在開始,就應該注意要在對女兒的教育上下工夫了。

小吳知道女兒的一些小毛病,都是從自己身上學來的,要教導女兒,首先自己要改過。否則,不光影響自己的個人形象,還將影響到女兒的一生。

從此以後,隻要女兒在身邊,小吳就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說話輕聲細語,對先生和女兒堅持“多稱讚,不挖苦”,每天吃過晚飯後,一家人在小區周圍散會兒步,回家看看電視,看看書,安排女兒睡覺後,自己也按時休息。一開始時,小吳總是有意識地控製自己,但時間長了,自然形成新的習慣,不僅僅是做給女兒看了。單位裏新來的大學生,還總是讚歎“吳姐做人寬容體貼”呢!更重要的是,女兒在上小學的時候,不知不覺地,已經變成了一個文靜可愛,樂於助人的小姑娘,有規律的作息生活,更給了她一個健康的身體。女孩子模仿母親,最初並不會鑒別分辨。媽媽希望孩子學的,她會模仿;擔心她學的,她照樣也會模仿。這時候,媽媽僅僅是在口頭上禁止她是沒有效果的,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如何還能要求孩子做到?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朱慶瀾先生曾經明確指出:“無論是什麽教育,教育人要將自身做個樣子給孩子看,不能以為隻憑一張口,隨便說個道理,孩子就會相信。”如果希望自己的女兒成長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女性,首先,媽媽要做出表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