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誤的過程,就是一個和外界相互碰撞、接受、融合的過程,可以這樣說,孩子是通過錯誤來認識世界的。

耐心細致、乖巧聽話是女孩子的特點,比起毛手毛腳、丟三落四的男孩子,她們犯錯誤、出岔子的時候要少得多。一個女孩的家長這樣誇獎說:“我的女兒,幹什麽都很小心,長那麽大都很少出錯,真是少操了不少心。”

孩子不犯錯,盡管不能說是件壞事,但家長以此為榮的心理卻有待商榷。讓孩子聽話,聽話的潛在目的不外乎就是做父母的可以省心,叫孩子上東就上東,叫孩子去西就去西。僅從表麵上看來很好,卻抹煞了孩子的天性,泯滅了孩子的個性。

在課堂上,老師不允許孩子出錯;在家裏,父母不允許孩子出錯,結果,孩子也隻能盡力不出錯。為了不致出錯,他們隻好收斂幻想,自我綁束,縮手縮腳。當孩子一旦形成這樣的人格,首先會失去探索精神,幹什麽隻會在固定的圈子轉,要她變通,她就茫然不知所措;其次,孩子犯錯誤就和我們平常患感冒一樣,在與疾病的對抗中,自身的免疫力才得以增強,如果根本不知道錯誤為何物,機體的能力就無法完備。

西方俗語說:“孩子犯錯,上帝都會原諒。”每個孩子都會麵對成長的煩惱,每一個年齡段,孩子們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相似的問題。就像打預防針一樣,孩子犯錯也需要合適的年齡,一個小孩子傷害小動物,遭受過父母的訓斥,長大了就不會跑到動物園裏去跟動物們過不去。

在孩子小的時候,該犯的錯誤沒有機會犯,到了不該犯錯的時候,卻用幼稚的行為去“補課”,那真是有些得不償失。

“小錯不斷,大錯不犯”,是常常掛在小學老師嘴邊的一句話,用於表達老師“恨鐵不成鋼”的無奈心情。可是,我們後來又吃驚地發現,小錯誤不犯的人,常常犯大錯誤。究其原因,是沒有犯錯的經驗。從這個意義上說,犯錯是孩子的權利,也是孩子成長的資源。

一個孩子幹壞事,今天砸壞鄰居的窗,明天弄傷別人的狗,心理學叫做攻擊性外顯。

解決的辦法是讓他承受行為的責任,去麵對譴責,賠償損失,向別人道歉。這樣的好處一是擺脫自我中心,知道外部世界並不總能為所欲為;二是遭受必要的情緒挫折,體驗到後悔,難過,害怕是什麽東西;三是學會協調攻擊欲望與環境的關係,慢慢地把攻擊行為轉向積極安全的範圍,如運動、競賽等。

孩子犯錯誤的過程,就是一個人和外界相互碰撞、接受、融合的過程,可以這樣說,孩子是通過錯誤來認識世界的。每一個人都會犯錯誤。當不允許孩子犯錯誤時,孩子會用各種不健康的方式作出反應:

(1)隱瞞錯誤,不說出真相

當孩子害怕受到懲罰或者失去父母的愛時,他們就學會了隱瞞自己的錯誤。與其麵對懲罰,他們寧願隱瞞所做的事情並希望不被父母發現。這就導致了撒謊。這種隱瞞真相的傾向漸漸發展為內心的分裂,孩子不得不生活在兩個世界裏。在一個世界裏,他(她)可能得到父母的寵愛,而在另一個世界裏,他(她)相信如果自己的錯誤被發現,他(她)將失去父母的愛。

(2)不給自己定高標準,或者怕冒險

當孩子因為自己的錯誤獲得令他們羞愧的信息時,他們通常會害怕再犯錯誤。為了免於因犯錯、失敗或者讓父母失望而承受痛苦的後果,他們就會謹慎行事,不再設定可能達不到的高標準,而隻做那些可以預測且安全的事情。還有些孩子對羞辱信息的反應是取得更高的成就。他們不能忍受達不到期望的痛苦或讓父母失望,因此會更加努力。他們可能會取得成功,卻不會有幸福感。

(3)辯解或者指責他人,以此來保護自己

在缺乏寬容的環境中長大會使孩子采取防禦的態度。當孩子覺得犯錯誤不安全時,會浪費很多時間、精力和口舌來為發生的事情辯解,就會責怪他人。當一個人為錯誤辯解並為自己的問題責怪他人,讓其他人為我們的問題負責時,就意味著我們沒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也失去了從錯誤中學習以及在生活中繼續前進的動力。

(4)自我貶低和自我懲罰

孩子通過自己受到的對待來看待自己,當憂心的父母為孩子的行為或錯誤感到失望、生氣、受傷、尷尬後著急時,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有點不值得父母愛或者不夠資格得到父母的愛。如果孩子因為錯誤受到懲罰,她會逐漸認為,若想犯錯之後依然值得愛,就必須受到懲罰。不管男孩還是女孩,因犯錯而受到懲罰時,結果都會因為那些錯誤而無法原諒自己和別人。

孩子衡量自己的唯一途徑是通過父母的反應,父母應該傳達給孩子的信息是:隻要盡最大努力就夠了,錯誤是學習和成長中很自然的一部分。通過犯錯誤,我們學到了什麽是對的、什麽對我們最好。

當孩子得到明確的信息,知道犯錯誤沒關係,那些不良反應就可以避免。當孩子沒有因為犯錯誤而受到羞辱或懲罰時,他們就會明白自己不一定非得完美才會被愛,從而學會愛自己以及接受自己的缺點。同時也能更好地來增強孩子和父母合作的意願。

允許孩子犯錯誤,並且視錯誤為學習的過程,讓我們的孩子有機會得到充分的發展。

如果我們一味地在孩子耳邊提醒她,這個不行,那個不能,孩子或許會少犯很多錯誤,但是一個極少經曆挫折,一帆風順的孩子,她是經不起失敗的打擊的。她的高高在上的虛榮心,會在一次極小的挫折麵前顯得脆弱無力、不堪一擊,並從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