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光明的一麵和陰暗的一麵,孩子遲早都要親身體會,讓他們早些了解社會的一些“陰暗麵”,可以起到免疫的作用。

每個小女孩,都是父母心中的天使,望著她們稚嫩的麵孔,我們願意用全部的心思來愛她們,為她們遮擋世間的一切風雨。於是,凡是社會上那些肮髒的、醜惡的、痛苦的東西,我們都不希望孩子見到,總怕汙染了她們那純潔無瑕的心靈。

然而,這種諱疾忌醫的做法,究竟可以維持多久呢?一個一向把世界當成一個五彩繽紛的大花園的女孩,一旦遭遇到困苦,對她的打擊豈不是更深?

作為孩子的父母師長,作為她們成長的引路人,我們有必要向孩子展示一個真實的、立體的社會。德國柏林,一所普通的小學正在對孩子們進行社會教育。

講台前,殯儀館的叔叔阿姨們正在講述人死時會發生的事情。講完後,孩子們輪流扮演角色,模擬諸如父母因車禍身亡時該如何應對。學校的目的,是通過這樣的課程讓孩子們體驗突然成為孤兒的感覺,這有助於他們體驗遭遇不幸時的複雜心情,以及怎樣控製自己的情緒。

同一時間,德國漢堡青少年法庭現場,法官正在審訊一名持刀殺人的少年犯。觀眾席上鴉雀無聲,來自漢堡亨利希中學初二8班的20多名學生正在專注地聆聽著……

20世紀90年代以後,德國推出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使教材內容適應社會的發展。他們的教育專家認為:以前的教育內容屬於陽光式教育,而現在的教育結合社會現實,如陰暗麵教育,是一種麵向社會的開放型教育。否則,如果為了保持學生心靈的“純潔”,總是回避甚至不讓學生了解社會的醜惡現象,這樣,學生長期與社會隔離,對社會缺乏全麵深入的了解,一旦接觸社會,看到某些陰暗麵後,就會感到茫然若失,無所適從。

為了配合教材,學生們還要參與社會實踐,了解社會,以此為參照來調整、充實自己。比如以“專題研究課”形式了解社會。學生們自願組成幾個小組,討論出研究主題,然後到社會上去調查,最後寫出研究報告。例行的“周三社會日”,學校老師會組織學生參觀監獄、禁毒展覽、反艾滋病展覽等。讓學生把從社會實踐、社會調查中發現的社會熱點、疑點等現實問題帶回課堂上,通過演講、辯論、扮演反麵人物等,解開學生心中的疑惑,進行“免疫”教育。

“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但是我們可以教給他們怎樣認識生活和社會、保護自己。”一位德國的中學校長如此說道。有些家長擔心孩子了解了社會的某些“黑暗”以後,會對他們的思想形成負麵影響,增加其心理負擔。其實孩子們的承受力,並不像我們想象得那麽脆弱,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完全和我們一樣。青青的爸爸發現,女兒越來越嬌氣了,一塊橡皮找不到了,也要流眼淚。於是,在一次帶女兒去公園遊玩的時候,他有意識地給了女兒一元錢,讓她去送給一個沿街乞討的人。那是一個將近70歲的老人,穿得破破爛爛,胳膊上的傷口還往外滲著血水。往常,青青見了這些人,都是躲得遠遠的,今天首次近距離接觸,給她帶來很深的震撼。

回到家裏,爸爸告訴她,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沒有飯吃、沒有房子住,他們隻能以乞討為生,四處流浪,即使有了傷病,也要那麽忍下去。青青聽了,當時沒有作聲。第二天,她對爸爸說:“爸爸,那些乞討的人好可憐呀,我覺得自己好幸福。”

通過爸爸有意識地進行培養,青青的性格不再那麽敏感,不再深陷於自己的小世界裏了,變得比以前懂事多了。我們不必擔心社會上的“陰暗麵”會使孩子的心情灰暗,我們要實事求是地告訴他們,這個世界上,好人和幸福的人占絕大多數,可是也有壞人和不幸的人。然後,再讓他們自己去分辨,去體會。

社會上光明的一麵和陰暗的一麵,孩子遲早都要親身體會,讓他們早些了解一下社會的一些“陰暗麵”,可以起到免疫的作用。家長可以多與孩子討論電視報刊上的熱點新聞,告訴孩子一個真實的社會,無論是正麵或者是負麵的社會新聞,都可以讓孩子知道,並教育孩子要區別對待,這樣,孩子進入青春期出現的失落和反叛就不會那麽大。孩子始終要接觸社會,我們都希望孩子將來的路越走越寬,融入社會的孩子,將來一定會變得更堅強,有更好的適應能力。

家長對孩子不應該隱瞞生活中的“陰暗麵”,要根據其年齡和成熟程度慢慢地向他(她)解釋。無論事情如何嚴重,父母都應該主動將真相告訴孩子。否則,他(她)會通過同學或朋友得到某些信息,而道聽途說的東西往往不是那麽真實可信,會令孩子感到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