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眾場合女孩子可以表現得很聰明、很活躍,但是保持文明的言行舉止還是必要的,這是女孩的家教和她個人素質的最直觀的體現。
禮儀是什麽?有人把禮儀理解為繁文縟節,覺得那都是虛偽的客套,這種想法顯然是錯誤的。也有的人認為學習禮儀是成年人的事,比如社交方麵的禮儀,幼小的孩子又不參加正式的社交活動,學習那些繁瑣的禮儀很不現實。其實,這也是對禮儀的誤解。幼兒禮儀指兒童在家庭、學校、社會活動中所必須遵守的一些簡單的行為規範。這對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素質的全麵提高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在我們這個寬鬆自由的時代裏,那套“行不露足,笑不露齒”的老規矩對於女孩子已經不適用了。在公眾場合女孩子可以表現得很聰明、很活躍,但是保持文明的言行舉止還是必要的,這是女孩的家教和她個人素質的最直觀的體現。
概括而言,幼兒禮儀分為生活禮儀、學習禮儀、公共場所禮儀三大部分。其中生活禮儀又分為用餐禮儀、儀容儀表、交往禮儀三個方麵。用餐禮儀主要要求幼兒學會正確地使用餐具以及用餐姿勢;注意保持桌麵、地麵、碗內的幹淨與整潔;初步學會與人共餐時的禮節,不搶食、不在喝湯時發出聲音等。儀容儀表要求幼兒能養成保持身體和服裝整潔、養成講衛生的習慣;學會保持正確的坐、站、走姿勢。交往禮儀是指在與人交往中,養成使用禮貌用語的習慣,初步學會與人交談的禮節;初步學會做客的禮節;懂得尊重父母、長輩,會根據他人的年齡情況與他們打招呼。
學習禮儀是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了解並遵守的,引導他們在活動中做到發言舉手、會認真聽完別人的話,與別人一起活動(超過3個人)需要服從活動的規則,不能擅自改變規則或任性;在活動室內做到三輕:走路、說話、搬桌椅要輕輕地進行,盡量避免製造噪音;學會和他人在意見分歧時商量解決,能尊重別人的意見;觀看演出時,要保持安靜、不吃零食、不亂扔東西,演出結束後,懂得鼓掌表示感謝。
公共場所禮儀涵蓋麵較廣,比如對孩子而言,要做到初步了解就算達到要求了,進一步的要求為能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規則;在公共場所活動時,能做到謙讓,會尊重和原諒別人。
孩子們禮儀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項長期的反複性的工作,教孩子學習禮儀,起點要低,訓練要實,方法要靈活多樣。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讓孩子有了切實的生活體驗之後,家長再幫他們分析指點,這比單純地講解那些繁瑣的條款紮實得多。我國著名的漫畫家豐子愷先生十分重視對兒女的教育,在培養他們增長才能的同時,也不放鬆對兒女進行品德和禮貌方麵的教育。
豐子愷十分好客,常有美術界人士登門拜訪。每逢家裏來客人,他總是向兒女強調:為客人端茶、添飯時,一定得用雙手端上。他常常教育兒女:“客人送你什麽東西,你要躬身雙手去接,躬身表示敬意,雙手表示謝意。”他有時還風趣地對兒女們說:“如果用一隻手端茶、送飯,就好比皇上對臣子賞賜,或者向乞丐布施,又或者像是父母給孩子喝水、喂飯,這是非常不恭敬的行為。”這些話深深地印在了兒女們的內心裏,反映在行動上,使他們終身難忘。
兒子豐陳寶小時候特別靦腆,怕見生人,因此,時常在客人麵前顯得不講禮貌。為了鍛煉兒子和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在陳寶十三四歲時,豐子愷把他帶到上海開明書店做一些抄寫剪貼的工作。有一天,一位陌生人到書店找豐子愷,客人與豐子愷談完事正準備告辭,看見陳寶在大廳裏工作,於是就和藹地跟陳寶打招呼。陳寶從未見過這個客人,一下子愣住了,手足無措,一言不發地站在那裏,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父親送走了客人,便把兒子叫到身邊,嚴肅地說:“剛才客人跟你打招呼告別,你怎麽可以不理睬人家呢?這是極不禮貌的行為。以後可要注意點呀。”
還有一次,好客的豐子愷在飯館裏宴請一位朋友,他把幾個十來歲的子女都帶去作陪。剛吃完飯,有的孩子就想先回家去。豐子愷知道他們的想法後,立刻悄悄地製止了他們。回家後,他對兒女們說:“我們家請客,你們是小主人,如果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對客人的不敬。”兒女們聽了這番話後,都很是慚愧。
在豐子愷的教導下,他的子女都成為明理懂禮之人,而且各方麵都得到了健全發展。訓練孩子的禮儀習慣,要及時抓住機會,適時地啟發、誘導,通過反複地演練,讓孩子獲得情感的體驗,促進價值內化,形成良好的禮儀習慣,提高孩子的禮儀水平。
有些父母要求孩子在外麵舉止有禮,使用敬語,而回家之後,卻放鬆了對孩子的要求,認為在家裏使用不使用敬語是無所謂的事情。
其實,這樣做是非常不恰當的。女孩子良好氣質的形成,並不在於她在他人麵前表現如何,而在於這種良好的表現是否是她的一種習慣。所以,父母教育女兒講禮貌、懂禮儀,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讓女兒在外、在家的表現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