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蓮教是本書中的重點角色,白蓮教又叫明教,唐宋年間由波斯傳到中土,是中土人民反抗*的有力武器。元朝末年,劉福通等人借助白蓮教,建立的紅巾軍,發動了一次又一次對抗蒙元的戰爭,致使元朝的力量渙散,基本上土崩瓦解。明太祖朱元璋借助白蓮教一舉成功地奪得了天下,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他翻臉不認人,在全國大肆捕殺白蓮教徒,將白蓮教的骨幹成員剝人皮塞草,點天燈,五馬分屍,在沉重的打幾下白蓮教土崩瓦解,再加上成員之間的爭權奪利,分成了若幹小的部分。
本書出現的白蓮教的分支有彌勒教,三陽道教,仙水宮,合歡神宮,這些分支完全不聽命於本部的調遣,甚至互相殘殺。以前的白蓮教主要吸收貧困的百姓,後來白蓮教改變了路線開始傾向於朝廷權貴和富商,時時刻刻想奪權取政權,但是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但是它有效地打擊了反動勢力,迫使統治者實行“仁政”。
最有名的兩次白蓮教起義是永樂末年的山東唐賽兒起義,和清朝嘉慶年間的白蓮教起義,雖然失敗,卻是農*動史上的光輝篇章,白蓮教影響著中國千餘年的曆史,隻要有壓迫,白蓮聖火就不會滅!
兩次起義的詳細介紹:白蓮教認為現階段(即中際),雖然黑暗勢力占優勢,但彌勒佛最後一定會降生,光明最後一定會戰勝黑暗。它主張打破現狀,鼓勵人鬥爭。這一點吸引了大量貧苦百姓,使他們得到啟發和鼓舞。加上教首們平日的傳授經文、符咒、拳術、靜坐以及用氣功為人治病等方式吸收百姓皈依,借師徒關係建立縱橫聯係。
白蓮教信徒眾多,主要來自社會下層。各派內部實行家長製統治,尊卑有序,等級森嚴,成為很多農民起義的組織形式。在元末以灤縣為中心,冀東及長城沿邊一直是白蓮教活動的地區,並從這裏向全國蔓延,爆發了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反元大起義。明初永樂年間有唐賽兒領導的起義,明末天啟時期有徐鴻儒、王好賢領導的起義。此外還有很多小規模的農民起義,如明代嘉靖年間的江南太湖流域馬祖師領導的農民起義和山西、內蒙古一帶的農民起義等。到清朝乾隆年間,在山東一帶爆發了王倫領導的農民起義。規模最大的一次當屬嘉慶年間,即清代中葉爆發的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
白蓮教的組織在清代時分布很廣,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到處都有,尤其是直隸、山東、山西、湖北、四川、陝西、甘肅、安徽等省,白蓮教最為活躍,各階層人民踴躍參加。在農村中則有“鄉約吃教”,在城鎮、集市則有“差役書辦吃教”。當時教門派別很多,有清茶門教、牛八(朱)教、十字教、焚香教、混元教、紅陽教、白陽教、老君門教、大乘教、清香教、圓頓教、八針教、大陽教等,五花八門,其中許多教派都是白蓮教的支派。白蓮教擁有的群眾最多,影響最大。它本身又分為許多別支,各以教主、首領為中心,組織相當複雜。領導人的名稱也很多,有“祖師”、“師父”、“老掌櫃”、“少掌櫃”、“掌教元帥”、“先鋒”等等。它的這種組織形式,適合秘密傳教(有時也用經文編成歌詞,配上民間小調,擊漁鼓,打竹板,用說唱的形式傳教),分散活動。
白蓮教的教主和首領們利用白蓮教經文中反對黑暗,追求光明,光明最終必將戰勝黑暗的教義,宣傳“大劫在遇,天地皆暗,日月無光”,“黃天將死,蒼天將生”,“世界必一大變”。他們還號召信徒以四海為家,把教友關係看成是同生父母的兄弟姊妹關係,號召教友之間互通財物,互相幫助,男女平等。這些口號直接反映了廣大農民的利益和迫切要求,因此對貧苦農民有極大的吸引力,發展非常迅速,在當時成為一股巨大的社會力量。
清嘉慶元年(1796年)至九年(1804年),湖北、四川、陝西三省,以白蓮教為組織形式的農民反抗封建壓迫的起義。1786年人口3億9110萬人,起義失敗後,人口為2億7566萬人,相互屠殺損失了1億1千萬人口。白蓮教起義軍在曆時九年多的戰鬥中,占據或攻破州縣達二百零四個,抗擊了清政府從十六個省征調來的大批軍隊,殲滅了大量清軍,擊斃副將以下將弁四百餘名,提鎮等一﹑二品大員二十餘名,清政府耗費軍費二億兩,相當於四年的財政收入。這次起義使清王朝元氣大傷,此後清王朝的統治逐漸走向衰落。
乾隆後期,白蓮教在楚、川、陝三省迅速發展,清廷下令逮捕教中骨幹,要求“全教拿獲,毋使一名漏網”。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十月,各地教首除劉之協等少數人逃脫外,大多被捕。地方官吏乘機勒索,不遂所欲即以邪教治罪;加之為鎮壓湘、貴苗民起義,徭賦極重,致使大批農民破產,無法生活。劉之協等遂以“官*民反”為號召,與各地教首約定嘉慶元年三月十日同時起義。因事泄,宜都、枝江張正謨等提前於正月初七日發動,長陽、長樂(今五峰)林之華、覃加耀接踵而起,當陽、來風、竹山、孝感等地亦有人繼起響應,並占領當陽,攻破竹山、保康二城。二月初二日,襄陽張漢朝(即張富國)起義於黃龍,姚之富、王聰兒起義於夾河州,河南鄧州高均德起義於高家灣。此三支義軍於三月間集中於襄陽以北呂堰、雙溝地區,迅速發展至數萬人。所有起義隊伍,不論男女,“都以白布纏頭作記認”。清廷為之震驚,急由陝西、廣西、山東調兵7000人,會同湖北及四川清軍共萬餘人,由都統水保及湖廣總督畢沅等指揮,實行分區圍攻。各地白巾軍修築寨壘,據險防守。清軍兵少,分散,進攻多受挫。四月,清廷又增調直隸(今河北)、山西兵各2000人,同時命永保統一指揮各軍。經兩月激戰,六月,參將傅成明部在孝感被襄陽白巾軍以伏擊戰全殲。至此,清軍“先後征兵數千,皆全軍覆沒”。清廷再增調湖南苗疆兵2萬人來援,形勢開始逆轉。八月,竹山、當陽、枝江各地白巾軍寨壘多被攻破。最早起義之張正漠部亦在灌腦灣被殲。僅林之華部仍活動於長陽滋丘一帶,襄陽白巾軍活動於襄陽北及隨州、鍾祥一帶。清軍重兵多在湖北南部,姚之富等遂向北擴展,進至河南唐縣(今唐河)一帶。清廷又增調山東、直隸及京師健銳、火器營兵6000人來援。
正當清軍集中兵力會攻襄陽白巾軍時,四川達縣徐天德率眾數千人,於九月十五日起義於亭子鋪;東鄉(今宣漢)冷天祿、王三槐起義於蓮池溝,巴州(今巴中)羅其清、通江冉文儔等先後響應,共有義軍十餘支,各有眾數千,“概以白巾裹首”,分別占據山區險要,築壘防守。署四川總督英善及成都將軍勒禮善率兵進擊東鄉,在娘娘廟老營灣兩次受挫被殲數千,此時白巾軍已遍布川東、川北。清軍兵力既少,兩次被殲後士氣又極低。但白巾軍既未能相互聯合,又未能擴張戰果,仍分散守寨,各自為戰。四川形勢未有更大發展。
襄陽白巾軍先在陳家河(襄陽北)以伏擊戰擊敗追擊清軍,後又擊敗河南巡撫景安所率4000人清軍於魏家集(今鄧縣南),迫其退守南陽。嘉慶帝將永保治罪,改令惠齡統一指揮各軍。二年正月,湖南苗疆暫時平定,鎮壓苗民起義之清軍萬餘人,轉用於進攻白巾軍,徐天德、王三槐部在金峨寺、香爐坪一帶,遭清軍重兵圍攻,損失嚴重,僅餘2000餘人。襄陽白巾軍在清軍圍攻下,亦損失甚重;遂改據守寨壘及硬拚戰法為流動遊擊戰法,分三路經河南、陝西向四川作戰略性轉移。沿途“不迎戰,不走平原,唯數百為群,忽分忽合,忽南忽北”,伺機以伏擊、突襲等戰術,痛擊追擊清軍。途經秦嶺,大批流民加入,隊伍日益壯大,經四月轉戰,六月二十三日到達東鄉,與四川白巾軍徐、王部會師。嘉慶帝切責各統兵大臣,再次更換統帥,命陝西總督宜綿取代惠齡統一指揮各軍。七月間,清軍集中於川東、川北,對白巾軍形成包圍態勢。當地人口稀少,義軍數萬人食糧難以籌集。襄陽白巾軍留一部兵力由李全率領,協同四川白巾軍作戰,主力分兩個梯隊重返湖北。姚之富、王聰兒部為一梯隊,由奉節出川,在白帝城與阻擊清軍激戰3晝夜,進入巴東、歸州(今秭歸)地區,乘虛攻下興山,經保康、南漳向襄陽前進;高均德等部為二梯隊,出川後經當陽、遠安向荊州(今江陵)前進。清軍急調重兵加強荊、襄防務。襄陽白巾軍突然回師房縣、竹山。八月,在鄖西大敗明亮部,殺護軍統領惠倫及豐伸布。爾後北進陝西。九月,李全部亦至安康。
襄陽白巾軍回師荊襄,調動清軍主力集中於湖北,四川白巾軍壓力遂減輕。大批群眾加入四川義軍,攻占巴州、達州地區許多城鎮,聲勢複振。十一月,襄陽白巾軍翻越大巴山,再度進入川北。俟清軍集中至通江、太平一帶時,再返陝西。清軍堵、追均無成效,陷於被動。嘉慶帝第三次易帥,命湖廣總督勒保統一指揮各軍。三年二月,襄陽白巾軍姚之富部進攻郡縣(今眉縣)不克,李全部經盞厔(今周至)進*西安,在焦家鎮與總兵王文雄部激戰失利。兩部遂分路向湖北轉進。三月,姚之富部在山陽之石河鋪、寬坪等處連遭挫折,至三岔河(今陝西鎮安東南與鄖西交界處)被清軍及鄉勇包圍。激戰終日,轉戰至鄖西之卻花坡,矢盡援絕,突圍未成,全軍覆沒,姚之富、王聰兒跳崖自殺。李全、高均德兩部在兩河關(今旬陽西北)、茅坪(今洋縣北)等地亦屢次失利,遂西進鳳縣,經略陽、寧羌(今寧強)入川,五月至儀隴,與羅其清、冉文儔部會合。白巾軍全部入川,清廷集中5萬兵力,三路進擊。在川白巾軍,仍多依險築壘,固守硬拚,遭很大損失。羅其清、冉文儔先後被殺,王三槐被誘俘,僅冷天祿等數部,轉移至梁山、忠州及川東地區。四年初,嘉慶帝親政,總結三年戰爭教訓,在政治、軍事上進行調整:撤換作戰不力的惠齡、宜綿、景安、秦承恩等領兵大臣;任勒保為經略大臣,統一指揮川、陝、楚、豫、甘五省軍隊;大力推行鄉勇、團練,保甲製度,築堡團守,堅壁清野,同時采用“剿撫並用”方針,宣傳“若能悔罪投誠”,“不咎既往”。白巾軍亦接受三年戰爭教訓,放棄固守寨壘戰術,改用分散出擊與流動作戰相結合的戰術,開始分路向川西、甘南及陝、楚作大範圍的往返流動,以便於保存自己、籌集軍糧、擴充人員、爭取主動及伺機殲敵。白巾軍的多路流動作戰,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主動,部隊日益壯大,清統兵大臣福寧上奏:“賊以脅從而日增……新起之賊實多於剿除之數”;清軍疲於奔命,大量減員。清領兵大臣明亮上奏:“臣自去秋至今,日夜追賊,往返五省,所領兵3000……僅存幹餘”。嘉慶帝於七月再次更換統帥,將上任僅半年之勒保“逮問治罪”,八月改任額勒登保為經略大臣。額勒登保任經略後,采取“驅各路之賊*歸川北”,然後“聚而殲旃”的作戰方針,同時大力推行團練、寨堡及堅壁清野政策。九十月間,張漢朝戰死、高均德被俘,徐天德部略有斬獲,唯冉文儔之侄冉天元一年來多次擊敗清軍,部隊又發展至萬餘人,活動於大竹地區。十二月間,川北各部白巾軍北進陝南,一部由略陽強渡嘉陵江進入甘肅秦州、鞏昌地區。清軍主力尾隨白巾軍進入甘陝,冉天元乘虛趨定遠,於五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搶渡嘉陵江進入川西,進攻蓬溪縣城。四川總督魁倫命總兵朱射鬥,率兵3000人馳援,冉天元圍城打援,於十九日在老虎岩以伏擊戰全殲清軍,殺朱射鬥。部隊迅速發展為5萬餘人,聲勢大振。德楞泰急從廣元、昭化南下增援。冉天元再以後退誘敵、設伏聚殲戰術,在江油包圍了清軍溫春、賽衝阿兩部,予以殲滅性打擊。三月,該部在馬蹄崗與清軍激戰三晝夜,德楞泰僅餘親兵數十人,行將就殲,都司羅思舉突率鄉勇來援,冉天元被俘,清軍反敗為勝。冉部萬·餘,由張子聰等率領,南下太和鎮(今射洪),渡過潼河,進入川西富庶地區。成都戒嚴。嘉慶帝逮魁倫入京,令其自殺,重任勒保為四川總督。
活動於甘肅之高天升、馬學理等部白巾軍,由階州(今武都)進入龍安。閏四月,在竹子山口擊敗清軍,殺總兵施縉後再返甘肅;八月間,夜襲陝甘總督長麟於徽縣伏家鎮,殺將軍富成及遊擊台清阿等官兵千餘;九月,進至陝西,在略陽、沔縣(今勉縣),殺總兵劄勒杭阿,在西鄉法寶山殺提督王文雄、副將鮑貴等。
活動於湖北之徐天德、樊人傑等部白巾軍,轉戰鄂西北,六月間在南漳馬家營擊敗明亮部,殺總兵王凱等;十月,在遠安牛鹿坡擊敗追擊清軍,殺總兵李紹祖、參將沈慶春等。
白巾軍雖然仍獲多次作戰勝利,但自身損失很大。自五年夏起,清廷“築寨團練”及“堅壁清野”等措施逐漸生效,使白巾軍在戰略上開始轉入被動,不僅糧源、兵源日漸減少,而且行動經常受阻,難以進行大範圍的流動作戰,而主要在川、陝、楚邊境地區進行出擊及流動。六年正月至七月間,在清軍連續進擊下,各部白巾軍僅剩幹餘或數百、數十人,基本上被限製在南山老林之中。實力較強者,尚有苟文明、樊人傑及蒲景等少數幾部。至七年七月時,此三部亦先後被清軍殲滅。十二月,額勒登保上報嘉慶帝“大功底成,川、陝、楚著名首逆全數肅清”,實際上尚有多部小支白巾軍活動於南山老林進行遊擊作戰。八年二月,清驍將、提督穆克登布深入老林追擊,為少數伏擊戰士格殺。八月,被清廷解散之部分鄉勇,參加白巾軍,不時向老林以外出擊。九月,在西鄉附近擊敗堵擊的清軍,殺副將朱槐。白巾軍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中,又堅持戰鬥1年餘,直至九年九月,最後一位白巾軍首領苟文潤被叛徒殺害,曆時9年的白巾軍(白蓮教)大起義方告結束。以川、楚、陝白巾軍大起義為轉折點,清朝開始由盛世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