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的沈淵和蘇小棠也從外麵轉了回來,一進了自己的院子,父親就給他介紹了他的族叔沈玉台。
這個沈玉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在家中平時也沒啥人跟他聊天兒。所以他對沈淵之前浪**江湖的事跡,居然是一無所知。
沈玉台一見到沈淵衣著樸實,文質彬彬,倒是覺得十分投緣。於是他也不管輩分,把沈淵拉下來坐下,兩個人就聊起了學業。
當他聽到沈淵在經史方麵的了解程度,就知道沈淵的學業很紮實。然後又問起八股時文來,沈淵卻說還沒開筆,沈玉台頓時就大搖其頭。
“來不及了來不及了!這時文可難了!”沈玉台擔憂地對沈淵說道:“你雖然通讀經史,但沒奈何還有三四個月就要考試了。”
“就這麽點時間,你連破題跟承題都搞不明白,怎麽考啊?”
沈淵一看沈玉台這個樣子,就知道這是個實心眼兒的人。不過族叔臉上對自己的那份擔憂卻是發自內心的,這一點沈淵當然能看得出來。
於是他笑著說道:“最近我也找到老師了,馬上就要開筆,到時候再看吧……我聽說童子試考的都是基礎,文章上倒也並不太艱深困難。”
“咋不難呢?”這時的沈玉台皺眉說道:“不難我能考了十五六年?可難了我跟你講!”
沈玉亭在旁邊,,看著自己的兒子心平氣和地人待人接物,他的心裏也是暗自感歎。
兒子心思通透,一拍腦袋就是一個主意,為人處事時更是人情練達。這要是在會試的時候寫策論時,想必各種題目他都有一番別出機杼之論。
不過這童子試一關,倒是難過……唉!
沈玉亭的擔憂也不無道理,原本他若是縣令,當然縣試閱卷的事是由他來做的。不過他現在雖然代理的是縣令的職權,在考試的時候卻沒有閱卷的權限。
一般在江蘇這個地方科考的時候,若是縣令出缺,都會由周邊的府城派一名提調官來主持考試,現場考核審閱考生的試卷。所以在兒子考試這件事上,他真是一點勁兒都使不上。
而沈淵這時候因為有沈玉台這位家族的人在場,他也不願意說出陳繼儒先生要指教他文章的消息,所以也隻能任憑父親在這裏暗自擔憂。
等到沈玉台告辭之際,沈淵到底還是把那本《朱子五經集注》送給了沈玉台……等到族叔走了之後,沈淵又向父親問了問他的情況。
當父親說完沈玉台的遭遇之後,沈淵笑著說道:“按照他這個情況來講,我倒是有個辦法讓他解脫困境……”
沈玉亭一聽兒子這麽說,立刻就睜大了眼睛,然後他就聽沈淵一本正經地說道:“一般來說……娶個媳婦兒就好了!”
“啥?”沈玉亭差點沒從石凳上出溜下去,卻見沈淵還在旁邊認真地說道:
“像他這種情況是,其實是腦筋沒轉過彎兒來,說不定啥地方堵了……娶個媳婦兒就能暢通無阻也說不定!”
“滾屋裏讀書去!”
沈淵見到父親有抓狂的跡象,他虛晃一槍扭頭就走,在他身後沈玉亭還氣憤地問道:“……你把點心藏哪兒了?”
……
等到中院終於安靜下來,沈淵父子這才雙雙向院子裏走去。
在沈淵的記憶裏,其實也有自己這位姨娘的印象,他也覺得還是躲著點兒好。
這位燕奪夫人既是他親戚、又是個女人,沈淵就算是有通天的本事,在姨娘的身上也使不出來吧?
所以沈淵這次先進去偵查了一下,發現柳夫人確實是走了,這才回頭示意他爹可以出來了。
他們倆走到堂屋裏時,卻見到沈瀾姑娘也心有餘悸地從後邊走出來,基本上和沈淵沈玉亭他們的姿態一樣。
“夫人受委屈了……”沈玉亭臉上帶著笑意,剛開口說話,卻見自己的夫人皺著眉說了句:“都是因為你!”
沈玉亭嚇了一跳,之後才意識到他夫人說的是自己身後的沈淵。他心裏立刻鬆了口氣,然後很沒義氣地往旁邊一讓,把沈淵給讓了出來。
沈淵一抬頭就見娘臉上帶著三分笑意,又有三分薄怒,皺著眉頭向他說道:“你說你要是早點開竅,是不是就不能和那個柳如青是一科應試了?”
“你要是提前兩年好好讀書,說不定現在都是個秀才了!那個燕奪到咱們家來,再怎麽她也沒臉拿你和他家的那個柳如青比!”
“是是是!都是兒子不對,”沈淵趕緊笑著說道:“娘您息怒,我爹還餓著呢!”
“叫上飯吧!”沈夫人氣兒也消了,於是讓下人上飯,沈淵趁機“呲溜”一下子就溜了。
原本的沈家的飯食和日常家務,都是由沈夫人跟沈淵的妹妹沈瀾兩個人做的。不過現在他們的家境日漸殷實,沈淵手裏的錢更是早就超過了他們的家產不知多少倍。
於是沈淵也花錢雇了兩名仆婦,算是把母親和妹妹從日常家務裏解救了出來。
沈淵一貫是在自己的院子裏和蘇小棠他們一塊兒吃飯的,這次他一回到自己的院子,他妹妹沈瀾就捧著一大托盤的飯菜跟了進來。
見到妹妹親自送飯,沈淵好奇地看了一眼。這時的沈姑娘一邊往桌子上擺放菜盤飯碗,一邊小聲地向沈淵說道:
“哥你得考上啊,他們家說話可太氣人了!”
“剛才四姨娘和母親在前麵說的那些,我在後麵都聽見了,氣得我現在都喘不上氣兒……你可得給咱們家長長臉!”
“是!”
沈淵聞言,隨即正色說道:“就趁我妹妹給我做的這些飯菜,這縣試,我必須得過!”
……
到了第二天早上,沈淵換上了衣服,把筆墨紙硯用一個小藤箱拎了,直奔城外的天寧寺。
在這個時代,寺廟在很多的時候也代替了旅店的職能。
因為古代的旅店人來人往,既嘈雜又不安全,即便是那些高檔的旅店,也一樣是有客人不顧禮節吵吵嚷嚷,呼朋喚友,飯點兒的時候更是經常有人喝得大醉。
所以這個時代的文人試子或者是風雅之士,要想圖個清靜,很多人都會尋一間寺廟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