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沈淵厲兵秣馬,準備率領海軍遠征之際,這時他目光對準的歐洲。
在英格蘭的倫敦,正有一個人愁眉不展。
此人正是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他今年已經年近六十,身形消瘦,長著一臉的黃胡子,正在懷特霍爾宮的花園裏悶坐著。
他是斯圖亞特王朝的第九位蘇格蘭國王,也是首位英格蘭及愛爾蘭國王,此時距離他登位已經有十年了。
因為他一上位就鼓吹君權神授,所以跟議會的關係一直鬧得很僵,在財政上更是處處被議會刁難,如今他正在煩惱的就是錢財上的事。
皇室開支巨大,就連皇宮裏也不免四處裁員,好在他手裏還有個能四處抓錢的東印度公司。
不過東印度公司似乎也遇到了麻煩,最近東方的絲綢貿易有些不順暢,這讓詹姆斯一世的心裏未免鬱鬱寡歡。
實際上東印度公司的崛起,也和他們得到了皇室欣賞有關。曆史上英國蘭國王曾經一度用他媳婦的嫁妝作為抵押,跟東印度公司大筆借款。
至此東印度公司得到了抵押的物品,並借著這個東西大肆發財……這位王後的嫁妝,就是印度的孟買地區!
所以東印度公司在不斷的向王室提供錢財之際,他們的權限也在不停地上升,如今他們已經有了四處貿易、對外宣戰,甚至是直接發動戰爭的權利。
可是隻要有錢收,英國王室卻始終對他們言聽計從,以至於英格蘭東印度公司從成立開始到現在不過十餘年時間,就發展成了一個龐然大物。
而這時的詹姆斯一世想來想去,心裏不免覺得還是應該給東印度公司加大一些支持,讓他們上繳英國皇室的財富再多些才好!
詹姆斯一世長歎了一聲,就在今年的前不久,倫敦的環球大劇院燒了一把大火,他最愛看的劇目《亨利八世》現在也看不成了。
想到這裏,他的心中不由得越發煩躁懊惱了起來。
……
實際上這家英格蘭東印度公司,是因為一條奇怪的“教皇子午線”成立起來的。
當初在航海大發現開始之後,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個國家因為海洋貿易和殖民地掠奪的巨大收益,因此大打出手。
這兩個國家之間的爭端,也使得教皇不得不從從中調停,於是羅馬教皇亞曆山大六世用詔書為他們做出了仲裁:
以通過大西洋上佛得角群島以西一百裏格(一裏格約為五點四二公裏)處的子午線為分界線。東邊屬於葡萄牙,西屬於西班牙,別國船隻非經西葡兩國的各自允許,不得在這些地區航行或經商。
這條線也就成了著名的“教皇子午線”。
這樣一來,這倆國家的勢力範圍倒是分割清楚了,可是其他國家在海洋上卻絲毫沒有了利益可言!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新興崛起的英格蘭決定突破這一條線,在海洋上掠奪自己的利益。
當時的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一邊派出航海家探索新航路,一邊簽發了著名的“私掠許可證”。
這個臭名昭著的東西,在曆史上被所有人詬病,隻喂肥了一個英格蘭。實際上“私掠許可證”相當於英國女王給海上所有的海盜,發了一份合法的身份證明。
領到這個私掠許可證的人,不管是想要出去探索新殖民地的探險家,還是具有開拓精神的貴族,哪怕就是異國的海盜。他們在海洋上的掠奪行為全部被英格蘭視為合法……隻要你把搶來的東西分我一份兒就行!
本來這時的海盜並不愁搶不到東西,而是沒有國家認可他們。他們既沒有港口可以停泊補充給養,招募人手。購買武器、修整船隻這樣的事也是舉步維艱。
於是所有的海盜都扼拍手叫好,從此他們隻要搶了東西後去英國,不但交點兒錢他們就可以合法地入駐港口,甚至錢給多了,你還能弄個爵士當當!
就這樣在伊麗莎白一世的“黃金時代”,英國海盜劫掠所得高達一千兩百萬英鎊。英格蘭也由此漸漸強盛,直到如今。
於是在一五九九年秋季,倫敦突然出現了一件事。
……
當時的市場上,胡椒的價格突然飛漲,從每磅三先令漲到了八先令,而這個時代的歐洲貴族,可是萬萬不能沒有胡椒的!
因為缺乏冷藏技術,所以這個時代的肉食保存極為困難。那些歐洲貴族們吃的肉,要是不用濃鬱辛辣的胡椒等香料調味,那味道簡直就是難以下咽!
所以胡椒有的時候甚至價比黃金……不過這次漲得也太離譜了。
就這樣倫敦商人們聚在一起開會之後,得出了結論:
正是因為出產胡椒的東印度群島被荷蘭人和葡萄牙人控製,他們蠻橫無理地壟斷了香料和胡椒,肆無忌憚地哄抬物價,胡椒的價格才這麽高……這件事英格蘭貴族絕不能容忍!
所以貴族們決定,英國商人應該自己籌組公司,購置船隻直接與東方貿易,打破荷蘭人和葡萄牙人的壟斷。
這幫家夥說幹就幹,當時開會的一百多名貴族豪紳、富商巨賈紛紛現場出資。於是你一百鎊我一千鎊,共募集了三萬英鎊。
集股人還在集股書上寫明了要求:請女王陛下批準他們裝備三艘武裝商船,並授予特許狀。
就這樣後世臭名昭著的英格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了,他們的武裝商船出海之後沒多久,果然收獲了第一個戰果……
他們在非洲西海岸,搶劫了一條葡萄牙商船!
從這件事上,就足以給英格蘭東印度公司定性了……他們在英格蘭的時候還人模狗樣的像個紳士。可隻要一出海,那是能騙就騙,騙不來就搶,搶不過你我就跟你做生意!
……
於是東印度公司以這種無恥的手段,拚命地掠奪全世界的財富,一度發展到了極其興盛的地步。
到了現在他們甚至可以在殖民地上委任總督、招募軍隊、執行司法、發動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