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句話它告誡人們要向善、行善、揚善,始終懷抱善心、善意,善待所有的人,隻有這樣,這個世界就會少了許多假、惡、醜,多了許多真、善、美,人們的生活才能稱得上真正的美好。
善是生命的黃金。曾在某書上看過這麽一個故事,一個在外打工幾年才難得回家一次的男孩,當他深夜坐車回到家鄉路口,路見一陌生男子被車撞倒在地,肇事司機早已逃走。急於回家的願望讓他正想離開,忽轉念一想,他的家人是不是也會像自己父母那樣在等待他的歸家?於是他把那人送到了醫院,那人因此得救。後來,得知那人竟是他幾年未曾見過一麵的親哥哥。幸虧他當時沒有袖手旁觀,否則到最後,於他將會是一生一世的悔恨和內疚。
還有一位朋友說起他自己身上的故事:在他剛出來社會跑業務時,經濟能力有限,步行在外,也不舍得掏錢吃飯,隻是在深夜回宿舍煮一點稀飯填肚子。有一次他很晚才回來,以為舍友都睡了,卻見其中一好友煮好了一碗麵條在那等著他……後來,經過自己的努力終於出人頭地,在社會上有了挺高的身份和地位。許多年了,他依舊還記得當初那位朋友給他煮的麵條,在那個時候不僅僅是解決了溫飽問題,更重要的是溫暖了他的心扉,給了他從未有過的勇氣、信心和力量。當然,他成功後沒忘朋友曾經的支持和幫助。現在,他們在同一公司上班,同住一屋簷下,好得像兄弟一樣,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由此可見,你善待了別人,生活也會善待你。你無意中做了一點點的善事,有時往往可以讓你得到意想不到甚至是十倍百倍於你付出的收獲,這也正驗證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道理。
"瞎子點燈——白費燭"這句諺語幾乎是家喻戶曉,我也一直以為是這樣。直到後來有一天,我讀了一則很有哲理的故事,我才認識到自己的膚淺和狹隘。
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一個漆黑的夜晚,一個苦行僧人走到了一個村子的黑巷子裏,他看見一盞暈黃的的燈正從巷子的深處緩緩前行。僧人走近才發現,原來是一位雙目失明的盲人挑著燈在行走,他百思不得其解:盲人挑燈,豈不多此一舉?於是僧人好奇地上前問道:"施主,既然你什麽都看不見,為何還要挑著燈啊?"那位盲人說:"黑夜裏如果沒有燈光照映,那麽全世界的人都會如我一樣成為瞎子。所以我就點了一盞燈,既為別人照亮了路,自己也不會被別人撞到,豈不是兩全其美。""哦,施主是為了別人,同時也為了自己。”
"為了別人也是為了自己",一個瞎子能有這樣精妙的大徹大悟,真是讓人欽佩不已!那位盲人是不幸的,他沒有健康的身體,但他卻擁有博大的胸懷,他能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人們常用"瞎子點燈——白費燭"來比喻勞而無功、徒勞無益的事,其實也不盡然,"瞎子點燈"的故事不正是針對這一說法的有力批駁嗎?
春秋時期有一個大家熟知的"帽帶"故事,最能說明“善是生命的黃金”的深刻內涵。
有一次,楚王請了很多臣子們來喝酒吃飯,席間歌舞妙曼,美酒佳肴,燭光搖曳。同時,楚王還命令兩位他最寵愛的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各位敬酒。忽然一陣狂風刮來,吹滅了所有的蠟燭,漆黑一片,席上一位官員乘機揩油親澤,摸了許姬的玉手。許姬一甩手,扯了他的帽帶,匆匆回到座位上並在楚王耳邊悄聲說:"剛才有人乘機調戲我,我扯斷了他的帽帶,你趕快叫人點起蠟燭來,看誰沒有帽帶,就知道是誰了。”
楚王聽了,連忙命令手下先不要點燃蠟燭,卻大聲向各位臣子說:"我今天晚上,一定要與各位一醉方休,來,大家都把帽子脫了痛快飲一場。"眾人都沒有戴帽子,也就看不出是誰的帽帶斷了。
後來楚王攻打鄭國,有一健將獨自率領幾百人,為三軍開路,斬將過關,直通鄭國的首都,而此人就是當年揩許姬油的那一位。他因楚王施恩於他,而發誓畢生孝忠於楚王。
華人首富李嘉誠和比爾蓋茨一樣,一開始隻知道賺錢,後來得到大智慧者的開示,立刻捐款多做善事,放生、救助貧困、捐助教育、修路架橋等等,他的慈善行善,默默奉獻,換來了人生的輝煌時刻,那就是世界首富、有價值的人生。他說,真正懂得如何奉獻國家、民族及世界的人,才是真英雄。
記得一位在台灣經商的朋友曾給我講過這樣一件事:
多年前的一個夏天,她作為一名公司職員去美國芝加哥參加一個家用產品展覽會。午餐就在快餐廳裏自行解決,當時人很多,她剛坐下,就有人用日語問:"我可以坐在這裏嗎?"抬頭一看,是一位白發長者正端著飯站在麵前。她忙指著對麵的位子說:“請坐。”接著起身去拿刀、叉、紙巾這類的東西,擔心老人家找不到,便幫他也拿了一份。一頓快餐很快就吃完了,老人臨走時遞來一張名片,說:"如果以後有需要,請與我聯絡。"她一看,喲,原來老人是日本一家大公司的社長呢。
一年以後,她自己注冊了一家小公司。生意做了不到一年,客戶突然不做了,而這時新一年的生產計劃已經定了!怎麽辦?真的一起步就要破產嗎?她突然想起那位日本老人,就抱著一線希望去了一封簡單的信,說不知你是否還記得我,我現在自己開了一家小公司,希望能來看一看。信發出後一個星期,就收到了回信,老人說即日啟程來台灣。他真的來了,還拿出樣品讓她試加工,在肯定了產品和質量之後,當場下了足夠她做一年的大定單。她驚喜地問:"您在台灣有很多大客戶,而我這裏隻是個小公司,您真的信得過我嗎?"老人從皮箱裏拿出一本書來,名字叫做《人心的儲存》,說:"當初你給我幫助時,你並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回報。就像我在書中所寫的:‘人心就像一本存折,隻有打開來才知道到底有多少收益。’每本心的存折正是用一點一滴的善去積累的。”
這位朋友後來還給我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教師生活清貧,都四十多歲了還沒有自己的房子,一家三代六口人都擠在兩間小屋子裏。他很想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但房價一年比一年貴,他那點工資根本沒法趕上房價的上漲幅度。這一年,他家附近新開盤了一個小區.他咬了咬牙,和妻子一起去售樓處詢問情況,沒料想在售樓處碰到了開發公司的老板。巧的是這位老板和教師還有一段淵源。原來,教師已經去世的父親當年不僅救過這位老板父母的性命,還經常接濟他們。後來,因拆遷兩家失去了聯係。這次機會湊巧,在售房處與朋友的後人相遇了。於是,帶著感恩的心情,老板連賣帶送,以很便宜的價格賣了一套房子給這位老師,終於圓了他的新房夢。
這位教師的父親生前做的善事,竟然使子孫後代受惠。
現在的人,生活節奏快,經濟壓力大。看到需要幫助的人的時候,即便有幫助別人的願望,也得權衡一下自己的時間、財力。因此在這個世界上,每做一次誌願者,每幫助一個貧困對象的機會都很難得。所以說:善最珍貴,善是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