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人有一句經驗之談: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隻有不斷積累,才能造就自己。尤其是你的局麵做大之後,說明你已邁向了另一個成功的起點,新的挑戰在等待著你,這時候你更不能有絲毫懈怠之心。
晉代的大文學家陶淵明隱居田園後,某一天,有一個讀書的少年前來拜訪他,向他請教求知之道,看看能否從陶淵明這裏討得獲得知識的絕妙之法。
見到陶淵明,那少年說:"老先生,晚輩十分仰慕你老的學識與才華,不知你老在年輕時讀書有無妙法?若有,敬請授予晚輩,晚輩定將終生感激!"
陶淵明聽後,捋須而笑道:"天底下哪有什麽學習的妙法,隻有笨法,全憑刻苦用功、持之以恒,勤學則進,怠之則退。"
少年似乎沒有聽明白,陶淵明便拉著少年的手來到田邊,指著一顆稻秧說:"你好好地看,認真地看,看他是不是在長高?"
少年很是聽話,怎麽看,也沒見稻秧長高,便起身對陶淵明說:"晚輩沒看見它長高"。陶淵明道:"它不能長高,為何能從一顆秧苗,長到現在這等高度呢?其實,它每時每刻都在長,隻是我們的肉眼無法看到罷了。讀書求知以及知識的積累,便是同一道理!天天勤於苦讀,天長日久,豐富的知識就裝在自己的大腦裏了。"
說完這番話,陶淵明又指著河邊一塊大磨石問少年:"那快磨石為什麽會有像馬鞍一樣的凹麵呢?"
少年回答:"那是磨鐮刀磨的。"
陶淵明又問:"具體是哪天磨的呢?"
少年無言以對,陶淵明說:"村裏人天天都在上麵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複一年,才成為這個樣子,不可能是一天之功啊,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習求知也是這樣,若不持之以恒地求知,每天都會有所虧欠的!"
少年恍然大悟,陶淵明見此子可教,又興致極好地送了少年兩句話:勤學似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陶淵明用生活中生動的例子指出了:要想真正學到一點知識,決心、信心、恒心是必不可少的。要想成就自己喜歡的事業,決心、信心、恒心同樣是必不可少的;人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唯有不斷學習,永遠充電,方有希望達到目的地。
曆史上有許多成功之士,他們原本是貧寒人家打拚出來,一路腥風血雨,確實磨礪出了超凡的意誌和無堅不摧的戰鬥精神,但他們仍然缺乏相關的知識,比如科學知識,這是必須要麵對的事實,這時候,就要放下身段,去學習,去給自己充電,為下一個成功或更大的成功再度努力。
某書上說,世界上隻有兩種動物能到達金字塔頂。一種是老鷹,還有一種是蝸牛。據說,有一次,一個人看見蝸牛頂著厚重的殼艱難爬行,就好心地替它把殼去掉,讓它輕裝上陣,結果,蝸牛很快就死了。正是這看上去又粗又笨、有些負重的殼,讓小小的蝸牛得以萬裏長征,到達金字塔頂。在登頂過程中,蝸牛的殼和鷹的翅膀,起的是同樣的作用。可惜,生活中,大多數人隻羨慕鷹的翅膀,很少人在意蝸牛的殼。
學會了知識,給自己充了電,就如同有了殼的蝸牛,我們不僅要保護好自己的思想,更要像蝸牛一樣創造奇跡,創造新的世界。而創造世界,就得有知識,光靠不怕苦不怕死的戰鬥精神是遠遠不夠的。
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更需要不斷學習和充電。有職業專家指出:職業半衰期越來越短,在職期間如果不繼續學習,無需五年就會麵臨職場尷尬窘迫,甚至處在失業的邊緣!隨著人才競爭的白熱化,人在職場中會不斷的折舊,利用脫產或業餘時間充電、學習則是防止折舊最好的辦法。即使你是老板,也要不斷地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否則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你的企業同樣會遭遇淘汰的命運。
我有一位同學,在家鄉創辦了一個裝潢公司,生意也算做得挺大的了,但他近日來電說要去學習一年,給自己充充電。由於社會的發展,他明顯感到了來自行業上的重重壓力,憑借以往的經驗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
有位外國記者曾問亞洲首富、世界十大富豪之一的李嘉誠:"李先生,您成功靠什麽?"李嘉誠毫不猶豫地說:"靠學習,不斷地學習。"
李嘉誠勤於自學,盡管年邁古稀仍愛書如命。他說,在知識經濟時代,如果你有資金但缺乏知識和最新訊息,無論何種行業,你越拚搏,失敗的可能性越大;如果有了知識就不必擔心沒有資金,因為小小的付出就能獲得回報,且很有可能成功。現在跟數十年相比,知識和資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
成功學大師認為:學習是最便宜的投資,時間是最昂貴的投資。的確,我們可以花12個小時的時間就學到別人用一生總結出來的經驗,既節約了大量的摸索時間也減少了應付的代價,何樂而不為呢?學習不僅決定著個人的成敗興衰,而且是人生興衰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