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聽音樂的心態越來越不同於從前,似乎有意逃避複雜而趨向於簡單,卻又在所謂“簡單”的音樂中動輒沉溺,更難於自拔。比如貝多芬,在差不多20餘年沒有係統聽過他的交響曲之後,因為阿巴多去世的緣故重新聽起他的三套DG錄音,竟一下子愛得如醉如癡,特別是阿巴多在世紀之交執棒柏林愛樂錄製的新版,再次聽來,似乎比十幾年前初次接觸他的“淨版”理念更覺心意相投,深感冥冥之中必有天意。正是有阿巴多向“本真主義”致敬之舉在我心中先入為主,才使我日後能夠為諾靈頓的斯圖加特版深深癡迷,享受到愛樂之旅最難以言表的欣悅與幸福。
一旦進入貝多芬的世界,對音樂最赤誠最樸素的愛頓時如春天回歸,多半生的聆樂記憶紛至遝來。怎能忘記禁錮年代托斯卡尼尼的“快轉黑膠”?怎不感恩卡拉揚20世紀60年代版的“寶麗金”盒帶周而複始日複一日地被聽到停轉?還有對瓦爾特的“哥倫比亞”交響樂團在第一時間的故意錯過,因為實在想不通這位馬勒傳人怎會去“毒巢”哥倫比亞指揮貝多芬?就交響曲全集而言,往昔歲月的驚喜總是不斷,伯姆的方正密實、博爾特的從容貴氣、克裏普斯的溫暖流暢、旺德的穩健張力、馬舒爾的通脫率真、科林·戴維斯的氣定神閑、克倫佩勒的親切自然、賽爾的雅致精妙、伯恩斯坦的雄渾狂放……粗粗統計下來,我聽過和擁有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應該在30種以上,關於每一個的初次聆聽都可以講出一個故事。
在這麽短的文字篇幅裏做一個貝多芬交響曲的推薦實為痛苦之事,也許以追求實惠的理由稍微反下主流比較容易討巧。施密特-伊瑟施塔特指揮貝多芬的套裝8張除交響曲之外,尚包含5首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以及《愛格蒙特》序曲、《大廈落成》序曲和《萊奧諾拉》第三序曲,鋼琴家是巴克豪斯,小提琴家是謝林,樂團是維也納愛樂和倫敦交響,錄音年代在1958—1969年之間,音效相當容易接受。施密特-伊瑟施塔特具有老派德奧大師風範,速度偏於寬緩,音色質樸溫暖。具有同樣性價比優勢的是PHILIPS(現改為DECCA商標)“DUE”係列的5套共10張CD,交響曲由馬舒爾指揮萊比錫格萬德豪斯樂團,同時又補有《大廈落成》、《費德裏奧》、《克裏奧蘭》、《斯蒂芬王》、《雅典廢墟》和3首《萊奧諾拉》序曲等。C小調合唱幻想曲的鋼琴演奏者是布倫德爾,海丁克指揮倫敦愛樂樂團伴奏。20世紀70年代正是模擬錄音的好時候,所以盡管屬於中價品質,但比起今天的廉價套裝仍是優勢明顯。鋼琴協奏曲的版本更不可輕視,如日中天的科瓦切維奇與科林·戴維斯的倫敦交響樂團的合作,幾可稱之“全集”範本,再配之皇家音樂廳樂團首席克萊伯斯演奏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阿勞、謝林、斯塔克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三重協奏曲,實在是足金足量白送的感覺。如果再多點好奇心,那麽貝多芬根據小提琴協奏曲改編的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在這裏便是唯一的錄音了,鋼琴家和樂團是哪個都不重要了。
在我隆重介紹諾靈頓的斯圖加特廣播樂團版之前,我們還是要先聽他指揮倫敦古典演奏家合奏團真正的“古樂本真”版,錄於1986—1988年。20多年前我偶爾在一位從國外回來的朋友家裏聽過第七交響曲和《愛格蒙特》序曲,便開始終日惦記。直到2002年4月在上海大劇院一層的唱片超市得償所願。在我以後的旅途中,這套貝多芬一直在“隨身聽”裏陪伴著我,從而使我那年的仲春江南行另添一番奇特的滋味。和所有的古樂版貝多芬相比,諾靈頓最無學究氣,最講究力度對比和速度變化。並且他的古樂器音色可以和布呂根媲美,勝過霍格伍德與加迪納。這種鮮活的、浪漫的,同時又洋溢著時代的質樸氣息的貝多芬,我隻在這裏才能聽到。我買它不是因為便宜(原本的正價版變成5張一套隻賣一張正價價格的廉價品),但是因為便宜而“不小心”將它收歸囊中的朋友,請一百倍地善待它、聆聽它。這是你早應聽到的貝多芬的“本真之聲”。
我們當然不能忽視最新版本的問世,它們所帶來的新鮮感往往為偉大的作品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西蒙·拉特爾在接掌柏林愛樂樂團之前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無論是音樂會演出還是發行的唱片都引起樂壇轟動,好評如潮。隨後夏伊指揮萊比錫格萬德豪斯樂團、蒂勒曼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的版本也多有超越前人之處,大有洗盡鉛華、返璞歸真的趨勢。從他們身上不難看到前輩大師的影子,所幸他們自己的獨特處理印記更是顯著,為進一步理解貝多芬提供了重要啟迪。
說到前輩大師,有一些單張唱片實在不忍割舍,比如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的“第二”和“第七”的演奏極為出彩,有異常鮮明的伯恩斯坦烙印。“第二”是空前的大結構,而且戲劇性強烈,即興因素也較多。“第七”的開頭節奏輕鬆隨意,洋溢著伯恩斯坦式的喜悅;第二樂章並不纏綿,漠然無奈的步態令人沉思;“第三”、“第四”樂章熱烈無比,是酒神真正的醉意,上佳的錄音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以前“畫廊”版存在薄和幹的問題,現在經過重製的版本改進很大,雖然價格有所提高,但仍有許多必收版本,比如這張伯恩斯坦版。我有一種預感,很可能一直賣正價的伯恩斯坦版貝多芬交響曲會以一張張“畫廊版”形式重新麵世。第三(英雄)交響曲我既不想漏掉克倫佩勒與愛樂樂團的1955年版,也一定要強力推薦瓦爾特與哥倫比亞交響樂團的“搶救”錄音。後者在SONY再版時還捎上“第八”,索性一起列出,畢竟貝多芬交響曲的早期立體聲錄音,能有這麽驚人的效果實屬萬幸了。10年前,DG公司重新製作發行當年Westminster的傳奇錄音,雖然由LP轉為CD在音樂味上有些許損失,但傳奇大師的傳奇演繹得以重見天日。在20世紀50年代的錄音寶藏中,舍爾欣無疑是最璀璨的珍寶。他的“英雄”和“田園”在演繹和音效的精彩程度上,遠遠超過舍爾欣在其他廠牌中本已十分優秀的錄音。他的“英雄”像衝決一切的洪流,節拍明朗敏捷,步伐剛健有力,在速度與力度方麵都到了極端的程度,但卻令人由衷信服。舍爾欣的演繹在音樂性上堪與富特文格勒媲美,但整體結構更堅實,氣度也更決絕。雖然“田園”也很緊湊完整,但整曲演奏時間在34分鍾,接受起來還是心有障礙。不過,一部空前絕後的“英雄”演奏仍使這張唱片注定成為愛樂者人人欲爭而得之的寶物。
提起ORFEO廠牌的貝多芬,愛樂者首先想起的一定是克萊本指揮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樂團的第四交響曲,這場舉行於1982年5月的紀念伯姆逝世的音樂會注定是貝多芬音樂演繹的不朽傳奇。現在,我們在同一廠牌下來回顧伯姆本人的一次傳奇演奏,這是他指揮維也納愛樂在1969年薩爾茨堡音樂節的實況,指揮和樂團都有超常水平的發揮。伯姆的貝多芬“第四”我一向推崇,而這次演出顯然超過了他在DG的錄音。樂團的音色雖然略顯粗糲,但**洋溢,首尾貫通,又豈是錄音室錄音可比。
接下來的第五、第六、第七交響曲越發沒有懸念,幾乎全是小克萊本的擅場。他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在DG的“第五”和“第七”雖然被“原版大師”係列合並為一張CD,看起來是買者占了便宜,殊不知音質比兩張正價版差得太多。克萊本與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樂團1983年11月7日的“田園”終於“千喚萬喚始出來”,令第一時間有幸聆聽者喜不自勝,奔走相告。克萊本還是一如既往地快速、緊湊,造句結實大氣,織體豐滿多維,在結構的均衡方麵更是無與倫比。他的第一、第二樂章動力十足,橫掃而過,第三樂章實為幹淨利落的過渡,從而迎來最具其風格特點的第五樂章,也是克萊本這一演奏中最令人難以忘懷的美妙時刻。在不時出現的觀眾咳嗽聲中,貝多芬最美麗的句子如波濤洶湧般綿綿不絕,層層湧現,昭示著自然世界的勃勃生機以及幸福健康的人生在周圍上下縈繞,久久不散。現場觀眾給了克萊本3分50秒的掌聲,又一個曆史場景得以重現。
第九(合唱)交響曲躲不過1951年7月富特文格勒在拜羅伊特節瓦格納歌劇節“重張”音樂會的“終結版”,暫不詳論。其他有必要聆聽的兩個版本基本屬於瓦格納發軔的一脈相承,一是伯姆1970年版,歌手是瓊絲、特洛亞諾斯、托馬斯、利德布什;一是伯恩斯坦1979年版,歌手是瓊絲、施瓦茨、科洛、莫爾,搭檔都是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合唱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