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3 女人心
————
多謝悠佐妹紙的評價票,還有_318妹紙的粉紅票,謝謝你們了!
————
“抱歉,我找人。”李半夏目光追隨著劉東山的背影,唯恐自己一個不留神,他就會突然消失。她反複確認著,自己到底有沒有看錯,她不明白,劉東山為何出現在這裏,又如何在這江州首富杜府之中?
“你找誰?”那守門之人見李半夏衣著談吐皆不俗,也不像那無禮之人。這也得感謝於李半夏今日出門談生意,特地換了一身比較體麵的衣裳。當然,平日雖然穿得簡單了點兒,倒不至於見不了人。
“就找他,我的丈夫。”李半夏指著快要消失在院子盡頭的劉東山,試著喊了兩聲,但考慮到現在是在別人府上,守門的又跟看怪物一樣盯著她,李半夏還是覺得把話說清楚,最好能夠讓她進去找他。
“你說誰?”那個守門的訝異地瞪大了眼,扭過頭,看看劉東山,又看看李半夏。
李半夏無奈,難道她和東山,看起來這麽不像夫妻?明明心裏急得要死,偏偏遇上這位,可真是,能不能給他一針?讓他安安穩穩在這睡一覺?
算了,還是不要了,工作的時候偷懶,可能會害他丟飯碗。不知為何,被他這樣一鬧,李半夏反而不急了。
她突然想給劉東山一個驚喜,東山要是見到了她,會怎麽樣?會不會像她見到他一樣吃驚,想到劉東山會有的樣子,李半夏覺得很有趣。
不過,要想給她驚喜,首先得讓她到府裏去找他才行。至於為何不在外麵等。李半夏可等不了那麽久,她還不知道他在這裏幹什麽,又要呆多久。
“那個人。是叫劉東山吧?”李半夏很少連名帶姓的稱呼過劉東山,這麽一說。還真有些不習慣。
“你真認識劉大師?”那個人越發震驚了,看著李半夏的眼神也越發的和氣了。
“劉大師?”李半夏撓頭,她家東山啥時候成大師了?腦子裏自動冒出一副畫麵,一個麵慈心善的老頭,高坐在首位,底下有各方求訪請教的弟子,來恭聆大師的教誨。
腦袋一轉。又出現另外一副畫麵,性格孤僻、很難相處卻擁有高超絕技的“怪老頭”,隔世而居,恃才傲物。無數商賈大富、達官顯貴端著金燦燦、白花花的金銀元寶來到他麵前,請求他一展絕技。
大師眉一皺,眼一眯,一掌將來人掃出屋外,錢財於他如浮雲。用這等俗物來侮辱他,簡直是找死。
咳咳~~李半夏抖抖自己的遐想,為自己的分神感到很好笑。不過也不是亂想的,在她的眼裏,被稱為大師級別的。通常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東山不過是在外麵轉了一圈,怎麽就變成“劉大師”了?
李半夏按捺著心裏的疑問,猜測著,可能東山這段時間因緣際會有什麽奇遇也說不定。他這次離家去參加硯石比賽,也不知道結果如何。如果比賽都已經結束了,他為何不回家呢?
“姑娘真的認識劉大師?”
李半夏看著守門的明顯有些熱切的眼神,不由好笑,也許這個小兄弟,能為她解除心中的疑惑。她與其在這猜測,還不如直接問他。看他的樣子,應該很有興趣告訴自己一些事情。
“請問你說的劉大師,為何會出現在這裏?”
那人看了李半夏一眼,好像在說:你不是劉大師的媳婦兒嗎?竟然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出現在這裏,也不知道他在幹什麽。
李半夏笑笑,給了他一個無奈的表情。她要是知道,就不用問他了。不過可不要因此就懷疑他們不是夫妻,或是有什麽問題,那樣,哼哼,小心半夏飛針伺候!
“好吧,我就告訴你好了。劉大師是十天前由我們家老爺特地請回來的,來幫助我們老爺完成一副{五福山祝壽圖}。你別看他樣子很年輕,一手硯雕工夫可出神入化了。老爺很推崇劉大師的硯作,規定劉大師在府上時要奉他為上賓,那些官家人前來府上,都不見老爺這麽客氣呢。”
“原來是這樣。”見別人對劉東山的技藝如此肯定,李半夏由衷的為他高興,比聽到別人肯定自己還要高興。也不枉東山在背後付出了那麽多的努力還有心力,他的事業開始起航了。
“那這位小兄弟,我想見劉大師,能不能麻煩你向杜老爺稟報一聲。”
那人稍微猶豫了會兒,老爺曾經吩咐過,劉大師在做事的時候,不能隨便分心,讓府上人別輕易去打擾。不過,麵前這個人,她是劉大師的媳婦兒呢,不能怠慢。若是假的,到時候再讓她出府去,若是真的,自己要是將她拒之門外,到時候老爺怪罪起來,他還真擔待不起。
“你在這等著,我去給你通報一聲。”
“謝謝你了。”
守門的小兄弟飛快地跑進去了,李半夏站在杜府門外,回想著這段時間發生的事,隻覺得冥冥中許多事自有天意。
她在家中,每日都在掛念著遠方的劉東山,想著他何時能夠回來。爹和娘一天也不知要念多少遍,卻不成想,來了趟江州,卻又這麽巧的在這個地方碰見他。
待見著了他,她一定要好好問問,為何這麽長時間都沒消息,知不知道他們都很為他擔心。
李半夏這麽想著,心裏不禁覺得有些委屈。劉東山向來是個體貼、關心別人的人,還是頭一次,做出這等讓人不放心的事情。
這種心情來得實在有些突然,一會兒喜,一會兒悲,方才還沉浸在見到他的喜悅之中,這會兒就又想著怪罪他了。李半夏啊李半夏,何時你的心情也這般的不可琢磨?
或者,喜歡一個人的心情本就是如此,她又何需勉強自己怎麽想、怎麽做。一切隨心出發,唯一不變的,是想與之牽手、共度一生的心。
隻要彼此有心、有情,天涯海角,也不能改變二人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