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經濟責任感,是指一個人本質上應當具有在麵對經濟利益和經濟矛盾時,既要有利於自己,也要有利於他人、有利於事業、有利於社會,這樣一種基本的判斷和行動;並且,當上述關係發生衝突時,要以社會、事業、他人利益為重。
一個人隻有做到這一點,才能驅動自己的一生勇往直前,才能感受到這個社會上有許許多多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值得自己去做,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從而贏得別人的信賴和尊重。
尤其是對於將來要擔當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的孩子來說,這一點更是不可或缺。否則,不要說希望他去擔當社會角色了,就是連小家庭中的丈夫、妻子角色都很難做得好,說不定就會成為人們常說的“窩囊廢”。
那麽,怎樣培養孩子的經濟責任感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從小要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讓他們懂得什麽是錢,以及與錢有關的一切經濟事務及其運動規律;他能懂多少就讓他了解多少,實在搞不懂可以在今後的社會實踐中去摸索。
然而現在的問題是,絕大多數父母在這一點上做得都很不夠。他們不是平時忽略了這方麵應有的指導,就是怕難為情、怕麻煩、怕自己講不清,所以用各種謊言來搪塞孩子。
例如,幾乎所有孩子在小時候都對父母問過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家很有錢嗎?”“你有多少工資?”“我們家和××家比誰更有錢?”父母對這樣的問題往往感到尷尬,通常的回答是用“你長大了就知道了”來打斷,而很少有耐心細致解答問題的。
其實,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來,遠沒有你想象的複雜,所以你隻要如實回答就行了。
他們的本意,或許隻不過是了解家裏的收入能不能確保他的生活水平,如他要喝的牛奶能不能每天都有得喝,他要買的玩具是不是能買得起;如果孩子已經上學,他關心的重點就可能是他能不能在學校裏安心讀書,他想要調到一所收費昂貴的私立學校、重點學校或者幹脆去國外讀書,家庭條件是不是供得上、需要不需要他來操心家裏的經濟問題;或者,與其他同學相比,自己家裏究竟是更有錢呢還是更窮或者差不多?如此而已。
所以,父母應該用心平氣和的方式來如實回答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表露出對錢的仇恨來。如果家裏實在窮,也要以那種輕描淡寫的方式淡化處理,並用堅定的語氣表示“以後一定會好起來的”;如果家裏條件很好,擔心告訴孩子會到處亂說以至於露富,這時候雖然也可以善意欺騙一下,卻要避免“你長大了就知道”這種糟糕的回答。
在孩子看來,“你長大了就知道”這句話,意味著你看不起他,認為他還小、不懂事、對他說了也是白說。
現在的孩子可精明著哪。哪怕他年紀再小,也可能懂得許多事情,隻不過沒有在父母麵前說過罷了。說不定,他曾經就對他的“死黨”透露或認真探討過這個問題。
孩子本來或許是懂得這個道理的,此前你說的他也懂,至少是似懂非懂;可是現在你這樣一說,他會覺得你侮辱了他的智商,從而使得你過去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那麽,碰到孩子提問父母感到他不理解的內容時,怎麽對孩子說才比較好呢?最簡單的辦法是打比方。通過一個小故事,讓孩子明白究竟是怎麽回事就行了,這也是目前成人培訓中最受歡迎的案例教育所采取的一貫方法。
例如,如果你想寬慰孩子在這方麵放心,就可以告訴他說,爸爸媽媽每個月的工資收入加起來,雖然比××(同學)家裏少一點,可是會比××(同學)家裏多,所以“你盡管放心”好了,該買的東西爸爸媽媽一樣會給你買,不該買的東西我們就得算一算,能省則省,不能浪費。
你這樣說,孩子是否聽懂了什麽呢?很難說,這要看孩子的年齡和理解能力,要看他是隨便問問的還是有備而來。但無論如何,這比說“你長大就知道了”要好得多,並且會引發他對家庭經濟問題的關注,甚至要摩拳擦掌為改善家庭經濟條件出一份力。雖然這時候並不能保證你說的是真話,但事實上對孩子來說,或許就已經達到了應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