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案例
有一個秀才去集市上買柴,看見一個賣柴的人。他就衝賣柴的人喊道:“荷薪者過來!”賣柴的人不明白“荷薪者”(擔柴的人)是什麽意思,但是聽得懂“過來”兩個字,於是,就擔著柴來到秀才麵前。
秀才接著說道:“其價如何?”賣柴的人很迷惑,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但是知道“價”這個字的意思,於是就告訴了秀才價錢。
這時,秀才又說:“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幹的,裏頭卻是濕的,燃燒起來,會濃煙多而火焰小,請減些價錢吧)。”
賣柴的人聽完後,擔著柴就走了,因為他完全不知道秀才在說些什麽。
在社交中,無論你的話多麽動聽、內容多麽重要,溝通最起碼的原則是對方能聽得懂你的話。如果對方聽不懂你的方言,你要盡量使用普通話;對方不明白你講的術語或名詞時,你要轉換成對方熟悉的、理解的語言。如果不顧聽者的接受能力和語言習慣,用文縐縐、艱澀難懂的語言,往往既不親切又使對方難以接受,結果當然會事與願違。
在會議中,參會的人員不可能都是一個知識層次。會議主持人不能不看對象,不管效果。主持人在講話中不要大談艱深難懂的東西,即使是專業性、學術性較強的會議,主持人也應用樸實無華、淺顯易懂的語言來表達深刻的內容,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通俗易懂的語言不但讓人聽得不吃力,還會給人一種親切樸實、平易近人的感覺,能縮短主持人同與會者的距離。
與人交談,一般來說應盡可能使用忠實本意且通俗易懂的語言。隻有這樣,才能使對方感到親切。盡量避免在同非專業人士溝通的時候使用專業術語,要用溝通對象聽得懂、易理解的語言和方式展開溝通。假如無法避免使用專業術語,則至少應以簡明易懂的慣用語加以解釋,盡量講土氣一點的話,講大實話,講別人能夠理解的話。因為敘述的目的是讓對方相信自己所講的事實或接受己方的觀點,而不是借助於敘述炫耀自己的學問,賣弄自己的詞匯。
人與人之間,靠言語去交流,靠心靈去溝通。就人與人相互間溝通的形式而言,絕大部分要靠語言來進行。所以,一定要學會用語言進行交流和溝通。語言溝通就是把信息準確而令人信服地傳達給對方,並爭取讓對方接受我們的想法。
古希臘寓言中說,舌頭這種東西的確像個怪物。它能用最美好的詞語來讚譽你,也可以用最惡毒的語言來詛咒你;它能把螞蟻說成大象,也能把小醜說成國王。這就是說話的威力吧。平常我們看一個人是否有力量,這種力量能否表現出來,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他說話的能力。
說話,幾乎是大家天天在做的事情,但善於說話,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圖,使別人樂於接受,卻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當對一個人說話時,你不是想給他傳達信息,就是想改變他。但對方是否會接受你的意思,換句話說,你溝通的目的是否能夠實現,卻是另外一回事了。有人不重視這個問題,認為把自己的意思說清楚,溝通的任務就算完成了。其實,溝通是雙向的交流,它的成敗不取決於你說了什麽,而是取決於對方的反應。對方不接受你,那你說得再多也沒有任何意義。
我們與別人進行有效溝通,傾聽和講話是必不可少的方式。在交往中,大多數人喜歡表現自己,展示自己的口才,總以為自己說得越多,效果會越好。其實,多說話不一定是好事。一個人如果不聽人言,自說自話,那麽多半會惹人生厭。
既然喜歡說、不喜歡聽是人性弱點之一,那麽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掌握這一人性弱點,讓對方暢所欲言,而自己用心去聽。用心傾聽,是表示你對對方的關心與重視,這樣比較容易贏得對方的好感,因為人們總喜歡與尊重自己、平易近人的人往來。戴爾·卡耐基曾經這樣說:“專心聽別人講話的態度是我們所能給予別人的最大讚美。你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就要讓別人表現得比你優越。同時,用心傾聽,不是隻聽到對方的言辭,還要獲得那些話裏的真正意思,把握對方的心理,知道他需要什麽,關心什麽,擔心什麽。隻有了解對方的心,自己講話才會增加說服的針對性。”
當你微笑時,整個世界都在笑,一臉苦相沒有人理睬你。在談話過程中,要對對方的講話做出積極的反應,表明自己對內容感興趣。比如,聆聽時,你應該看著對方的眼睛,保持適當的視線接觸。不要無故打斷對方的講話。有時候,用點頭、微笑或者肯定性的簡短回答,比如“是的”、“很好”等,來表示你的讚同。如果你毫無反應,答話也沒有,對方無法肯定你是否在聽。在對方講話時,不要有左顧右盼、亂寫亂畫、胡亂擺弄紙張或看手表等心不在焉的表現方式。如果對方講話,而我們卻心不在焉,或者我們隻聽到一半,就顯得不耐煩,那麽雙方之間的距離一下子就拉遠了。
談話過程中,要主動使自己的口頭語言、身體語言與對方保持一致,也就是對方習慣用什麽方式,你就用什麽方式配合。這樣會給對方一個你很認同他的暗示,使他得到尊重和滿足。比如,如果對方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那你也最好規規矩矩,不要大大咧咧。他要是喜歡打手勢,你就用手勢去配合。這樣即使談話中一時難以取得一致的意見,但隻要和對方配合默契,雙方都覺得願意繼續談下去。
勿輕易使用否定性的語言。所有的陳述都可以使用否定、失望的方式來表達,也都可以用肯定、充滿希望的方式來表達。但每個人都喜歡贏者,所以你應該使用積極、肯定的語言,給人一種重要、積極向上的感覺。即使是否定的內容,你也可以用肯定的方式,比如曾國藩曾在奏折中將“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給人的感覺就不一樣。但當你使用“我還不夠好”、“我想我做不到”等消極性、自貶性的語言時,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溝通效果。
要“但求同於理,勿求異於人”,即在談話的內容上,盡量與對方求同存異,盡力擴大共同點,增加共識。
在交談中或者交談之前,我們要盡量了解對方。對對方了解得越多,我們談話的信心就越強。在我們與人交談的時候,不要以討論不同的意見為開始,要以強調而且不斷強調雙方所同意的事情為開始。
對我們所提的問題,要盡可能地讓對方總是以“是的”等肯定的方式來回答。一旦對方總是說“是的,是的”,那麽他就會忘掉雙方間爭執的事情,而樂意去做你建議的事情。
征求對方的看法和建議,這也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而對方也會感到很榮幸。在適當的時候,不要忘記真誠讚美對方幾句,這樣溝通的效果會更好,因為人人都喜歡讚美。
溝通處方
與人交談,一般來說應盡可能使用忠實本意且通俗易懂的語言。隻有這樣,才能使對方感到親切。盡量避免在同非專業人士溝通的時候使用專業術語,要用溝通對象聽得懂、易理解的語言和方式展開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