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是不是自主創業當老板,應當順其自然。可是,怎麽順其自然、這自然在哪裏?泛泛而談可能比較空,但有一條很關鍵,那就是你要懂得怎樣才能實現“雙贏”。甚至可以說,懂得了這一點,你離成功就不遠了;做到了這一點,你就一定是成功的,不成功是不可能的。

我國古代的成功商人,都有一條至高無上的經營宗旨或信仰,那就是“利人利己”,並且是先“利人”後“利己”。遺憾的是,這一點現在已經沒人提了,取而代之的更多是“唯利是圖”。

經商辦企業,不追求盈利不現實,也不正常;但如果到了唯利是圖的地步,那就必定走不遠,也賺不到大錢。因為所謂經商是相輔相成的,必須有顧客、有市場。如果顧客(消費者)、市場(經銷商)不能從你的這種經營行為中得益,你這種經營還會持續下去嗎?

也許有人會說,中國人多,即使做一錘子買賣,從每個人身上賺一塊錢,也就是13億了。但這隻是理論上的說法,實際上不可能。因為沒有哪種商品會讓全國人民都用到,更不可能全國人民都來買你的商品。你麵對的顧客更多的還是在你當地、周圍,一錘子買賣隻會讓你的生意越做越小,到最後無路可走。

尤其是在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隻要有一位顧客對你的商品和服務打差評,一上網就可以讓你天下人全知,以後的路你還怎麽走?

所以現在回想起來,我們每個人小時候爸爸媽媽就教育說,“要做好人好事,不要做壞人壞事”,道理雖然簡單,實際上卻是在教你如何做人,為你成功創建事業、為你現在的創業當老板打基礎。

具體到做人,你能為你周圍的人帶來幸福和快樂,你的生命就是有意義的;具體到創業,你能為你的員工、客戶、消費者帶來幸福和快樂並創造財富,你的工作就是有意義的,你的事業生命才會長久。而與此同時,你也會從中感到快樂,並樂此不疲。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就是這麽簡單。實際上,這就是人的生命中的最大需求——被需求,被別人需要。因為你能給人帶來幸福和快樂。有了這樣的基礎,就可以說所有人都離不開你;既然如此,還怕從中賺不到錢嗎?這也是一個人活在世上的意義: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需要別人,別人也需要我。

尤其是在創業者的事業發展壯大之時,從一個人發展成一個團體的時候,你能不能做到這一切,對你的這種轉變和飛躍至關重要。過去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現在已經沒人提了,但事實就是這樣。因為當你是一個人的時候,你還可以隨意發揮;可是當你要變成一個團隊的時候,你拿什麽來影響、鼓舞、指揮人呢,就是靠這個:道德和信仰。

這也是為什麽有些人生意會做大、有些人永遠做不大,有些人失敗後會在別人的幫助下翻身、有些人失敗後就從此倒地不起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個人隻有當他能給別人帶來快樂,他自己才能感受到那份快樂,這也是千百年來各種主義“勸人為善”的出發點和結局。

2008年,東北財經大學大三學生曹玉傑在CCTV“贏在中國”節目的啟發下,聯合本校及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的學生,一起成立了“起風”13人創業團隊,準備自主創業。

可是幹什麽好呢,一開始並沒有明確的方向。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首先拜訪當地一些成功企業家,傾聽他們的創業故事,實際上是為以後的創業積蓄能量。而就在這時候,一位學長找到他說,他正在做一個創業項目,可是現在運營方麵出了點問題,希望能夠得到企業家的指導。

曹玉傑一聽恍然大悟:許多大學生創業者都有這樣的疑惑,既然如此,為什麽不把自己的創業目標就定為“幫助別人創業”呢?就這樣,當時恰好遇到全球金融危機,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他們的這個項目非常時髦。因為在當時,除了政府還沒哪家企業在做這項工作,市場是空白;而與此同時,他們已經有了半年多的經驗積累,創業時機已到。

就這樣,曹玉傑2009年大學畢業後作為創始人兼合夥人,成立了自己的管理谘詢有限公司,並且得到母校東北財經大學的大力支持,成為該校當年成立的遼寧省國際化商務人才培養基地的第一家大學生企業。

一群剛出校門的大學生要向社會傳播“創業經驗”,別人當然不會輕易相信。所以,他們每個星期都會邀請企業家到各大高校做公益創業講座,不遺餘力地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免費的創業谘詢服務。半年下來,終於有了800多名會員。又過了半年,他們發現這樣做推廣速度太慢,於是開始構建企業家平台,吸引更多有社會責任感的創業家加入;同時積極尋找合作者,快速推廣他們研發的“EECE青年創業係統”。

在母校的推薦下,他們與團市委的“YBC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對接,推出了一套完整的創業培訓課程體係,從此開始樹立起自己的品牌,建立起了2000人的創業平台,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核心競爭力。[1]

先利人後利己、互利互贏,這就是曹玉傑和他團隊的成功秘訣。

案例

憑興趣創業更容易成功

懂得雙贏,離成功就不遠了。但顯而易見的是,創業者如果能憑自己的興趣去創業,會更容易雙贏、更容易成功。

遺憾的是,仔細研究會發現,美國的創業者大多是先有興趣,然後創業,最後取得成功;而我國創業者的興趣,首先是看這個領域有沒有商機,也就是說是商機決定著興趣,這就太投機了。

美國生活信息門戶網站Craigslist創始人Craig就是如此。Craig原是一家著名金融機構的程序員,1995年開始做一些分享信息的事情,首先是免費推廣郵件信息,然後在參與活動者越來越多之後,幹脆設計了一個網站。1997年,網站的每月瀏覽量達到100萬人次,於是他在1999年正式創立了Craigslist。[2]

出於興趣愛好,Craig一開始就確定Craigslist是非營利網站,拒絕做廣告賺錢。更有意思的是,當他無法拒絕那些蜂擁而來的廣告機會時,不得不采取一個折中辦法,那就是成立一家基金會,把廣告收入放到基金會裏去做公益活動。

Craigslist網站的收入來源於針對招聘廣告信息的收費,從1999年的每條25美元一直漲到現在的75美元,收費類別也已擴大到房屋中介,僅此而已。並且,Craigslist隻在美國500多個城市中的少數城市收取這兩個類別的費用,其它針對個人用戶的信息完全是免費的。

怎麽解釋這種情形呢?即使直到今天,依然有人不認為Craig是慈善家,他們更願意相信他早就“發了財”。而實際上,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的創業是出於興趣愛好,完全不是為了賺錢。

這初看起來有些不好理解,哪有創業不為賺錢的?可實際上,“傻人有傻福”。這種保守的經營方針並非有弊無益。

舉個例子來說,2000年時Craig的創業夥伴、首席執行官Melone也不讚同Craig的這種不做廣告模式:這不明擺著是把送上來的錢拒之門外嗎?Melone一氣之下另立門戶,另外成立了一家完全商業化的分類信息網站。可是僅僅一年之後,這家網站就在互聯網泡沫中消失了。

由此可以進行以下想象:如果Craigslist當初也走這條路的話,很可能不會活到現在,更不可能取得今天在商業和人氣上的廣泛認可。

對比之下,自我標榜“中國最大、最好的分類生活信息網站”趕集網和58同城,2010年都進行了第二輪融資,與Craigslist的路完全不同——2009年該公司在極力抵觸廣告收入的前提下,收入依然突破1億美元,流量超過eBay和亞馬遜,注冊用戶超過5000萬人,相當於美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毫不客氣地成為美國第一!而直到這時候,該網站依然沒有銷售部,毅然拒絕廣告收入,也拒絕風險投資,更不想進行任何帶有商業目的的改造。一句話,它根本就“不想長大”。

也難怪,58同城總裁姚勁波要這樣說了:“這在中國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為它以非盈利網站自居,所以完全沒有業績考核壓力。並且,它把自己定位於一種社交資源,而不是廉價超市,所以不需要吸引商家進駐,甚至認為商家越少越好,因為隻有這樣,“賣家用戶”才沒有競爭壓力。

本書認為,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中國人的創業更急功近利,無法“無心插柳柳成行”,所以更多地隻能是“有心栽花花不發”。

1 曹玉傑:《雙贏的創業》,載《卓越理財》,2011年第1期。

2 方浩:《複製Craigslist:“58同城”們的中國路徑》,載《創業家》,2010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