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關部門看來,支持大學生創業主要是為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可是,創業就等於就業嗎?當然不是,這個簡單道理連這些部門也不會不知道。更不用說,創業與就業相比難度要大得多。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如果就業是上大學,那麽創業就是自學考試。在所有人眼裏,自學考試文憑當然不如本科文憑硬當,許多好單位的招聘,自學考試文憑連報名資格也沒有;更不用說,取得自學考試文憑要比拿到本科文憑難多了——自學考試的試卷難度相當於學業畢業水平,考試合格,相當於你達到了相應的專科、本科畢業水準;而後者則是入學水平,並且要在接受一段時間的學習後,才會進行考試。孰易孰難,高低立判。現在你倡導這些學生不去就業去創業,不就像讓他們高中畢業後不去考大學而是直接參加自學考試一樣可笑嗎?

從這個角度看,這些部門的初衷也許是好的,可是無形中卻給這些大學生的創業成功平添了不少困難。如果真的是為這些孩子好,那就首先要切切實實改善企業生態,讓這些不管是大學畢業生也好,不是也好,都能自覺投入到這個行列中去,而不是強行推動。強扭的瓜不甜哪。

可現實正是如此。有些部門提出,要完善各種機製、創造條件鼓勵大學生創業,並且認為“培養更多會創業的青年,對社會的發展將是巨大的推動。”某高層領導甚至表示,要形成全社會支持創業的氛圍,“通過基金會、項目資助等形式,加大對科技型創業企業的扶持。”更有領導建議,可以模仿商學院模式,建一所“中國創業者學院”…… [1]

可以說,如果不問對象、不問專業,千篇一律地認為所有人上大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創業,那不但是對高等教育的誤解,更是一種悲哀。

據說有資料表明,平均1個成功的創業者至少能創造3個就業崗位。但如果就此作為鼓勵大學生創業的理由,也“太廉價”了吧?因為再怎麽說,一個失敗的創業者至少也能解決一個就業崗位,那就是“他”自己至少不用再去就業了,“有事可做”了。用這樣的眼光來看待就業,是不是也太庸俗、太不負責任了?!

教育專家熊丙奇認為,無論政府部門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開辦創業知識講座和培訓,還是企業以各種名義舉行創業競賽等,實際上都是本末倒置。也就是說,用鼓勵大學生創業的辦法來緩解就業壓力,這種導向本身就有問題。一方麵,我國的大學生創業比重連1%也不到,這樣大張旗鼓地倡導大學生創業,無疑是廣種薄收;另一方麵,1%的比例恰好表明現在的大學生對自主創業是頭腦清醒的。

而被譽為中國大學生創業導師的著名學者李開複則一針見血地指出,近年來社會各界對大學生創業越來越重視、媒體輿論對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個案不遺餘力地進行宣傳,很容易給這些孩子產生誤導。鼓勵學生具有創業精神是對的,但是對於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是不是一定要倡導他們去自我創業,就另當別論了。[2]

重慶市的一份調查表明,即使在大學期間創業過的學生,畢業後自主創業的失敗率仍然高達60%以上。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四方麵:

一是**過度,對項目缺乏全麵、冷靜的可行性評估。如某高校食品科學係6名研究生共籌資20萬元,準備開設20家麵館連鎖店,結果因為管理不善和經營不佳,4個多月後第一家店麵就不得不掛牌轉讓。

二是好高騖遠,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什麽。某高校學生創辦了一家網站,注冊用戶已有100多萬人,可是他卻在那裏一門心思坐等收購和風險投資的垂青,不知道怎麽才能賺錢,結果是捧著飯碗沒飯吃。

三是紙上談兵。有3名大學生推銷保健品,他們異想天開地認為,隻要每件產品賺10元,有100萬人買,他們就能賺1000萬。可是最後怎麽也銷不動,因為他們沒錢做廣告,這產品壓根兒就沒有人知道。

四是單打獨鬥,不會變通。一位大學生畢業後承包了一片荒山種果樹,資金鏈斷了,他卻因為害怕與別人分享利潤而拒絕合股經營,最終隻能眼巴巴地看著這些果樹變成柴火。[3]

案例

適合創業的隻是極少數

說倡導全民創業是不負責任,非常符合“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原則。可以說,適合創業的隻是極少數,這其中既有後天的,也有先天的。來自鄭州的石豪傑,就是其中的一位。

石豪傑早在2007年時就開始網上購物了。網上購物的便利和便宜,使得他萌發了自己有朝一日要開一家網店的興趣。高三上學期時,他用手機上網,偶然看到關於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介紹,從此就迷上了這所學校。2009年高考結束後的第二天,他就隻身來到義烏,先是逛了一回舉世聞名的義烏小商品市場,然後就直奔該校,實地考察學校環境和創業氛圍,並且與該校一名領導進行了一番有關學生開網店的交流。

根據該領導建議,他在8天內開出了一家網店。而正在這時候他就下定決心:無論考得好壞,都要報考這所學校。

事實上,他當年的高考分數達到第二批本科,可是他最終還是毅然放棄了這樣的機會,報考了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提前向學校報到。他不斷地找校領導求情,要求從旅遊管理專業轉入創業學院。他斬釘截鐵地說,“來這裏上學,我是帶著目的來的,那就是創業。”最終他如願以償,進入該校創業學院,通過學校提供的助學貸款繳了開學的6000元學費。在他看來,他天生就是創業的命,而要學創業,就得讀這所學校創業學院的電子商務創業班。

剛剛開始從事電子商務銷售時,他也是隨大流,什麽好賣賣什麽。2010年5月,他看到3D電影《阿凡達》熱映,從中發現商機,開始專門做3D眼鏡的網絡銷售,並涉足產品批發。他毅然放棄自己紅火的淘寶店,先後在“1688”、“出口通”等批發平台投入巨資,全力以赴。在做“出口通”時,他投入開業成本近3萬元、投入廣告近4萬元,可謂是花了血本。可是開業的最初兩個月內幾乎沒有生意,讓他虧了1萬多元。後來因為接到了來自印度的第一份訂單,要2000副眼鏡,數量雖然不多,利潤卻是國內銷售的好幾倍,這才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石豪傑大一時就掙錢買了輛商務車。他平均每天的淨收入在千元以上,最多的一天淨賺七八千元。僅僅一個南非世界杯足球賽,他就從網上銷售國旗、假發、手環、頭巾、熒光棒等啦啦隊用品中淨賺10多萬元。[4]後來他實在忙不過來了,就把在鄭州工商銀行工作的哥哥也請來一起打拚。大二時他開了家屬於自己的公司,聘請了11位幫工。2012年畢業時,他在溫州、台州、深圳都開設了分公司,月銷售額超過400萬元。但最讓他滿意的是,他通過自主研發已經擁有5項專利,並且這些專利都已經轉化為產品。

就這樣,石豪傑走出了一條從低端到高端、從沒有科技含量到擁有自己專利的成功創業之路。唯一缺憾的是,他在大一、大二四個學期中累計有6門功課不及格,而根據學籍管理條例這是應該被退學的。[5]

1 賀涵甫、陳慶輝等:《李開複:剛畢業就創業成功幾率近乎為零》,載《廣州日報》,2011年6月15日。

2 賀涵甫、陳慶輝等:《李開複:剛畢業就創業成功幾率近乎為零》,載《廣州日報》,2011年6月15日。

3 陳寒星、畢克勤等:《重慶大學生創業首選廣告公司,缺啟動資金是首難》,載《重慶晚報》,2009年2月6日。

4 王誌堅:《石豪傑:季節熱賣啥就賣啥,保準你也能賺錢》,載《浙中新報》,2010年4月29日。

5 王誌堅:《石豪傑:該勸退還是評優秀畢業生》,載《浙中新報》,2011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