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生創業隻能不得已而為之,至少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這樣。這句話有些不中聽,但應當從兩方麵來理解:一是對於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創業是排在就業之後的選擇。也就是說,隻有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了,才會考慮自主創業當老板。二是如果當你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了才創業,那麽也就無意中表明,你的這種創業是出於無奈、並不是特別適合創業;換句話說,這時候你創業成功的希望並不大。

這是一對矛盾,但又是現實。這也注定了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低。

為什麽呢?因為自主創業要比就業難得多。創辦一家小小的企業,哪怕規模再小,隻有你一個人,都要事必躬親,這對創業者的考驗非常大。如果說就業就像你在生活在大家庭中,比如你和父母在一起,什麽都不用操心,甚至還能“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話;那麽一旦你創業了,就好像一個人單過了,無論洗衣、做飯、拖地板、換燈泡、擦窗戶,樣樣都要自己動手,這種工作強度和依賴性不是一個檔次的事。

所以從道理上說,隻有經過一定的社會曆練和長期的思想、物質準備,你才能適合“一個人單過”(自主創業)。而在此之前,你要為此做好各種準備,包括方方麵麵,絕不是有些教育部門用“引導”兩個字就可以推卸責任的。就好比父母“引導”你怎麽怎麽弄,你就會“一個人單過”得很好嗎?完全不是這回事。

尤其是在許多大學裏,沿用的仍然是我國教育體製中一貫的“唯分數論”——平時不努力,臨時抱佛腳,凡事追求突擊。在這些大學生臨近畢業時突然就擁有成熟的商業知識和創業計劃,可能嗎?

北京一位大學生即將畢業時,也和其他同學一樣,加入了求職大軍。可是在他參加了10多次大大小小的應聘會後沮喪了,因為即使應聘錄用了,每個月也隻有一兩千元工資,這點錢還不夠他自己一個人花的,於是決定自主創業。後來,他辦了一家隻有五六名員工的小餐館,可是大半年過去後,他就覺得自己精疲力竭,很後悔。[1]

另外就是,創業路上有許多突發事件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們無法處理的。雖然並不是說如果換了其他人,創業路上就不會出現這些事情(但有可能會減少),但大學生因為缺乏社會經驗,駕馭能力要差得多,這就大大增加了創業失敗的可能性。

例如,國外一家著名的插件開發公司WPMU DEV公司,曾經專門推出過針對多種內容發布平台的優秀插件,並且獲得過大獎,可是它的發展之路就不是一帆風順的。

創業一開始時,公司CEO傑姆斯在和另一位合夥人洽談時,按理說另一位合夥人的股份隻占30%或25%也沒什麽不合適,至少對方是可以接受的;可是傑姆斯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主動提出和對方兩人一人一半股份的要求。這在其他人看來他可是大大吃虧了,但他覺得這樣做“很正確”:求賢若渴嘛,視錢財似糞土。

但很快,事實證明他這樣做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僅僅4年之後他就為此不得不向律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付出7.5萬美元的費用,並且連續6個月在壓力下睡不好覺,最終才處理完這件股權糾紛。而由此造成的一屁股債,後來他用了將近9年時間才真正還清。

當然,現在這一切都過去了,傑姆斯已經100%地擁有該公司股權。該網站目前一共有29名員工,注冊用戶10萬人,盈利狀況良好。他深有體會地說,如果以後還有創業機會,他一定會“先小人、後君子”,不會那麽莫名其妙“大方”的。[2]

容易看出,傑姆斯之所以會走這麽一段彎路,實際上也是當初他缺乏經驗的緣故。在企業實踐中,合夥企業的股份一定要有高低,不能平分,例如兩人各占1/2、三人各占1/3等等,這樣的公司壽命最短。

可是,類似這樣的經驗到哪裏去學呢?無非是兩條渠道,一是直接經驗,二是間接經驗。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些人未卜先知,會遇見到某種錯誤的存在並竭力避免;而有些人則會一錯再錯,最終葬送自己的事業。這可不是平時課堂上做練習,做錯了也不要緊。在創業之路上,每一次錯誤都會造成時間、金錢和人情的損失,甚至一蹶不振,從此徹底趴在地上。在這其中,也與每個人處理這些問題時的方式、角度和機會把握不一樣,涉及到自身經驗的積累、家庭熏陶甚至天賦。

這就是為什麽本書說“創業隻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原因——有些人幹這個天生就行,而另外一些人則無論如何屢教不改。這種情形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創業中都很常見,不服不行啊。

案例

先成家,後立業

俗話說“三十而立”。這裏的立,當然是指立業。又說“成家立業”。由此可見,“成家”在前,“立業”在後;“成家”應當在三十歲之前就告完成,否則就會被公認為“剩男”“剩女”,而“立業”至少在三十歲時開始還不晚。按照這樣的固有觀念來看待創業,實在不必操之過急。從現實生活中看,這樣的“循序漸進”更符合常理,家庭、婚姻更幸福。

何永蘭1994年高中畢業後,從家鄉梅州追隨哥哥姐姐到中山,在一家外資企業當上一名普通的質檢員。她覺得看不到未來,所以第二年就報考了華南師範大學經濟管理專業大專班,每個周末都要去上課。[3]

何永蘭的家鄉有創業的傳統,但她一邊學習,一邊卻首先製定了一個“十年規劃”,那就是要在這10年中首先完成學習、工作經驗積累、結婚生子“三大任務”。她覺得,結婚生子是女性必經階段,既然這樣,就一定要先完成這個任務,才能安安心心地去創業。按照這樣的計劃,她1998年大專畢業,2000年結婚,然後在公司一直做到管理層。

在當質檢員時,何永蘭2000年考到了報關員資格證,隨後便在公司負責報關工作。2004年時擔任報關工作負責人,月薪3500元,不算多也不算少,工作非常穩定。但這時候她的“十年規劃”已經完成,所以她主動辭職了。在這10年間,她一直按捺住內心的那股創業衝動,隻和哥哥一起承包了一家公司車隊,旱澇保收的那種。

2004年,何永蘭在時尚城創辦了一家精品化妝品店。因為她有位顧客是推銷保險的,一來二去熟悉了,便跟著她去聽保險講座。她的這家店生意並不好,2005年因為時尚城倒閉,小店不得不關門了,所以她幹脆去了一家保險公司做起了全職人壽保險業務員,整天騎著摩托車拉保險。結果,她一連3個月被評為公司“廣東新人王”,差不多“逢獎必拿”,年薪輕輕鬆鬆能拿到20萬。

2006年,她和哥哥一起開了家服裝店,做了兩年,感覺很一般,所以又在2009年轉行客家特產店,生意要比過去做服裝好得多。這樣,她又在2010年12月換了個地方開了家分店,並且正式辭去保險公司團隊負責人職務,決心全力把客家特產店做大做強。

遺憾的是,由於後者選址不當,10個月後就入不敷出了,不得不關門。何永蘭隻好再次去了一家銀行和保險公司合辦的理財公司任職。

回顧創業經曆,何永蘭總結說,2004年後她的3段創業經曆中有1.5次是失敗的,好在虧得不多,算是買了個教訓;另外1.5次是成功的,生意越做越好。她的設想是,今後要繼續在創業路上走下去,把客家特產連鎖店做大;如果有其他特別好的項目,也不排除會積極投入。但由於自己剛剛投入一份理財師工作,所以這種參與主要是資金合作,而不是具體管理。她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夢,不管這個夢是不是創業。

回過頭來看,她覺得自己很坦然:作為一名女性,她該有的都有了,創業已經沒有後顧之憂。如果放在10多年前她剛剛出道時,這種創業還真的有些不敢。現在看,如果她當初的創業也是這樣勝負各半,還真的有點懸;好在她當初就非常明確要“先成家、後立業”,一切就變得安然無恙了。

1 駱沙:《大學生一步創業三道門檻》,載《中國青年報》,2012年3月21日。

2 納言:《17家初創公司的失敗史》,載《創業家》,2012年第9期。

3 李紅:《早結婚早生子好創業》,載《中山商報》,2011年10月17日。